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種求生存的姿態

 凡乐仙人居 2016-02-20

四種求生存的姿態

本節資料整理自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Jane Gerber, Maria Gomori (1998).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John Banmen (2008).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訓練課程實務研習手冊─助人專業工作者專用

求生存姿態源自一個低我價值和不平衡的狀態。當我們遭遇口語的或非口語的、感覺到的,以及推測來的威脅時,為了保護我們的自我價值,我們選擇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其實我們採用這些求生姿態,我們是在嘗試得到他人的接納,同時隱藏我們絕望的渴望,以感覺到與他人聯結。求生存姿態就像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間的一個不確定平衡。

薩提爾模式由此發展出溝通姿態的概念,以誇張的方式示範人們自我價值的內在感受。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種生存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第五種是一致。

A.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討好

當我們討好時,我們不顧自我價值的感受,而將我們的權力交給他人,或者來者不拒。當我們的討好成功地取悅某人時,我們會感到心滿意足,直到另一個人的不悅打破這一切為止。

語言 「這都是我的錯」
「我沒有你就不行」
「沒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
「你喜歡什麼?」
「我只想要讓你高興」
「沒事,沒事」
「我不值得」
「我不重要」
「我很可憐」
行為 道歉、懇求的神情、哀求及請求寬恕、乞憐依賴、過份地好、過份雀躍、取悅他人、讓步、過度和善
情感 受傷、悲傷、焦慮、不滿、被壓抑的憤怒、無助、委曲、哀怨
自我概念 低自我價值、缺乏自信、遠離自我、把焦點放在對自己的期待上
資源 關懷的、滋養的、靈敏的、友善
常見的心理症狀 憂鬱的情緒、易被激怒、神經質、焦慮、恐慌、自殺意念
反應 忽略「自我」:尊重另一個人及情境,但不尊重自己真正的感受

B.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指責

指責和討好相反,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蹂躪別人或環境。由於指責的爆炸性特點,老是指責的我們也常常切斷和他人親密的聯結。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自我懲罰的放逐裡。我們只在獨處時暗自哭泣,因為我們不承認自己的脆弱;我們內心深處相信,一旦揭開低自我價值,我們就會死去。

語言 「這都是你的錯」
「你從來沒做對過」
「你永遠做不好任何事」
「你到底怎麼搞的?」
「我沒問題」
行為 責罵、批判、斥喝、吹毛求疪、獨裁、控制、恐嚇、攻擊、挑毛病
情感 憤怒、挫折、不信任、不滿、被壓抑的受傷、害怕失控、孤單
自我概念 低自我價值、不成功的、遠離自我、缺乏控制/無助、把焦點放在對他人的期待上、與人隔離
資源 自我爭取、有領導才能、有能量
常見的心理症狀 憤怒與暴怒、易被激怒、反抗的、拒絕的、妄想、暴力、反社會的特質、疑心病
反應 忽略「他人」:只顧自我和情境

C.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超理智

這姿態最突出的特微是毫無人性地客觀。當我們用超理智時,我們不允許自己或別人注意感受。我們處理衝突的方法是引用研究或數據來證明我們永遠是對的。這反映出社會規條:成熟就是不受動搖、沒有七情六慾,而這常被誤解為理智。當我們超理智時,我們從人群裡退縮,且受苦於孤單。

語言 理智,邏輯而客觀的、強調學術性、重視規則和正確性、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長的解釋、避開有關個人或情緒上的話題、複雜的語術:「人一定要講邏輯。」
行為 僵硬刻板、固執、操縱、喜歡提出建議、威權、一絲不苟、不帶人性的客觀、說教、理性、分析事理、講大道理、好辯
情感 僅顯露少許情緒、內心極為敏感、孤單的、孤立感、空虛的、害怕失去控制、易顯示脆弱的、冷靜、沉著、不慌亂
自我概念 低自我價值、缺乏自信、遠離自我、感到缺乏控制、無法表露感受
資源 有知識的、注意細節、解決問題、理智
常見的心理症狀 憂鬱、心理疾病、強迫心理、強迫行為、自閉症、社交退縮、缺乏同理心
反應 忽略「自我」及「他人」

D.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打岔

打岔是超理智的反面,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一直改變想法,想同時做無數的活動,無法把注意力專注地放在同一件事上。打岔的我們相信,只要可以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就可以生存下去。打岔的人的存在,使人覺得愉快,不被認為有問題而常得不到幫助。

語言 改變話題以分散注意力、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上、避開有關個人或情緒上的話題、講笑話/言不及義、打斷話題、抓不到重點、避開感受
行為 活動力過多或不足、不安定的/移動的、操縱的、不恰當的、看起來不靈敏的、慢慢的/表面的、爭取注意力、傻氣的、插嘴、擾亂
情感 僅顯露少許真正的情緒、內心極為敏感、狐單的/狐立的、焦慮/悲傷、空虛的/被誤解的、害怕失去控制、易顯示脆弱的、困惑
自我概念 低自我價值、缺乏自信、遠離自我、感到缺乏控制、無法表露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在乎、沒有歸屬感
資源 幽默、自發性、創造力、好玩、有彈性
常見的心理症狀 困惑的、不恰當的、衝動控制不佳、憂鬱、缺乏同理心、妨礙他人的權益、學習上的無能、精神狀態混亂
反應 忽略「自我」、「他人」及「情境」

溝通過程中,我們嘗試讓別人為我們自己的期待負責,付出的代價是我們藉由別人的行為來界定自己,最後減損了自己的自我價值。當我們愛與被愛的基本渴望受到威脅時,為了維持關係或保護自己,我們可能選擇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的求生應對姿態。

而在上述四種姿態中,沒有一個是平衡而有益健康的。為了減輕在某種求生存姿態中的痛苦,人們選擇轉換姿態。而在壓力情境下,我們多半較常使用其中一個姿態。大多數人的姿態模式已固定,但人們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典型的姿態裡。重要的是,若我們未學到如何一致,就將被侷限在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