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不是“逼”出来的!

 工学一体化 2016-02-22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有名师才能出名生,要成想成为名师,必须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可是工作了十多年,为什么成不了名师?笔者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工作多数是“逼上梁山”!



1 逼听课


听课是教师学习和自我成长的快捷手段,但目前积极主动的听课的又有多少?除了一些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积极听听以外,不少教过一轮高中的教师就自认为是老教师,基本上就不再听课了。学校就规定每学科每周至少举行一节公开课,这样教师被逼无奈,只能按要求完成一节的听课任务。


2 逼教研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备课是实现资源共享、群策群力的良好途径,是为了解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明智之举。在集体备课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这应该是集体备课的初衷。但目前又有多少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去参加呢?迫于学校的压力,只能是“被逼”进入备课室。


3 逼学习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一桶活水。作为教师多数是一条经验用上四十年,自己的那一桶水舀了几十年也该舀干了吧!必须教到老学到老,要及时充电,积极学习。但目前教师每年能读几本书呢?所以,学校鼓励教师多读书,给教师发书,甚至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理论学习。


4 逼研修


每年假期都要进行远程研修培训,但在研修时不少教师都是以忙为借口,匆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对于研修的内容和效果基本上不多关注。如果不进行学分限制,又有多少教师自愿积极参加呢?在平时的工作之余,又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的去浏览好的网站、好的博客资源呢?


对照一些名师,如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等,他们的自我学习又是谁“逼”得呢?


所以,教师的成长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至内心一种自发行为。只要自觉研究、自觉学习,最后实现自然成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