 轮子坡面对的是煤仓,煤仓再往东就是黑不溜秋的矸石山,几条闪光发亮笔直的钢轨趴在上面,好像支撑着矸石山, 矸石山又好似在与自然界的青山比试着高低,几十年来已堆积成荒凉无植被的人工山峰,却又与青山格格不入,可它还在不服气的继续升长着。 在矿山家属区居住的职工、家属、学生,男女老少,几乎都爬过矸石山,为了冬季取暖。生火做饭,从事只有在矿区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的捡煤活计。外人可能会不理解,煤矿工人付出了血汗,挖掘出了无数的煤炭,守着煤山煤海,自己做饭取暖却也很不容易, 但这是事实。为了生活节省些开支,不得不冒着危险,承受艰难,背着荆条编制的背篓,爬上矸石山峰。手脚并用,爬在满是松散矸石的陡坡上,看着罐车在头顶上倾到的顺间,蜂拥而上 哄抢矸石中夹杂的一点点煤块。凭着眼看、手摸、重量的感觉,将一块块煤炭准确的抛入背在身后的篓子里,为了减少竟争者,甚至夜间都有出动捡煤的。 如果你没见过那个场面,真的是无法想象。经过艰难辛苦的努力,背着沉重的收获,沿着陡峭崎岖不平的矸石山小路,满载而归。 睹物生情,每每见到雄伟的矸石山,无不油然蔓上心头那个难忘的苦逼时光。应了那句今天的流行的话——苦累并快乐着。 矸石山脚下原是宅舍台村(古称窄石台),过去它背靠日益增长的矸石山,村前就是铁路线,西部挨着巨大的煤仓。如今整个村子已被堆积成山的矸石埋没了,如今看不到一点古村落的痕迹,但在埋没之前,全村子的人们可都跑了出来,搬迁到下游的铁路三孔桥旁边新建的三孔桥村。 宅舍台村的搬迁对全体村民来说可是利在千秋,逃出了天天吃煤、喝煤、吸煤的水深火热之地。没搬家前这个村子白白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不用描眉画眼,天天都是黑眼圈,小伙子们不用化装个个都是黑脸包公。


原宅舍台村西口的斜对面,有一座跨越清水涧河谷只能行人通过的铁桥,它是通往木城涧煤矿居住人口最多的家属区——灰地,主要的道路。过去没有公路交通时,这条路可谓是主干线,铁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尤存。 (待续未完,原载门头沟论坛) 作者:凡夫俗子 编辑:何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