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道德经的历史真相(五)新

 修和 2016-02-22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与恶:古文中美与恶并用的例子很多,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尊五美,屏四恶”。如《大学》第9章:“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等。美是美好的意思是指人性之恶。

简释天下人都知道了美所带来的荣利才开始变恶了;都清楚了善和善所带来的权益才开始不善了。因此,恶是美和善所产生出来的。看似矛盾对立的事情其实都在无形的统一体中相互作用与转化,偏逐就使其迅速走向原来的反面。比方说,有无本是相生的,难易本是相成的,长短本是相形,高下本是相倾,音声本是相和,前後本是相随的,刚柔本是相济的,爱恨本是交织的,善恶当然也是相互转化的。圣人通晓事物发展变化的太极规律,立身处世就去掉了偏和执着,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质朴真常的本心应对事物的各种变化,为所应为而无目的。因而他不会拒绝大家想做的事情,已经做好的事情不去据为己有,正在做的事情不是想有所依赖,成就后不觉得自己有了功德。才得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而不会走向本来追求的反面,才能立足于世界红尘之中,最终得到真正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良性结果。因为,好处和利益本身就具有公益性质,何况连我们自身都是一体的,这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悲剧与诗歌有净化灵魂的正面作用。但美的事物也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心理意识产生的作用,开始对美的事物产生了爱恋执着和贪取之心。所以都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而美的内容很多很广泛, 从物质到精神以及两者同时具备的都有,但一般都是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出快感和刺激性的东西。而一切美的核心就是权益,他代表了一切美之为美的现实的中心,是权力向权利过度的终点。所以有人说中国人都想当官,这只能说明觊觎权力者大有人在,实际上觊觎的正是权利。但是自古以来,权利的归属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人们往往认为权利只有善甚至是至善的人才能堪当和配任。例如历史上的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接班人大禹则是既美又善的功德型的例子。但据说从尧一直到舜最后到禹,从生活上都是逐渐开始腐化的,这体现他们使用的碗上,尧使用简制的木碗,舜使用装饰后的木碗,禹则使用了精美的金碗。这意味着权力开始向权利的转变。其美之为美可想而知。但此时还依然保持着禅让权力的公有天下的性质。但是随着权力自身以及人们对权力的认知所产生的变化,一切由量变而最终发生质变,而大禹的儿子夏启则出色的完成了这个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个政变的过度,恶从他开始突然公开的表现出来了。其后,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争斗开始以各种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为了美之为美,而表现出善之为善,就成了天下的潮流。而汤武、文王与周公则是最典型的例子。

背景联系这里暗喻齐庄公目前企图借人心思变的西周乱局,“以有道伐无道”的历史错误思想观念,效法商汤伐纣、武王灭商之举,“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这种企图的出发点。而齐庄公却执此为道,这本是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思想流毒,这个思想流毒已经带来了天下人心越来越恶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普遍围绕权利这个中心而残酷争斗的结果。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导致了都在觊觎权力,也导致权力本身越来越变质,权力早已失去了它一开始的管理性内涵,而变成了个人集团为自己牟利而实施统治压迫的工具。

因此这一章实际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好的事情对自己有利,于是就掩饰掉自己真实意图,开始美之为美的标榜自己而争功;都知道了善的事物能够带来权益的归属,于是以占有为目的,而隐藏起自己真正意图,瞒天过海善之为善的奸巧伪善。在美和善大旗掩护之下,明目张胆的进行残酷争斗和血腥倾轧。 而这样的做法实际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事物就向着其目的的反面发展,因而争功者反而无功,伪善也是自欺欺人。所以说,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说明本章是道德经思想的中心。因为道德经是老子(伯阳父)面对西周末年国家昏乱的局面,站在修道者的立场以历史为鉴论证的。因此老子对天下混乱的局面,以追根溯源的方式,指出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心变恶,但由于人心变恶是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导致的,而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思想心理又是历史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所以只有清楚美与善恶的历史内涵以及美与善恶之间存在的历史辩证关系,才能知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本来历史含义。由于这句话是道德经思想核心核心,理解经文内容的关键,所以我们只要彻底明白这一句的实际含义,其他经文的内容就都好理解了

注解: 

美,通常泛指使人感官和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有多含义。

1) 感官和心理上的,如:美酒美味、美玉美观、美言美咏、美姬美眷、良辰美景等;如《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2) 利益上的,如:美除美授、美差美缺(有利可图的官职,肥缺);美迁美禄等。  

3)美与善同义。《康熙字典.疏》善者言美,恶者言刺。如:美德美俗、美政美选、美称美誉等。如《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4)形容人高兴满足、志得意满,如:美滋滋儿、看把他美的!   

