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寒冬来了,探讨一下古琴开裂变形的问题!

 紫嫣雅閣 2016-02-20

本文原创 转载请注作者
大音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伯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37 正合-以琛-洞庭秋思 来自天一琴茶 琴名:以琛

           音色比较温润柔和,吟猱出音细腻丰富,走弦的过程中,音色变化很是细致,余韵很长,音量适中,是一张极不错的高级杉木琴。

曲名:洞庭秋思

登录http://www./,聆听一琴一录音


     琴人爱琴,尤其是入手新琴,花了大把银子,无不视为珍宝性命,爱惜有加。偶有开裂变形无不痛心万分,寝食难安。这一切都能理解,但还是需要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才是。
有趣实验
       去年到今年这段时间,作了个实验,弄了数张琴丢在北京,不做太多养护,悬之挂之,任其自然,并让它们不做太多防护的情况下,渡过北京的一个严冬。
      因为冬天是最容易开裂的,测试最好是放在冬天进行,想看看最后到底是什么结果。
       开春了,再去查看,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天一琴茶的老杉木凤舞九天古琴,偶有龙龈软硬木拼接处有点漆裂,这也属正常,南北琴练习琴名家琴等均容易出现。
       因无人打理,面板、弦都有一层灰尘了,按弹手感出音不佳,类似长久不弹,缺少护理,沉睡了。另几张名家琴也无木材开裂变形,但偶现漆裂(非开裂,开裂往往是横向,漆裂往往是纵向或不规则的,类似老琴的断纹,今天不讨论漆裂问题,只讨论开裂)。
        普通的泡桐琴也类似,也还算健康。总共实验了10来张琴,样本量不一定足够,实验时间也太短,但也能透露了一些信息,实验还在继续。
        另,补充一下:杭州上海等地自然放置空气中的木材含水率在16.5%左右(自由水和结合水),而北京仅有11.4%,差距比较大了,也就是说要古琴木材中的水分分达到自然平衡,在送去北京的琴会比留在杭州轻5.1%(仅仅木材部分,不算鹿角霜灰胎生漆等重量),前期水分丧失的过程是非常剧烈的,时间越久则越接近当地材料的含水率,从而达到吸湿或散湿的平衡。

经验之谈
         然而,一个朋友却对北京的气候恨之入骨,斫琴的,前些年带了大批琴去北京展销会,结果噼里啪啦裂得一塌糊涂,后来干脆下决心,以后不去北京做展销会了,所斫之琴尽量少卖北方,因为一旦开裂变形再做维修,基本上就连本带利地亏了。
        如此高的开裂概率,他可能自己都没想明白是什么缘故。
        其实,他压根没考虑到防开裂,或许方法不对,加上灰胎强度不够,葛布等加强措施也没做到位,在环境突变时,因为水分等原因材料内部变化剧烈,不开裂才是奇迹。
那么,是不是只有南琴北上才开裂?
        不一定!
        多年前,携一琴从西安南下杭州,结果第二天就在四到五徽之间沿着木材纹路裂了条缝,北方的琴南下,未必就不会开裂。其原因也是一样,是由于环境突变和木材亲水的性能导致,破坏了某种平衡,后面再详细论述。
         “你们的琴到北方会开裂么?”
         “绝对不会”!——
          如果这么说,是很不负责任的。
         只要是实木做的东西,哪怕最高档的家具,问题一样,防开裂措施要做足,没人保证复杂的材料结构里应力释放干净了,也没人保证一些急剧的变化下,不会开裂,既然如此,那让弹琴的人怎么办呢?
为您解开其中的秘密

重新认识开裂问题。
         这也是各路大名家给的信息,分享一下。
         当初西安南下的那张琴裂了后,马上联系斫琴家,原话记不的了,大致意思是:那好啊,这琴这么多年了,依旧能敏感地感知气候变化,修修很容易,拿回来吧。
         当然,他说很容易,少则一、两年,多则五年十年,好像每个人能活一千年似的。
         很多人或许觉得斫琴师偷懒,为什么这么慢呢?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北京一琴友的裴琴,发回苏州修了已经两年多了,裴先生说:先挂这看,让他自己在南方的环境里恢复恢复,等它自己恢复得差不多了,也就一次功夫而已,否则贸然动手,表面上好了,其实没解决本质问题。
       所以,这张琴到现在似乎还没开始动手。也曾去北京某坊选琴,走之前顺便问了问,以后是否会开裂?
       那哥们说:“以后肯定会开裂”,然后忙自己的去了。
        这么说似乎也有点过,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无道理,“以后”,多后呢?理论上确实总有一天会开裂的。
        跟苏州裴先生也聊到这个问题,他直接搬出一张自己的琴让我试弹,音色绝佳。
         然后说:此琴原为我学生的琴,到了北方后开裂比较严重,修好后已经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琴了。
       我感觉现在的问题最纠结的正好在此:貌似越好的琴开裂概率反而越大,一旦开裂并重修,隐含的内部应力往往释放得为彻底,斫琴家说不定还能顺便调整一下音色的均匀度等,反而极好。
        现藏大玳这张琴,李先生说前前后后修了十几年。真正玩到极致的高手对琴不太提“斫”字,而是常常提“修”字。



