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都知道青霉素是外国人弗莱明发现的,但中国的青霉素又是怎么来的呢? 今天台长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被称为中国青霉素之父的樊庆笙。 1. 樊庆笙是浙江常熟人,出生于1911年,自小聪慧的他在18岁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森林系读书。樊庆笙大学第一年的学费跟亲戚借来的,但之后他便年年获得奖学金,直到完成学业。毕业时,他还获得金陵大学最高奖项——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 29岁时,樊庆笙得到金陵大学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攻读细菌学一年的机会,一年后他拿到科学硕士学位。 这时,一位细菌系的导师看中了这个勤奋努力又有才华的中国人,主动资助每月60美元,帮助他攻读博士学位,但每月60美元依然不够,不过是维持贫困线以下了。 樊庆笙并不在乎,他只能能活着吃上饭就好了。 这难得的机会让樊庆笙非常珍惜,在校时他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在实验室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就这样,两年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是1943年。 2. 1943年,因太平洋战争影响,交通中断,他无法回国。这时美国西格兰姆发酵研究所高薪聘请他前去工作,樊庆笙便去了西格兰姆。 这年,美国研制出盘尼西林,这种当时被认为是特效药的盘尼西林,救了战争中千千万万条性命。而心心念念想着要回国的樊庆笙,马上想到要是能把这个药物带回国内就太好了。 他多方打听,终于美国医药助华会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成为其中的一员,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出力。樊庆笙便立马辞掉研究所的工作,去往纽约,并向助华会会长表示希望能回国后一边承担血库检验工作,一边研制中国的盘尼西林。 一年后,当他们全部准备完毕,樊庆笙随着美国医药助华会回国了。 3. 而这次回国却花了大半年时间,历经生死。 先是他们的船在进入太平洋后,遭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围追堵截和轰炸,而船也因此破损,只能返回巴拿马。再次出发后,为了躲避日本潜艇袭击,他们转道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历时5个月进入印度孟买,接着再坐火车到达利多,再搭乘美军运输飞机,走那条当时世界最危险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终于在大半年后到达昆明。 当时中国进口的盘尼西林价格昂贵,一支盘尼西林就是一两黄金。 而樊庆笙回来得太及时了,很快,他一边负责血库的工作,一边与汤飞凡和朱既明一起将从美国带回的青霉素生产菌种(B21)进行青霉素生产、提取和临床试验。 1944年9月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青霉素在昆明高峣村诞生,当时还处于战争中的中国,竟然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 樊庆笙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青霉素之父。 而盘尼西林为什么叫青霉素呢,樊庆笙说,一是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词尾“-in”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vitamin”翻译成维生素。两者合一,定名为“青霉素”。 4. 当完成这些工作后,樊庆笙仍然回到培养他的金陵大学,继续研究农业方面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紫云英、花生、大豆根瘤菌的应用研究和紫云英北移等,因此,樊庆笙也被称为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开创者之一。 将全副精力放在研究上的樊庆笙的个人生活也是很简朴的,与发妻周珊珍自1938年结婚后,便一直相伴到老。 写到这里,台长发现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都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很轻。 |
|
来自: 唯我英才 > 《各种人物事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