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为何CT检查难互认

 panyunbo 2016-02-21


近来多家媒体用醒目标题“换一家医院照一次CT”来细数医疗行业的种种不是,我作为基层医院的“资深”CT工作者,颇有几番感触。

检查互认可谓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也已经执行了多年,为广大患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尤其是大型设备检查项目,如CTMRI等费用相对较昂贵,如果多次重复检查,肯定会增大患者经济负担。

正如媒体报道,我相信所谓的重复检查即使不一定普遍,但肯定是客观存在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常遇见患者提着在其他医院做的CT片子来看病,主动要求再做一次,即使我们看过带来的片子说没事,不需要做,但患者仍不相信,总认为上一级的医院设备好,医生水平高,生怕基层医院给漏诊了。

因此,除了媒体报道的种种不良行业行为外,我认为所谓的“重复检查”还有以下多种原因。

1 病情需要。大家都知道,病情随时会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只能是医生的一种预测,需要靠检查来确认,检查后可能证实有变化,也可能没有变化。但不能说有变化了就不是重复检查,没变化了就是重复检查。经常有胸部外伤患者,首次检查没发现肋骨骨折,3天或一周后复查又的确发现骨折了,如果是在同一家医院还好解释,如果患者是去上级医院复查发现的,就很可能会出现医疗纠纷。试问,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重复检查的概念似乎逐渐“被加强”了。当然,这里面二次检查肯定会有和第一次结果一致的,那就只能定性为“重复检查”。医生对这个“度”的把握很难也很重要。

2 医生对设备技术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医院设备档次不一样,级别越高,档次越高,设备功能更加强大,临床医生要求越严格。那些基层医院,设备相对落后,功能少,检查项目简单,后处理软件差。同样是CT,有320排的,也有单排的,其功能成像及后处理功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拿最常见的肺小结节来说,25px层厚的扫描就显得模模糊糊,更别说观察病灶内部及边缘细节了,而64排以上的超薄层高分辨扫描,则对其诊断价值意义非凡。因此看惯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的医生遇见“模模糊糊”的片子时,肯定会弃之一边,要求重复检查。

3 技师的态度与水平。即使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也不一定就能做出符合诊断要求的片子。每台设备几乎都有设定好的操作流程,技师都会按照固定的操作流程完成检查,但每个人身高体重不一样,脏器大小形态有差异,尤其是病变特征更是千差万别,再加上患者是否自主配合、呼吸状况、腹腔脏器的不自主运动等各种生理状态不一,仅靠固定操作流程是绝对不行的。这就要求技师必须有一定的诊断经验,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态度,拥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充分发挥设备的后处理功能,尽可能地在图片上显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这对技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但事实是很多医院对技师不重视,技师本人也对自己要求不高,何况有些大医院患者太多,医生超负荷工作,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认真对待,做出来的片子质量可想而知,拿去给专家会诊时,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还得重做。

4 临床医生水平。很多疾病会有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接诊医生凭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会做出不同的初步诊断,开出的检查单子也会不一样,如胯疼的病人可以是腰椎间盘病变就得做腰椎间盘CT,可以是髋关节炎就做髋关节CT,可以是股骨头病变就做股骨头CT,也有可能检查一圈什么也没检查出来。虽然是同样的症状,但检查的部位却不一样,患者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毕竟该做的检查还是要做的,这种检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重复。

作为十分必要的医学检查项目,对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外科手术及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等意义重大,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会把握好检查的适应症,而绝不会把检查当做盈利的工具。患者也应该加强学习,多与医生沟通,不必要的检查可以不做,更不能动不动就要求医生开检查,更甚者有些外伤病人要求全身CT检查,岂不知不但对诊断疾病无益,还会额外遭受不必要的辐射。

总之,医学是神圣的,也是复杂的,上面所述也仅仅是九牛一毛。一种客观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制度也好、政策也罢,绝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违背科学规律,靠拍脑袋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全面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找出根源,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到那时,检查互认才可能真正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