5)赞美,美字由羊大组成。据说,“美”是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帝王把自己比作牧羊人,把人民比作羊群。而“大”就是《说文》“皇,大也。三皇,大君也。”所以“美”的造字跟三皇为天下人作出重大贡献,功绩无人能超越有直接关系,用以形容品德佳,地位高贵的人。   

再来看《国语.楚语》对美的理解:“(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 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最后一句,是专门针对楚灵王说的)。

苏轼在他的《伊尹论》中说:“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所以,美在这里绝不是单指外表美丑的意思。

因为老子是圣人,所以关注人性的善恶,而老子又历史学家,所以能够对人性变恶的历史过程,做出高度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这一章全文内容的联系,美在这里基本囊括了以上所有含义,重在指来自于三皇五帝的功德与形象之美。因为三皇五帝之实际就是功德,所以美与善和功德都具有直接内在历史关联。因此美与恶是相对的。根据当时西周的形势和道德经止乱救世的宗旨,可以知道这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意在揭露自夏商周家天下统治者开始的一切大盗窃国行为,劝诫齐庄公不要仿夏启、商和西周文周公所谓的美善之举再做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事情。因此说道德经五千言,展示历史的真实画卷。

我们从远古走来,思想原本无美恶之别。因为有了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观念于是才有了私心,因为有了私心,于是才有了需要施加管理的社会,因为有了需要施加管理的社会,于是才有了需要记载帝王圣贤功德的历史。(从古至今较详细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左右,而有人类的历史已经几百万年以上)。正如17章所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太上,不知有之”是指史前的远古时代。古人说:太上忘情。那时的人生活在没有善恶之分的伊甸园中如列子描述黄帝梦见华胥国的情形:“其国上无国君,下无贵贱愚贤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背向之隔, 也无爱憎利害之心,是一个没有人间利害得失的奇妙世界。”而随着人类数量增加和集中,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急待解决,所以出现了三皇,他们都是出色解决我们人类生活问题的佼佼者,因此三皇最先受到了大家的怀念和爱戴。三皇代表的是公众的利益,不个人利益,因此他们都留下了美和善的形象。于是产生了美和善的思想雏形。社会发展到五帝时期,由于人类都有了私心,为了部落本身利益而产生的社会管理机构,就成为美和善的社会雏形,但它纯粹公益性质的机构。而随着社会机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具有权威性,也就越来越有了机构自身利益的需要,机构自身的人也就有了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权益和便利。因此机构自身就越来越由管理服务型向着统治压迫型转变,它与社会之间就越来越产生出相对的分离性。因而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思想也越来越在部落人群中产生形成和不断加强。虽然为了部落公众利益服务的根本思想依旧继承和延续着,部落首领具有崇高威望和权利本身,就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这一思想副作用产生的根源。于是权力逐渐成了谁都希望得到的权利,威望也变成了为数众多人的渴望。最终发展到武力夺取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政权的争夺堕落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以及其它连锁反应,终于使社会权力机构由原来的单纯管理型完成了被利用来只为维护少数人利益统治压迫型的过渡

