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书论画 | 国画之水的物理解法

 天童老僧 2016-02-20

艺术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国水墨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体察水墨艺术中水的运用之法。古人囿于对微观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因而对“水性”的研究还只是表面功夫。

谈书论画 | 国画之水的物理解法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我国的先哲对水的体悟总结出的是哲理和诗文,但是囿于先哲们的“物理”不好,无法从水的物理性质上去了解水性。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水的分子式是H2O;墨的主要成分是碳C加水加胶。水是墨作用于纸的介质。注入于画家的精气神,水墨才变得气韵生动,绚丽多姿。

温性与冷性。水的温度变化,对笔墨效果的表现,此前很少有画家关注。唐寅的《珊瑚网引》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作画破墨不宜用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或河水皆可。”但是为什么不宜用井水,古人不可能说清楚。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则了然。水分子是一种极性的分子,在不同温度下水分子排列方式、运动速度、分子间的间隔与密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必然影响着笔墨在宣纸上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我们发现:热水(水温高于36°C)宜施淡墨,墨溶解很快,漫漶柔和;温水(水温在5°C 至36°C之间) 宜于过渡笔墨,墨溶解较快,漫漶富有层次;冷水(水温在4°C 至0°C之间) 宜于表现笔墨凹凸效果,墨溶解慢,漫漶有凝重感。因此在水墨创作中,如何恰到好处地选择的水温,要靠画家自己的长期实践与体悟。

谈书论画 | 国画之水的物理解法

清性与浊性。钵中之水用于调墨、调色、涮笔,画家各有不同的喜好。用于作画之水,大致可分为:清水、墨水与浊水。水质的清性与浊性的不同,其笔墨效果亦不尽相同。清水,因水质清澈,宜于表现墨色的纯正;墨水,即不定量的水墨混合溶液,因墨中的多种物质充分溶解在水中,宜于表现墨色层次;浊水,是指墨与多种颜料与水的混合溶液,水质浑浊,有糊状之感,因水中溶解了多种矿物质,搁置较久,宜于综合调剂墨色及颜色的质感。

强化独特性。即在水墨中加入某种特殊的介质,以增强或抑制水墨的交融,从而达到独特的笔墨效果。这种强化水的某种独特性的用水之法古已有之,如徐青藤的大写意花鸟,多在墨水中加胶。今人在水中所加的介质更是五花八门,大致有轻胶、盐、矾、洗涤剂等等。凡此种种,用科学来解释皆为物理变化,不同的介质对水墨作用于宣纸产生的笔墨效果各不相同。这充分表现了现代水墨画家,在笔墨技巧上的探索精神,有益于突破前人的笔墨程式。例如,当代冰雪山水的创始人于志学先生,用矾水加轻胶作为墨色调剂,成功地表现出了冰雪山水玲珑剔透的独特韵致。诚然,画家强化水的某种独特性,绝不能停留在故弄玄虚的笔墨游戏上,画好画还得有赖于扎扎实实的笔墨功夫。

谈书论画 | 国画之水的物理解法

从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到现代刘海粟、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无不彰显着中国画的用水玄机,是水使中国画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老子云“上善若水”,是人格修为的至理,更可以看作中国水墨艺术的至理。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使命感,致力于体察水墨艺术中水的运用之法,构建“水法”,以此为切入点,探求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之路,使中国画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