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一种朝向意义的折腾

 江山携手 2016-02-19

前些天,我到一所学校参加活动,发现这所学校的常规检评很细致,路队、卫生、纪律等各项工作都有极精准的量化过程和分数,但却没有关于德育活动的任何记录材料,便问原因。一位老师很自信地解释说:“我们的德育抓得很实,从来不瞎折腾。”言外之意,德育就是做好常规工作,德育活动都是些“瞎折腾”的事儿,他们不屑为之。对这一点,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前几年,我还在学校里负责德育工作。那年的6月份,我带领八年级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按照惯例,在实践活动后期有一场学生汇报演出,通常的做法是各个班级选择一些能歌善舞的学生,由实践基地的老师指导编排一场文娱晚会,算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收尾。在我看来,这种常规活动的娱乐价值要远远大于教育意义,所以总觉得要折腾出一些事儿才能对得起这场晚会。

我在浏览学生家长的QQ空间时,发现了丹妮妈妈写的日志,记录了她在丹妮离开家后的思念和担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外面单独生活一周的经历,离开父母后的这些天,他们第一次有了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这份感受激发出来,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感恩教育。恰好,我们年轻的曹老师孩子仅仅两岁,但是为了这次实践活动,她不得不放弃照顾自己孩子的机会,也来到实践基地陪伴了学生一周。

这两件事,让我们有了“折腾”的契机和依据。在老师和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把曹老师孩子的生活片段拍了下来,又与丹妮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再把曹老师的独唱节目与丹尼参与的舞蹈节目进行了整合,做成一个新的歌伴舞节目。演出的时候,歌伴舞的背景一再呈现曹老师的儿子对妈妈的呼唤,同时频频展示丹妮妈妈的“思女”日志。演出即将结束时,我们请丹妮的妈妈登上舞台,毫不知情的丹妮和演出的学生几乎同时拥住了曹老师和丹妮妈妈。就在那一刻,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亲情和感恩在瞬间深深植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因为当时的丹妮妈妈不再只是丹妮的妈妈,曹老师也不再只是一个曹老师,演出的孩子也不再只是那几个孩子,他们代表了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

在演出之前,当我提出方案的时候,实践基地的老师有些犹豫,觉得那样费时费力,瞎折腾一番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但是,当那一刻的“折腾”沸腾后,基地的老师也被震撼了。再后来,每每看到丹妮妈妈在空间里写下自己和丹妮亲情交融的温馨时,每每看到丹妮妈妈记录下丹妮一天天的成长变化时,我都会确认自己当时的“折腾”是有意义的。直到现在,我已经离开那所学校好几年,仍然有很多家长在网络上向我表示感谢,感谢那一次折腾带给孩子的巨大变化——理解了亲情,懂得了感恩。直到如今,那一届的学生遇到我时,我们一起聊的、回忆的,也多是那一次的“折腾”带给他们的引领。

其实,我比别人更讨厌莫名其妙的瞎折腾,我也承认那些单纯为了某种认可或者检查的“活动”,实在是对学生身心的折磨。但是,活动的确又是有意义的,那些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折腾,那些在必要的时候点燃生命情绪的折腾,恰恰是让教育悄然发生的催化剂。

那些把德育活动奉若灵丹妙药的做法不可取,但是简单地把德育活动看成瞎折腾也同样不可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抱着什么样的目的组织德育活动,又赋予了德育活动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当活动成为一种朝向意义的折腾时,活动就成了教育的必须,也就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必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