《帝王世纪》说:“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自从那次梦中醒来以后获养身治国之道,过了二十八年,国家大治,差不多同华胥氏之国一样,而黄帝却仙逝了,百姓因此两百多年恸哭不绝”。因而就形成了历史上的黄帝之美。但为什么要说黄帝“德不及远”呢?这是因为那时人的心已经很乱(恶)了,所以黄帝也就“德不及远”了。这一切,恰恰又说明了我们人类从远古时期上无国君的纯真思想时代,逐渐到有国君之后发生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时代在思想上发生的根本性转变。根据《虞书·尧典》《虞书·舜典》《虞书·皋陶谟》以及《夏书·禹贡》的记载: 那时社会的物品已经十分丰富:比如金、银、宝珠、琳、琅玕等华美饰品,纤、缟,革、羽、狐、狸、织皮做成的华丽服饰,新建起的亭台荣观,打扮后楚楚动人的窈窕淑女以及琴瑟声乐等事物开始由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意识对人产生出特殊的诱惑这就是“六尘”通过“六根”产生出“六识”的过程,而我们所记住的都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或者是对我们的六根产生某种刺激性的东西,这正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而使人的心开始由内在的当下转向外在的渴求但产生出美这一观念的同时也就产生出爱欲和私念,所以那时候人心已开始混乱,偷窃、抢劫、奸淫、杀人都有发生,于是随之产生了最早的刑法五刑,最早的教育五教。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而从此被奉为中国司法的鼻祖从太极图来说:白色部分为精神文明,黑色部分为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发展,反而使精神文明被忽略了,所以精神文明开始无意识倒退,于是太极自身的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了,于是我们就失去了安谧与吉祥。这就是人心开始变恶产生私欲和犯罪的过程。而与人心变恶相应的自然天象是洪水开始常年泛滥所以三皇五帝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的非常时期,但由于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皋陶、伯益等都在社会管理、发展生产和洪水治理等关系人类生存的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而成为后人心目中怀念和赞美的圣贤形象,而战败的蚩尤、共工也就成为反面恶的形象,其实这都是美之为美和善之为善的思想心理造成的

黄帝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部落的人们当然以黄帝为美。而蚩尤也为他的部落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他的部落也同样以蚩尤为美。 而美先入为主性质也就有了它的界限,所以超越界限之后的美就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而成了一种恶,或者说等同与了恶的作用。于是黄帝和蚩尤两个部落之间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战争。我们很容易主观的以胜利者为美,而历史也是如此。其实无论黄帝还是蚩尤,颛顼还是共工,他们都是历史上为人类做出很大贡献的人,所以他们都受到本部落民众的拥戴。而导致他们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因素,就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这个观念的作用。拿现代来说,导致中朝两国关系出现早期裂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文革时期红卫兵喊出“毛主席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这一口号,而立刻引起了友好邻邦朝鲜的不满,金日成当即下令捣毁志愿军烈士陵园,将烈士碑统统打烂,包括毛岸英的大碑也被砸得粉碎。与此同时,朝鲜一方在边境挂起高音喇叭大喊:“金日成主席才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两国关系因此而陷入实质性的僵局。这就是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中因无明而导致的一种无奈。因此佛教最根本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破除我们思想中的这种无明。而道德经则指出了这种无明思想产生的根源。

