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司匹林是把“双刃剑” 乱用会导致胃出血和脑出血

 宁静致远2023 2016-02-22

近日,记者在我市一家医院神经外科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患者因超量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而导致脑出血,给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甚至失去了生命。有关专家称,对阿司匹林的服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乱用的怪现象。事实上,阿司匹林不是没有副作用,乱用阿司匹林有害无益,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

阿司匹林历经百年而不衰

阿司匹林也称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是一个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传奇药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知道柳皮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在人类经历长期的探索后,最终发现柳皮中的这种退热成分是水杨酸,成功提取后发现对胃刺激太大。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成功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为乙酰水杨酸,保持了原来的药效,副作用又很小,即阿司匹林。1900年,德国拜尔药厂开始投入生产阿司匹林。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阿司匹林失去了专利权保护,迅速在全世界普及。

阿司匹林最早作为止痛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来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现在更多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但由于人们对阿司匹林认识不足,在应用上存在诸多误区,甚至给部分人的健康带来了危害。

阿司匹林应饭前服用

由于治疗目的不同,阿司匹林有多种不同的制剂类型,其服用方式也不同。早先人们常用的退烧药“apc”即为复方阿司匹林片,其主要退热成分即为阿司匹林。而由于阿司匹林本身具有酸性,其会对胃肠道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为了保护胃肠道,正确服用apc应在饭后服用。后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具有优良的抗血栓作用,可以减少心血管血栓的发生,于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抑制血栓的形成,为了减少其对胃肠道的损伤,科研人员改进其制剂工艺,将其制成肠溶型制剂,即市场上常见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由于肠溶片在酸性的胃液中不会崩解,所以为了使其尽快通过胃进入小肠,正确的服用时间应为饭前。

虽可预防血栓但切勿自行加大剂量

阿司匹林小剂量(即每天300mg以下)长期服用可以明显的抑制血小板中的一种酶,减少血栓的形成,而大量使用则不会有此效果。临床上常用的剂量为:

第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建议首次剂量300mg,嚼碎后服用可快速吸收,以后每天100mg~200mg。第二,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每天100mg~300mg。第三,中风的二级预防,每天100mg~300mg。第四,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建议每天100mg~300mg。第五,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每天100mg~300mg。

专家指出,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时切勿为了增加疗效而自行加大服药剂量,也不要因一次的漏服而在下一次加倍服用。但仅做到以上两点,过量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依然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这是因为很多感冒药和退烧药中都含有阿司匹林的成分,所以,长期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抗凝的患者感冒发烧时,退烧药要尽量选择不含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成分的药物。

正确服用应遵从医嘱

由于在治疗风湿和预防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这就使得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具体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点:

一是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即使在改进阿司匹林的制剂工艺后,由于阿司匹林对于cox不具有选择性,其依然可以引起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尤以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常见。所以患者在使用时应关注是否有胃部及腹部的不适,尤其是长期应用的患者应养成观察粪便颜色的习惯,如果出现非食物原因而引起的黑便和便血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二是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须格外注意,阿司匹林抑制cox后可以使内在的舒张气管活性物质减少而引发阿司匹林哮喘,导致哮喘加重,对于发生过阿司匹林哮喘的患者应严格禁止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类药物。

三是阿司匹林在与不同药物联用时可产生多种相互作用,例如部分激素和降糖药。

总之,阿司匹林是一个优良的处方药,其作用广泛亦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很多患者在听到他人或电视节目简单的介绍后就盲目地自行应用其预防血栓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是否可以服用,服用多少,一定要咨询医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这样才能用好阿司匹林这把“双刃剑”。

来源: 汴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