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衣食住行】元宵说“闹”

 青梅煮茶 2016-02-20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为元宵节,那么,为什么这天要闹元宵呢?

 

相传吕后之子刘盈继承父亲刘邦之位后,因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全部由吕后掌握,刘盈驾崩后,吕后几乎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在吕后死后,吕氏宗亲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密谋夺取刘氏江山。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所知,为保刘氏江山,开始起兵讨伐吕氏宗亲,“诸吕之乱”被平定,这一日正是正月十五。

 

刘邦第二子刘恒登基后,感慨这样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这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由来。



文人骚客对这“闹”深有体会,宋姜夔《观灯口号》云:

 

游人总带孟家蝉,争托星球万眼圆。

闹里传呼大官过,后车多少尽婵娟。

文锦坊西后市南,闹竿挑过百花篮。

少年游手夸轻俊,拾得双头碧玉簪。

轰连爆竹近还遥,到处喧阗破寂寥。

听去有声兼有节,闹来春节过元宵。

 

爆竹、烟火自然有几分闹意,但这闹还在于人。初十刚过,百戏社火便搬演开来,走街串巷,穿村越寨,直闹到十六、十七。不仅闹的时间长,闹的名目也多。

 

鼓吹、杂耍、弦索均在其中。“鼓吹则橘阳律、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伍、细舞、筒子、斤斗、蹬灯、踢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据《帝京景物略》所载,杂戏(现代杂技)仅是元宵之闹的一部分。

 

此外就是社火,规模和影响更大。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等等,一队社火过来,除了声震四野的锣鼓声以外,踩高跷的还装扮出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白蛇传等故事来。



元宵之闹,除了花灯烟火、百戏社火的装饰点染之外,最突出的就是人多。从元宵节民俗形成后的那些文字记载中可知,当时元宵观灯游玩的人们已经是肩摩踵接、街填巷塞了。尤其是那时候实行宵禁,平日夜晚难得游玩,其间的反差更大。而闺阁绣楼里的小姐丫环和平时没时间游玩的村姑农妇这天也可以出来,人数之多可以想见。

 

中国古代的妇女、尤其是未嫁的姑娘们要守贞守节,平时不说夜晚,就是白天也难得出门,因此元宵期间当然要作竟日游的,甚至日出灯昏的时候,还有几分恋恋不舍。也正因如此,元宵节才引出无数风流故事来,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情篇章。有人称之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说闹,就不能不说摆戏。这里的戏不是前述的杂戏、百戏,杂戏、百戏相当于现代的杂技,这里说的是名副其实的戏。

 

就现在的中国戏曲来说,可以分出大戏、小戏。大戏是由小戏发展来的,比如今天的京剧、豫剧、晋剧、黄梅戏等等。大戏需要比较高的演出条件,在乡村里相对少见,但搭野台子或野场子搬演的也不是没有。每当求神赛社或节庆时期,这戏也就演了起来。并且还有专门的节日戏,比如五月十三关公诞辰演关公戏,七月十五目连救母日演目连戏。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对家乡绍兴的社戏作过精彩的描述,那气氛就一个字——“闹”。大戏闹,小戏也闹。本来小戏就是只有两三个演员登场的两小、三小戏,看似热闹不起来。但这种小戏有它的绝招,它不注重故事情节,而是注重情趣、气氛,演员的表演十分注重逗趣、打闹。当台子上载歌载舞、团花簇锦旋转起来的时候,十分热闹。

 

闹又自有其价值在,中国人是比较欣赏闹中取静的,其实春节之闹、元宵之闹、社火之闹,也都有闹中取静的意义。只有闹够了,才能休息好,也才能更好地干活。同时,人们认为这样闹了,生活才有意思。因此,它是一种生活的补充,有了它,生活才充实、才祥和、才五彩缤纷。


图 | 度郞
文 | 银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