《虞书·尧典》记载:“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不仅如此, 尧还是个忧谋天下长治久安、德略深远的伯乐。而为寻找治理天下最理想的接班人做了长期大量的工作。相传尧在位的时候,曾经要把王位让给许由,许由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 而自己是个修道(不被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所左右),所以推辞谢绝了。尧后来又提出让许由做九州长,而这次许由则看作是尧对他的侮辱于是便跑到颍水河去洗他的耳朵,否则心里就不舒服,反又被远离世俗的巢父用言语嘲弄了,由此可知人们心目中的圣贤之美同时包含着名利地位的观念,也因此很多人都离开社会群体而独自修行。 但就在那时,觊觎帝位的人也出现了。《虞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都记载,尧在公开选拔人才时,尧的弟弟放齐首先推举尧的儿子丹朱,被尧严词拒绝说:“吁!嚣讼可乎?”意思是说自己的儿子丹朱喜欢争强好胜之后,奸臣獾兜马上又推选共工,帝曰:“吁!静言庸违,像恭滔天”。认为共工是个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由于尧对接班人极为重视,丝毫都不马乎,而又非常知人善察,刚正无私,所以大家最后推选当时已经孝名远播身份尚为平民的舜。也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公与私的权利斗争已经在某种形式上开始表现出来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 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  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传说尧去找舜的时候, 舜正在用牛犁地,尧发现舜在犁的后面挂了一个葫芦,原来是舜使葫芦发出响声,这样就可以不用鞭子来打牛了。舜继位后,“流共工于幽州,放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最后舜把王位禅让给大禹,所以尧舜都成为中国历史上大公无私至美至善的光辉形象。而鄙人对此历史分析后认为,舜年二十以孝闻以及他的能力固然都是历史事实,否则尧选错了人。但以上焚廪实井的故事却像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后人编出来骗人的谎话。试问, 过去的仓禀有多高,以至于舜被纵火焚廪时,跳下必死呢?舜被焚廪时又何得两笠?难道是舜早就带上去的,不然是原来放在那里的,若是带上去的,何必带两个?若是原来的,两笠为何放在如此的高处?跳下来时两笠的细绳又如何能负载人的重量?又舜发现被实井时,何得匿空从匿空逃出的机会?这些简直都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但却像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而编造的谎言。而这种谎言直接推进了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社会风气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三皇五帝都是保持社会公天下性质和禅让制度的典范。所以三皇五帝时期都应被称为“其次,亲而誉之”时期。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因此,美与善发展到极致就开始与恶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大禹是治理了当时“怀山襄陵”洪水的大美英雄,历史上也流传着大禹为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所以舜把王位禅让给大禹。据说大禹之后又将王位禅让给了伯益,但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启靠禹培植的势力发动了对伯益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但是启破坏传统禅让的行为直接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 《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但有扈氏最终落败。所以启武力夺取建立巩固家天下政权的。而启自身的生活腐化,因为这就是他对权利的态度。于是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这宝贵的继承权, 而骨肉相残的发生了“武观之乱”。武观之乱后太康即位,但不久权位就被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篡夺,后羿号令天下后不久就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所杀,就像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很快就成了武力集团竞相角逐物。天下之乱,人心之恶很快达到了顶峰“其次,畏之”的夏商周家天下时代。这段历史本身充分证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正确。而后商汤放桀,武王灭纣,他们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利益和江山稳固,都愈来愈需要证明自己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天命君主,因此愈来愈注意以美和善包装自己所以都宣自己暴力夺权的行为是“以有道伐无道,以善伐不善”的善举。而实则都是换汤不换药而肥一己之私的家天下统治。(其实就是姜尚《六韬》的思想核心,后世竟然皆被盅惑而以此为道,掉进了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思想泥潭)。而据考古极灭人性的殉葬制就是从商朝开始,也充分证明了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结论的无比正确。

西周家族内部在武王死后,同样马上上演了皆知美之为美的兵戈之争—“三监之乱”。这种源自美之为美心理的争斗对仁义的周公和他的政权来说,当然同样不可饶恕的,因此他必须杀掉他的弟弟和同伙。周昭王时,“亲莫如鲁” 的 “礼仪之邦,诸侯望国”率先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杀兄篡位《史记·鲁周公世家》:“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而号令诸侯的周昭王对此却置若罔闻,原因不说自明,都是美之为美的仿效而已。宣王时期因宣王代立储君而引起鲁国又发生一次兄杀弟的王位争夺,由此可见,“礼仪之邦,诸侯望国” 尚且如此,更何况西周的其他的诸侯国呢?所谓的礼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司马光叹道,“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但他将周礼丧失归罪与幽厉失德、惋惜的同时,也暴露出儒家自身思想的肤浅,因西周岂止是幽厉失德呢?起码是自西周的祖宗辈的季历、文武二王就开始失德了。是自夏商周以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大盗窃国的连锁反应,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才导致的历史后患, 是历史在大道废弛之后的环境之下所表现出的必然现象。尤其可笑的是“三家分晋”中的魏国篡权之后,独出心裁的用编写《竹书纪年》的方式篡改上古历史以证明人性之恶好像尧舜以来就是如此,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妄图为自己也感到不光彩的篡逆历史洗白,更加起到一种人心向恶的历史导向作用。东周时期篡权上位者都被周天子堂而皇之的一一封侯所以庄子一针见血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这是外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句大家都只顾一己之私,所以才换来被大盗统治的悲剧性后果。而西周几代人精心谋划“取天下而为之”的结果最终换来的同样是子孙后代心力憔悴而仰人鼻息的惨淡经营,心酸滋味如人饮水而冷暖自知(他们造的业将来还要彻底被清算)。后来的历史中可以体味到武王伐纣前占到大凶之卦的长久含义。所以老子总结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一句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说明,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这种自欺欺人骗术早就天下人看穿了。 这就说明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各种历史连锁反应该归“”于谁了。  这些天下之恶不但早已经被世人可笑地允许了,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甚至很多人以仰慕不及的态度开始学习窃国者肥一己之私而伪装美善的谋略之道,对窃国感到由衷钦佩之余,也随声附和的赞叹这些“有道伐无道”  “美善之举”了,并同时将那些失败者唾弃为“某某之乱”。所以有人说历史即是:胜者王侯败者贼,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而已。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实在是老子对历史和人心的深度刻画和总结。