为什么会开裂或变形。
       先了解几个东西:我们都非材料专家,但对此略知一二是有好处的。
        搞材料学的人知道,木材中有各种形式存在的水,无论是否老杉木或所谓干燥彻底的木材,都存在自由水、结合水和化合水的存在,自由水存在木材的毛细管孔中,含量多少取决于木材孔隙度大小。
        结合水是存在细胞壁微纤丝和微毛细管中的水,它是靠水的氢原子的键力吸附。而化合水本身就是木材的组成部分,木纤维也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这个“水”实际上不是真的水了。
       说到应力,其实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因为自生重量以及周边环境等关系,激发树木的生长与之相抗,这是生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平衡。
         树木被砍伐后,此平衡打破了,放置自然干燥的过程,也是重新建立一种平衡的过程,这时候要根据周围环境不同,水分的挥发等等,逐渐达到一种新平衡,年限也要求相当长了。
         待到斫琴的时候,当切片变成斫琴面板时,整个木头的内部应力平衡又一次破坏,又面临一次重构。
         所以,高明的斫琴师挖个槽腹也要挖挖停停,一般也不是挖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观察是不是碰到了“应力木”了,放置一段时间要么就是直接崩裂的方式释放应力,要么就自行恢复到一个新的平衡,或者碰到琴材本身就不是“应力木”。
        所以在选材时,如能规避应力木,那是最好的了,除了用时间去观察,还有一些“暴力”测试的方法去甑别,如果是一块应力木,那就尽可能在前期就让它废了。譬如丢水里泡,然后太阳晒等等,环境让他在前期变化剧烈一些,应力木就可能在前期就暴露出来了,经常出入各种斫琴坊的人,一定会偶然见到泡在水里的木头,感觉挺纳闷吧。
        大音实验室为什么要两个那么大的池塘,也并非大家有养鱼之好,当然,这个做法还有别的用场,一举多得,就不一一描述了。
        当斫琴过程中,无论是放置观察或暴力测试,目的是规避应力木,但可以明确的是:一定无法百分之百规避。
         当斫琴师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水分、气候、环境、温度、振动、放置等不一,也会打破原来的平衡。那么,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开裂、变形。
       前面说了那么大段的水,那么水是不是古琴开裂变形的杀手呢?
       是,但不是唯一,影响到古琴开裂的关键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会影响木材的“干缩湿胀”,结合水会影响木头的强度,材料不要拿微波炉或火苗烘烤木头就行了,否则会影响到结合水甚至化合水,导致材料本身的强度降低,有些斫琴师图一时之快,尽早出来某种音色而采取这类办法,也许是条歪路。
        现在一般都有做旧处理,但好在处理力度都不大,这主要是当下错误的舆论所致,看起来黑黑的更能说服别人自己用的是老木,再看看那些李、马、王、裴,尤其是李琴,龙池纳音多半都是干干净净白白黄黄的。
        任何一块正常的老料,刨开外层,里面也不可能黑如炭墨,如果真有黑如炭墨,未必适合斫琴了,得好好判断这块木头是否长期被水浸泡或已经腐朽过头。



怎么防止开裂呢?
         知道以上的原理,在对待古琴开裂的问题上,也就坦然得多了,如果你的琴碰巧不是应力木,无论南北气候变化等,可能都无大碍,这可能跟大家平常所受的教育和理解的不一样,如果内部有应力没有释放干净,为了避免麻烦,则尽可能模仿这张琴产地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去对待它,用时间让其内部达到平衡。
        至于防裂膏防裂油,个人感觉不靠谱,这个开裂的原因跟我们手脚皲裂原理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待古琴开裂变形的态度是:没人能百分之百规避应力木,就算斫琴选择了好料内部没有应力,但湿度温度骤变也难保不打破平衡又产生内部应力,还可能产生缩涨。要裂趁早裂,趁着斫琴师还健在,裂了就修,开裂也是材料在当前环境下释放应力试图达到一种平衡的过程,有时候会推荐琴友,只要不影响弹奏,就让它再裂裂看,充分释放再修。
        高明斫琴师在修理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去人为地释放应力木里面的应力,确保以后更加稳定。拙劣的斫琴师则是裂了哪里补哪里。
       还有个办法,既然难以规避应力木,又难得碰到一块好料,(应力木未必就不是斫琴好料)那干脆把你切块,做成百衲琴,古人还是狠的~当然,百衲琴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古人的聪明智慧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所以,当你新购一张古琴时,也无需像伺候主子一样,当然也别太随便爆晒、用地热、吹空调而打破已有的应力平衡。       当不可控因素和未知因素太多的时候,某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句老话:随缘吧。
大师为您支招

附注: 古琴更换了新环境后,为了尽可能防止水分急剧散失或吸湿,可采取以下办法:
       当地气候比较干燥的情况下,可在琴箱里使用湿毛巾,用塑料袋装一块湿毛巾,同时在塑料袋上扎破几个洞,做一个所谓的“加湿包”,毛巾不宜太湿,以不滴水为宜。
        每次弹完琴后,在前期几个月时间里,将琴和加湿包一同放入琴盒,每隔几天检查一下毛巾是否保持湿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毛巾的补水,让琴适应当地湿度,并逐渐达到吸湿和挥发平衡。
       买一个足够大的塑料袋,每次弹完琴后,将琴用塑料袋包好扎紧,放入琴箱。        时间反复数月,这样也可避免在初期因为湿度的剧烈变化,尽可能地认为让木头里的水分缓慢释放,而减少开裂几率,这个效果优于第一种,琴友们不妨一试。
      还有个变态的办法,不过不推荐,因为尚未验证其后果,仅仅在大音实验室做实验时操作过,即:如果古琴到了一个非常干燥和寒冷的地区,为了防止开裂和变形,直接在龙池凤沼中灌水,每两周一次一小杯。
       这么做要把握好度非常难,且这么做需要极大的勇气。





       如果您有关于冬天古琴保养的更好方法,请扫描下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