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藏经阁480 2016-02-19

【摘要】黄芩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清热燥湿、清肠止痢、清泻肺火、泻肝胆火、泻火解毒、清热泻痞、清热安胎、和解少阳、清热止血等方面。

【关键词】黄芩;清热燥湿;方剂;中药配伍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经。《神农本草经》云:“主诸热黄疸,肠遉,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主治秘诀》也曰黄芩:“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由此可见,黄芩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在许多方剂中也均有配伍,现将其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热燥湿是黄芩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本草经疏》指出:“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遉、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对于湿热病证,黄芩常与清利湿热药配伍,则效如桴鼓。如甘露消毒丹主治瘟疫、暑温、湿温,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方中以黄芩为君药,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上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既使湿热从内而燥之,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之。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证型疾病疗效显著,宋诵文[1]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治愈率为91.8%,总有效率98%。叶伟东等[2]用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瘀疸型肝炎42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6%。如此配伍还有《温病条辨》中的黄芩滑石汤等。

  2清肠止痢
  
  黄芩善祛大、小肠湿热而止痢,为治痢要药。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本草经疏》也指出黄芩:“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均说明黄芩有较好的止痢之效。如治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葛根芩连汤,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急;合葛根发表解肌,升清阳而止痢,以解肛门之后重。二药合用,既内清里热,又外解表邪,以达里和表解之功。又如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黄芩汤和治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均以黄芩与芍药配伍,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诸证。再如,治湿热食积的枳实导滞丸中黄芩、黄连相伍,也是取其厚肠止痢的作用。黄芩抗菌范围广泛[3]。

  3清泻肺火

  黄芩苦寒,主入肺经,尤善清肺经火热,故有“黄连泻肺”之说。正如《滇南本草》云:“上行泻肺火,……,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证多用之。”《丹溪心法》亦云:“泻肺火,降膈上热痰。”对于肺中有热或肺有痰热,常首选黄芩以治之。如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方中黄芩苦寒,善清泻肺火,清气分热,以黄芩泻火之力助胆南星降痰之功,体现了“治痰必降其火”之旨。又如定喘汤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所致的哮喘气急,方中黄芩苦寒泻肺,与桑白皮合用,清泻肺热,止咳化痰,故《本草纲目》说:“黄芩得酒上行,……,得桑白皮泻肺火。”如此类方还有黄芩泻肺汤、黄芩泻白散等。

  4泻肝胆火

  黄芩味苦性寒,入胆经,肝胆相表里,故有清泻肝胆的作用。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中均将黄芩与龙胆草、栀子等药同用,增强全方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又如天麻钩藤饮,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使全方熄风定痉之功得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天麻钩藤饮200%水煎剂经胃管给狗用药,每日80 mL,共给10-20 d能使高血压狗的血压降低,但对正常狗的血压没有明显影响。从而进一步证明其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早期或中青年患者,表现为肝火上升、肝阳偏亢症候者。

  5泻火解毒

  黄芩直折降泄,泻火解毒,《本草经疏》说:“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故临证多用于热盛火毒之证,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如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证,黄连泻中焦之火清心经之热,黄芩泻上焦之火清肺热,黄柏泻下焦之火清肾经虚热。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使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对于阳证疮疡肿毒,又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普济消毒饮,方中重用黄芩、黄连作为君药,以黄芩清肺,黄连泻心,二药相合,上焦疫毒得除则诸症可解。其它如凉膈散、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方,均用黄芩泻火解毒,以除烦安神或消肿止痛。

.

  6清热泻痞

  黄芩善清泄肠热而燥湿,通降肠浊而消痞。《本草图经》也强调:“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如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的半夏泻心汤;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的生姜泻心汤;治“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而复汗出”的附子泻心汤等,均以具苦降之功的黄芩、黄连与有辛升之力的干姜、半夏或附子相配,治疗中焦脾胃升降逆乱所致的痞证。其中取芩、连的苦寒清泻,既除肠胃之湿热又降肠胃之浊阴,干姜、半夏等辛升之品温中散寒,助升脾气。二者相合,寒热并用以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而助脾胃之升降,诸药相伍,可使中焦得和,则诸症自愈。

  7清热安胎
  
  黄芩具有安胎的作用,其安胎之理在于清热。朱丹溪云:“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一般来说治疗妇科病“产前宜凉,产后宜温”[5],如泰山磐石散,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滑胎宿疾。黄芩配伍白术、砂仁、糯米,则清热养胃补脾安胎。又如《金匮要略》中当归散主治虚热扰动,胎元不固,亦用黄芩清热凉血使血宁胎安。从上述论点不难看出,黄芩的安胎之功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辨证论治。在黄芩的复方制剂研究中[6],对免疫异常增高型反复自然流产自身抗体阳性者给与其制剂治疗后,可降低异常增高的自身及同种抗体水平,可有效治疗免疫异常增高型反复自然流产,对LPS诱导流产小鼠具有保胎及降低子宫内TNFα含量的作用。

  8和解少阳

  黄芩苦寒清热且气薄味厚,泻热力与黄连、栀子相同,但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却是黄连、栀子所不能比拟的。故《品汇精要》曰:“气薄味厚,阴中微阳。行手太阴经,阳明经。”张仲景创制的和解少阳的著名药对黄芩配柴胡,正如《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如小柴胡汤,黄芩苦寒降泄,清泄胆腑,内彻少阳半里之热,以断阳明之来路;柴胡轻清升散,疏透达热,外解少阳半表之邪,以开太阳之出路。两药合用,一散一清,一表一里,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清疏少阳内郁之热。又如蒿芩清胆汤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之少阳湿热证,方中黄芩用之既清胆腑之湿,又可除胆腑之热,一物而两擅其功,与清透少阳邪热之青蒿配伍共为君药,可使病因尽除而诸症得解。

  9清热止血

  黄芩炒炭能凉血止血,治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证等。《本草正》云:“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丹溪心法》中固经丸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黄芩炭重用50 g,就是取其苦寒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黄土汤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亦用黄芩[7],盖因血与火原是一家,治火即是治血。血虚,肝失所藏,木旺动火;心失所养,火旺伤血,故血病即是火病,治火即是治血,清火即是补血。方中用黄芩既清火宁血;又苦寒坚阴,约制附子等药的温燥,一物二功,配伍精妙。有报道[6],便血患者存在机体免疫平衡及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以及伴有发热,而现代研究证明黄芩有退热,防止机体免疫平衡及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加强止血作用。《景岳全书》中防风黄芩丸配伍黄芩,其用意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宋诵文.从湿热瘀论治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J].陕西中医,1994,15:26.

  [2]叶伟东,许维丹.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毒性瘀胆型肝炎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73.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

  [4]张承博,孙建光.中医经典名方应用便利手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207.

  [5]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0.

  [6]钟秀会,周占祥,孙秉贵,等.黄芩白术对LPS诱导流产小鼠的保胎作用及子宫内TNFα含量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0,31:430-435.

  [7]李 敏.再论黄土汤中黄芩的配伍意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5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