但天道与圣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更不以家天下成败来论吉凶的。佛说,  “一切有为法都如梦幻泡影”。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关尹说:“圣智造迷,鬼神不识”!“不以智害道”。庄子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道德经提倡无为本身就是对智者圣贤“英雄创造历史”观的无情批判,因为这对道来说等于是偷天换日的彻底反动,使我们被极恶的大盗所统治,不知不觉的卷入红尘浊流之中失去了自然无为的道心

商周家天下改朝换代初期,都有意实施了一些惠民之举。而西周奴隶主坐稳江山之后,却再也不去考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及通商的惠民政策,反而加大对劳动阶层的剥削压榨,到周穆王时,为了压制民众不堪忍受的反抗情绪,又将夏朝废墟中3000条酷刑科目重新制定,称为《吕刑》,有犯君主者均为重罪。从季历(季历是周文王之父,古公亶父又是季历的父亲,以仁德而著称)为实现儿子圣瑞之相(相传周文王自幼既有圣瑞之相)的“未来现实意义”而肆意扩张开始,周边民族部落平静安乐的生活被打乱,并不是周边部落犯了什么滔天之罪,而是因为他们的邻国诞生了一位充满“圣瑞之相”的未来圣王,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开始世世代代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统治他们于是周边部落都开始躺枪,他们的子孙到了后来,也都不由自主的变成了一不小心就被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伺候的“周民”。这一切说明,即使是仁慈的古公亶父教育出来的“”种,一旦有了圣王君临天下这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梦想,也就开始把丧尽天良的杀害多少个无辜的人而使之家破人亡的野蛮行径都当做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事了。这就是夏商周圣王创造的历史,犹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窃国大盗来到世间,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牛逼的霸气。古今历史争先恐后的颂扬着他们的  “丰功伟绩”,却从来没有人对那些躺着中枪而家破人亡子孙也被异族残暴统治的人抱过不公哪怕仅仅是在舆论上。哪怕对他们已经没有实际意义。难道他们是天生的牺牲品吗? 难道这就是孔子鼓吹的仁政和德治吗?所谓:“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窃国大盗群兽一般的改变了人类生存法则,这个世界上的恶竟然成了所谓“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产生出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效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绝大多数无辜的人被卷入到恶的漩涡中来。既然只有损人利己的阴谋手段才被人歌功颂德那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都向着玩阴谋者看齐也就是理所当然了。而最终都是不择手段的为了自己既有舒适享受又有面子风光的去进行血腥的倾轧和争夺。落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确切含义!因此谁还管恶不恶呢?而拿魔鬼当圣王来崇拜思想上的混乱是可想而知我们怎能怪怨社会现实不公所以“慈航本是渡人物,怎奈众生不上船”?也就十分顺理成章了,而真正的文化精髓佛经道德经时常遭到一些攻击歪曲,就更不足为奇了。  所以说人心无明,众生颠倒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又一点不夸张的事实,因为我们早都被蒙在鼓里了

