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文学,一声沉重叹息

 昵称14979747 2016-02-21

  记者观察

  一篇陀氏小说胜过一万个段子

  书评人史航最近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高尔基《童年》结尾,“埋过母亲几天以后,外祖父对我说:‘喂,阿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吧……’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有谁跟我一样,因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就永远认高尔基作亲人,不管他在斯大林时代多么可悲。

  跟史航一样,不少人曾经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俄罗斯文学作品,对俄罗斯文学有着怀旧式的美好记忆。但在今天,除了这种怀旧情结之外,更需要对俄罗斯文学进行重新审视,撇除那些无价值的东西,为真正伟大的作品腾出空间。很多人对俄罗斯文学的怀旧,更准确地说是对苏联文学的怀旧,而苏联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比较政治化,文学性不够强,不能算是俄罗斯文学传统中的杰作。

  俄罗斯文学传统主要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前者贯穿19世纪,以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人为代表,后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更是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天才,中国读者熟悉的高尔基只是其中一员。这两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座巅峰,群星璀璨,无与伦比。“白银时代”的一批天才活到了苏联时期,但大多数遭遇压制,直到苏联解体前后才真正回归公众的视野。

  跟西方文学不一样,俄罗斯文学从普希金以来就形成了传统,关注现实和苦难,突出道德担当、精神探索,肉体历经磨难而不放弃精神上的砥问。像“白银时代”的三位大诗人命运极悲惨,茨维塔耶娃被迫自杀,曼德尔施塔姆死于劳改营,阿赫玛托娃的两任丈夫被枪毙,自己被长期监视,但三人在黑暗年代写出了最耀眼的诗章和随笔,具有金刚石般的质地,实现人格和艺术的合二为一,被认为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审判席”。

  因而,俄罗斯文学杰作普遍格外沉重,就像是大地、雪原和旷野中的呼喊。它读起来绝不轻松,要求读者把自己投入到熔炉中,在精神上进行一番冶炼,才能有所收获。今天却是一个消费主义社会,轻松娱乐的大众文化盛行,网络段子更易博得眼球,俄罗斯文学自然受到冷落。但是,一个人总需要有点精神追求,一篇陀氏小说给你带来的精神震撼,可能远超过看一万个段子得到的肤浅快感,因为一万个段子只是一万个零相加,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人生启迪。

  俄罗斯文学传统对中国文学创作仍有启发意义,正如李建军所言,在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我们更需重新理解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批判精神,敢于介入现实,直面严酷的一面,而不是一味规避风险、痛苦,缺乏道德担当的勇气。他举例,路遥的小说当初继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形式技巧很粗糙,但今天再看,他的作品反而比那些技巧精湛的当代作品更有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