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看懂化验单

 春天书屋 2016-02-19

患上糖尿病以后,免不了要经常做各种化验检查。由于留给每个门诊患者的时间实在有限,医生往往很难把每张化验单都给患者解释得非常详细和清楚,因此,学会看化验单就成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这对于患者了解病情、正确施治极为重要。

与糖尿病有关的化验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评估胰岛功能、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以及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筛查。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读与糖尿病有关的各项化验检查。

尿糖(U-GL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38.9~10.0毫摩尔/升)吋,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 加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间接反映出血糖的水平,尿糖加号越多,说明患者血糖越高。但尿糖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准确、适时地反映血糖。

正常人“肾糖阈”(肾脏开始排葡萄糖时的血糖阈值)为10毫摩尔/升,也就是说只有当血糖≥10毫摩尔/升才会出现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倘若以尿糖阳性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的话,将会使空腹血糖介于7 ~10毫摩尔/升之间的早期 糖尿病患者被漏诊。此外,由于肾糖阈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尿糖与血糖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当患者患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还有,服大量维生素C或水杨酸盐可使患者尿糖呈假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用尿糖测定结果来监测血糖并不可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严重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的危害更大。但尿糖测定却不能发现低血糖,因为低血糖时尿糖呈阴性。

此外,尿液是逐渐积累于膀胱中的,清晨排的尿很可能是从昨晚到今晨这一时段尿混合形成,即使尿糖阳性,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血糖升高漏出尿糖的。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排尿不尽,膀胱里有残余尿。因此现在排出的尿中很可能包含有上次棑尿以前储存的尿,所以更难说明何时血糖高导致尿糖阳性了。

还有,目前强调血糖控制要严格达标,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6.1毫摩尔/升以下。假如一个患者空腹血糖为8.0毫摩尔/升,显然需要调整用药。可是8.0毫摩尔/升在肾糖阈以下,患者尿糖呈阴性。因此,若用尿糖来指导临床用药,则对血糖控制达标不利。

综上所述,尿糖监测具有方便、快速、价廉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代替血糖监测,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些患者没有条件经常测血糖,则测定尿糖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替代方法。一旦尿糖出现“ ”号时,即应到医院去测血糖,并调整用药。

血糖(BS)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即空腹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咖(P2hPG)是指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2小时后所测的血糖,它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在食物(也称“糖负荷”)刺激下被测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 6.1~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 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过渡阶段,这部分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健康人在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通过体内的各种调节机制的调节,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8.9毫摩尔/升,并于2小时后恢复正常,此谓人体的“耐糖现象”。而糖代谢紊乱者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失常,在食入大量葡萄糖后,其血糖浓度急剧升高,2 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糖耐量减低”。

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OGTT)就是通过检查患者“耐糖现象”是否正常,来间接反映患者是否存在糖调节功能异常。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般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试验方法:先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然后让其口服75克葡萄糖化成的糖水或100克面粉做的馒头,分別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采静脉血测血糖,根据这五个点时间与血糖的对应关系,可以绘制出“糖耐量曲线”。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89毫摩尔/升,2小时后血糖毫摩尔/升,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试验结果的判定:①当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说明受检者的糖调节能力完全正常。 ②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葡萄糖耐糖量试验2小吋血糖≥11.1毫摩尔/升,受检者可以被确诊为糖尿病。③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并且葡萄糖耐糖量试验2小时血糖介于7.8~11.1毫摩尔/升,说明受检者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可诊断为糖耐量受损。④当空腹血糖介于6.1~7.0毫摩尔/升之间,且葡萄糖耐糖量试验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说明受检者对餐后血糖的调节能力尚好,但对二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低,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

此外,确诊妊娠糖尿病则需要作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时点为0、1、2、3小时。若0小时血糖>5.3毫摩尔/升(95毫克/分升),1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2小时血糖>8.6 毫摩尔/升(155毫克/分升),3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其中有两个点符合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临床意义: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大价值。对于空腹血糖测定已超过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应进行葡萄糖耐糖量试验,否则可能漏诊部分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内与葡萄糖持续性、非酶促结合的产物,其合成的速度与红细胞所处环境的血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半衰期是60天,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被誉为反映血糖控制总体情况的金标准,尤其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比测定随机血糖更能反映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4~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要求,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下。该项指标平均3个月左右测定一次便可。

糖化血清蛋白是葡萄糖与血浆中的血清蛋内非酶促结合形成的糖蛋白,血清蛋白的半衰期为19天,故糖化血清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每隔2~ 3周测定一次糖化血清蛋白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不受每次进食的影响,也不是一个确切的血糖值,所以不能用他们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指导临床用药。通常包括以下两种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该试验通常是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步进行的,测定空腹及餐后各个吋点(0小时、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水平,根据五次血浆胰岛素水平可绘制出“胰岛功能曲线”。试验的正常值如下:空腹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 服糖后分泌高峰在30~60分钟,峰值比空腹升高4~6倍,峰值应<130微单位/毫升,120分钟时胰岛素峰值应<100微单位/毫升,180 分钟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空腹基值一般在5微单位/毫升以下,餐后胰岛素值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略低,早期甚至可以略高(多见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这是区别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试验结果来区分1型与2型糖尿病已无意义。

(2)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如果胰岛素分泌最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C肽释放试验:C肽是胰岛素原水解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因此,通过测定C肽的量同样也能反映胰岛素的水平。试验方法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也需要采集五个时点的血样。试验的正常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服糖后1~2小时增加4 ~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C肽释放试验临床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但C肽测定不外源性胰岛素及自身胰岛素抗体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自身膀岛素的分泌水平。该项检查主要用于检测已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C肽的半衰期较长,其血中浓度与内源性胰岛素浓度并不完全平行。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普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 而当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相比之下,尿微量内蛋白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定量<30毫克/24小时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微克/分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在30~300毫克/24小时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在 20~200微克/分钟为微量白蛋白尿,提示存在早期糖尿病肾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定量>300毫克/24小时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0微克/分钟,则属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由于尿微量内蛋白测定需要患者保留全天24小时的尿标本,这会使部分患者感到不太方便,此时也可以采取测定随机尿样中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方法,该方法与24小时尿白蛋白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其判定标准如下:白蛋白/肌酐比值<30毫克/克为正常;30~300毫克/克为早期糖尿病肾病;>300毫克/克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尿酮体、血酮体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大量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其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羟丁酸的含量,超过0.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二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需要说明的是,胰岛细胞抗体与胰岛素抗体不是一回事。胰岛素抗体阳性表示患者在注射了胰岛素以后,对胰岛素产生了抗体,但这不代表一定是1型糖尿病。

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后者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患者确诊后应该检查血脂。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前三项升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则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健康有益。

糖尿病患者血脂的控制标准应比一般人更加严格,《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血脂应控制在:总胆固醇<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毫摩尔/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毫摩尔/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