西周历代统治者骨子里都十分崇拜武力,以至变得都很狂妄因为这就是西周先祖圣王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对这种宝贵精神遗产的继承直接导致了西周朝中历代的贤臣良相除了打仗毫无用武之地,无奈得很。然而西周的江山自昭穆王起就开始江河日下,直到自己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最后灭亡。(禹鼎记载, 周厉王时就连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噩国都联合起来直打到了成周附近)。天下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那样善良美好,反而越来越乱得比它推翻的商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西周往日的“光环”逐渐退去一些侯王便开始携德自恃早就“不享” 或“不朝”(所以道德经反复强调不居功,但主要是指齐庄公周幽王继政后的西周是气运衰尽,天灾人祸,雪上加霜,而无知的周幽王天生就是来败西周家的(这是天意,否则西周的存在是一种邪恶,这在“史伯对桓公问”有所反应,从略)。他起用佞臣虢石父,宠幸妖姬,使天下人心惶惶老子据此(伯阳父)  已开始预言西周行将灭亡,他在《国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说“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与专利同也;弃聘后而立内妾,好穷固也;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周法不昭,而妇言是行,用谗慝也;不建立卿士,而妖试幸措,行暗昧也。是物也,不可以久”。历史一次到了“其次,辱之”的时代气象。周幽王上演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更使各诸侯对文王,周公等残存的一点感念之心(如果有的话)也化作了此时的怒火和对周朝的蔑视,加上各诸侯国内部的阶级矛盾早已经演化得非常剧烈(民之轻死75章),矛盾冲突不断发生,所以当时的西周,如同诗经《小雅.正月》中描写的那样:“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即将燃起熊熊烈火。

而当时齐庄公认为这是效法成汤灭夏、武王剪商的天赐(以成汤、武  “丰功伟德之美”,继而为文王、周公的“裕民之善”)而执此为道。老子总结历史并以史为鉴十分清楚的知道这种“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图谋不但于无补,却只能使天下人心变得愈来愈恶,世道愈来愈乱,终必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老子站在天道的立场对世道人心进行层层剖析,使齐庄公等诸侯看到自己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观念之下藏匿着的私心,而知晓大道,自归其正。通过破迷解惑最终达到转变人心和局势的目的,“万物将自化”的现了充满生机的春秋时代。这正是老子喻道之的!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既是对上古至夏商周历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齐庄公等诸侯谋划“将取天下而为之“的一种警告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句话正道德经全文的思想心。

如前所述,史前的人原本是婴儿般淳朴一元的状态,这是老子一再要使之保持“常使民无知,无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出发点。是亚当夏娃受到毒蛇引诱前生活在当下的状态。是修道者“心安而虚,道自来居”的心性状态。人贵在清净,否则就失去了幸福的基础,也失去了人心向善的基础。而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区分圣凡的心理临界点!这种心理是导致心性发生渴求外在这一本质性变化自我与实相分裂脱离“当下”的开始,是心有所著分别偏执产生自我与排他性的矛盾障碍的开始。是内在本体一元的心性变成二元对立产生出贪嗔痴慢的开始。所以也是出现因果报应的开始。因为我们有了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思维反应,心里才开始有了分别、执着和攀比之心,才会产生出轻慢或者羡慕,骄狂或者自卑的心理情绪,才有了舍与贪、爱与嗔,痴与智、善与恶、虚荣自大美、羡慕嫉妒恨的各种情执。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本身其实是一种虚幻不实的心理反应,是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的东西。是对我们自身生存环境止步于徼的一种肤浅性认识。“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它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因此带不来我们自身真正的幸福,只能使我们开始堕落,而堕落的结果是走向黑暗。我们的心理思想本来存在着许多个性上的差异,但任何观念一旦形成“皆知”的共同心理之后,便会与个性最初的分别偏执产生出各种互动而不断加强,从而起到决定性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圣智造迷而愚民,美之为美而欺心,善之为善而伪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非理性的社会竞争使人心变恶都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心理造成的。

