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展芳樽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zyc58 2016-02-21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称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

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

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

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为人所知。

中国古俗中,

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

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

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

天官、地官、水官,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

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

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

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青玉案·元夕》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

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

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北宋欧阳修词: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传统戏曲《陈三五娘》主人公是在元宵节

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

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

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

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

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

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

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

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

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

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

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

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

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

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

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

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

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

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

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

老宰相出联试子

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

顿时领悟,对曰

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

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

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

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

联曰

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

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

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

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

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

永乐”是明成祖年号,

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

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

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

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

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

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

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

有一首诗说: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

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

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

“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

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

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

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

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

是名闻朝野的美味。

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

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

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

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

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

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

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肆想>致力于传播世间的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不作商用,仅限学习交流。

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

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

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

如果可能的话——

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肆想》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