社会性的善恶趋势决定了我们人类终极走向,“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造恶业。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经》。我们的心变恶了,就导致出现”大道废“的根本局面。这是我们从伊甸园、华胥国、亚特兰蒂斯式文明之中屡次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所以心变恶是所有贤圣的关注点,因此就有了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有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开头。也有了荀子的性恶论,甚至有了黑格尔“恶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错误观点。但这种短视的“发展”是老子所不屑于看到的,因为这背逆了天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本质性作用,而必然走向最终的覆灭。这也是老子佛陀教育的初衷。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变化。成为现在赶时髦要面子的心理,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革时期我们以穿军装,充当造反派为美,以打砸抢,反潮流为善。文革结束才使“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普遍以发家致富为美,以官商勾结为善,以有房有车为时髦。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行各业各种犯罪,害国害民害人害己。诈骗手段花样翻新, 层出不穷,生态环境出现不断恶化愈演愈烈的迹象。而国人皆知以孝为善,但对老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每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如体会老人的心理, 排除老人的疾病,使老人感到真正的快乐。如果忽略了这些,专喜欢做那些表面的文章,甚至不顾老人真实的心理感受,对老人身体上的疾患听之任之,最后久病床前无孝子,任由医院和护工的摆布,使老人在痛苦和无奈之中离去,这是鄙人亲眼看到的一些现象。其实都在证明“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道理。

人类文明经过了多次性毁灭重新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世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以往的可喜现象,以佛陀为首的先师圣哲们创造出无比正确的可以使我们最后走向光明之路的伟大思想,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幼稚和实现从错误的红尘黑暗中解脱出来的希望。众多先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流血牺牲提高了我们百姓民众的实际社会地位,科学家也从微观的量子方面得出与佛一致的结论。很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直接加入了出家人的行列,使我们开始以新的眼光重新认识先师圣哲们留下的光辉思想理论。人类和平的持续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了人生本来的意义而开始觉醒。使我们开始逐渐摆脱对权利和物质的欲望,而真正意识到生命自身的宝贵,重新追求有真正价值的人生。

圣人的心是清净的,可以直接照见世界万物的本质和本性;他是一元的,而我们是二元的。这就是我们既觉得老子与佛佗的话非常有道理,却一时又理解不透的原因。所以老子引导我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为什么我们感觉很难做到呢?就是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的过于追逐外物,使思想早已脱离了婴儿般一元的状态所以老子又语重心长的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停止向外追逐),故去彼取此。而佛陀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相而行布施”的来面对娑婆世界

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道德经的思想中心,也是考察社会历史和人心善恶的不二法门,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自我的有效破魔大法。她所包含的能量只能用八万四千亿恒河沙大千世界太阳的能量来形容。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看似寻常的观念,在老子照妖镜般的法眼面前,则直接照出它是伊甸园那棵善恶树上的毒果,从而知道它与“原罪”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只有正法的存在才是我们保持清醒觉悟的唯一防疫剂。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所以说,追逐“美”而产生恶,为了表现“善”而生出不善,这都是我们执着有为造成的恶果事物内在的统一是天道自然的太极现象,执着有为只能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所以“反者道之动”。关尹子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而“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现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是对西周当时景象的描述,同时对奴隶主美化自己欺骗民众的无情揭露。而最后又说明无为才是道,这对齐庄的点化。又如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是根据西周形式对齐庄公的劝诫之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由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都是有为而反者道之动的结果,都是智者“圣贤”各种有为的谋略之智造成的连锁反应,所以圣人站在天道的高度,“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则着文字相,这是语言本身的限制,而只有从道德经全文中去理解才能把握无为的确切含义。所以鄙人中涉及无为10章的目次录下,分别是:2章,3章、10章、37章、38章、43章、48章、57章、63章、64章。以方便同共同分析。

以其中的两章比较容易看出无为的确切含义。其中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证明“至柔、无有”(即心里什么动机和杂念都没有,是无)同于无为。或者佛佗称之为五蕴皆空的状态。而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是达到和实现无为“涤除玄览”的努力过程,也就是向内关注心性的过程。即通过“行深波若般若波罗蜜多”而达到“五蕴皆空”的心理状态。但这个空不是所谓的“顽空”,  而是清除了各种二元意识的偏执杂念,显露出了人人本具、本真一元的真如自性这已不是原来意识上的我了,而是众生同体之体,不生不灭之道了。以此应物,即是“舍识用根”,本真自然,圆融无碍,常应常静,不着四相“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无为即是无私,即是菩提心。实际专指做事前后的心念动机绝对没有自我前提下私利虚的拖累,没有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而隐含个人或集团的智者动机。而是顺着事理情理(事理情理就是天理,就是道)本来的面目而以“真常”“真如”应物,随缘尽份,向着太极和谐平等的方向努力的为所应为,如道德经各章中的叙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贵以身为天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生万物,长养万物, “周行而不殆”;身教胜于言教为“不言之教”。即如老子道德经止乱的宗旨一般,从天下太平万民安定的大局出发,挺身而出、因势利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无所住而生其心”,“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无为而无不为”。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作用力,因此产生了力学。并把它归于物理学的范畴。 而人心也是一种有目标性的作用力,其实是世界上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力,所以说“一切唯心造”,高层次空间一定更存在着法身主客观一体化的动力,也许这就是科学家苦苦寻找的“暗动力”。用物质科学的方法是很难找到他的根源的。

无为的反面就是有为这种有为都是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目的和私心。世间的矛盾冲突都是有为的结果。而有为就像是一种带有方向性和目标性都很强的作用力, 使人群中不自觉的充满了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所以必然要产生出矛盾充突。这种冲突小则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大则会出现在家庭团体甚至出现在国家与民族之间。矛盾充突的剧烈程度视各种作用力大小而成正比。冲突的结果,使各种作用力最终产生方向性的改变或作用力本身的削弱甚至消失,都符合力学定律。 而人的作用力是从心发出的,有为者视其思想程度不同而会对自己从心而发的力的方向和角度做出程度不同的调整,或者形成合力,甚至变成势力。所以有为的最终发展结果,就是使天下变为权势统治的家天下,而替代了自然之道。这在一定程度内减少或避免了一些矛盾充突,但却又增加了不同性质的矛盾充突。家天下权利一统的结果或者可以通过权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和保住其作用力一我独大的相对优势地位。但却又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或爆发冲突,因为这种有为的作用力始终存在,所以会有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冲突。最大的有为在历史上初始表现就夏商周之后“智者”们谋取“天下神器”的行为。他们自称有道而实际靠的野心、谋略和武力,以及其“假托天命”的手段,得到的是武力比拼胜者王侯败者贼恶果最终目的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大旗的掩盖最终实现自己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和一手遮天的权威这种有为的作用力看似最终形成了一手遮天的结果,而不希望再出现其它的势力能与之抗衡。但一手遮天的势力正是天下人心愈来愈恶这一历史连锁反应的罪恶之源。而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它的内部又必然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同样心理的内耗性争斗,在它的外部也会不断出现企图战胜它的新的势力,因为一手遮天不符合和谐平衡自然变化的太极规律,所以它只能向着背道而驰的道之徼的末端方向不断产生出一分为二的分裂,所以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有为却使整个人类都处于矛盾冲突残酷争斗激流漩涡与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很难再回到原来太极初始时平衡和谐的自然状态,这就是一切圣人都反对有为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大道废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为和无为,手段和目的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无为的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真如自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爱以身为天下,贵以身为天下;是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自信;是“居善地,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而无不为。无为平等和谐道法自然为美,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利万物而不争”为善,以道莅天下和平以养无限天机为己任。有道和有德者的表现,不是通过贬低别人来衬托自己,更不是通过美化自己来欺骗别人(这些都属于有为法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关尹所说:“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所以真正有道的人,不会认为自有道,更不会认为自己有德。所以无为应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属于无为最准确的含义。所以无为能够使自己的心对自己的作用力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调整的最佳结果就是彻底无为。无为不会产生出目标性很强的作用力,而是根据客观情况决定作用力的有或无,大或小以及作用力的方向性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矛盾冲突,因为无为没有带有个人目的执着的作用力,因而各种作用力无法与之产生冲突而得以保全。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要做的事,圣人不会阻止反对。因为“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恒顺众生是一种菩提心。故“万物作焉而不辞”。圣人成就了我们大家的诉求却能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不居功,反而能千古永垂。这是被卷进红尘浊流的我们普通人都很难做到的。      

这一章虽暂未直言齐庄公等诸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善言无瑕疵),但却已经做出了强烈的暗示使齐庄公清楚地知道自己“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真正动机,根本瞒不过天下的圣人。同时也使齐庄公通过对自己心中“美和善”的有为与圣人的无为以自己居功自恃与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产生了对比,可以使齐庄公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新的清醒认识。

    美善之求反生恶,无为无相致中和;

    不二法门是天道,本真一元颂极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