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panyunbo 2016-02-23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以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进展非常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出现脑部病变的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以及神经源性的肺水肿。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本病,在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16型,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的命名,当时本病毒多侵犯3岁以下小儿,多出现在手心、脚心、口腔黏膜,所以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认为也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一种病原学。

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柯萨奇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1995年病毒所从手足口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1998年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总共129106例病例,死亡78例,大多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报告了局部流行EV71的感染。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也报道了本疾病的流行。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如民权79例实验室检查97.5%EV71阳性,菏泽36例实验室检查100%EV71阳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持续的免疫力,所以一般患过手足口病后很少发生第二次。但是持续时间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组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

三、病原学

(一)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A组的245791016型等,最常见的是16B组的12345型;肠道病毒EV71;埃可病毒等。其中以EV71和卡萨奇病毒的A16型较为常见。

(二)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潜伏期越短,临床症状越严重,进展非常凶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黏膜可有炎性淡红色红晕,疱内的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表针和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没有发热,或单一的部位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病人可以反复抽搐,震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驰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腱反射消失或减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的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冷,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长。心率增快或者减慢,律不齐,脉浅速减弱或甚至消失,摸不到脉搏;血压升高或下降,血压不稳定。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往往是正常的或降低,病情危重时,病人白细胞计数可以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肌酶同工酶的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可以升高,可以出现乳酸酸中毒的情况。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出现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加,白细胞计数增加,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柯萨奇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的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部、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柯萨奇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六、物理学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双肺为纹理的增多,网络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黏膜以单侧较明显。

(二)核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出现弥漫性的慢波,少数可出现棘慢波。

(四)心电图

没有特殊的改变,少数病例可出现窦性心动的过速、过缓,Q-T间期延长,ST-T的改变。

七、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的儿童、婴幼儿。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无皮疹的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只要有下列的一项即可作为确诊的病例:

1.肠道病毒柯萨奇A16EV71的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

临床上分为普通病例和重度病例。普通病例黏膜是手、足、口、臀部皮肤有皮疹,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2.重型病例

1)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的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震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驰缓性麻痹、惊厥。可以见到脑膜刺激征,腱反射消失或者减弱等等。

2)危重型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危重型: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有罗音。③出现休克、心血管功能不全等循环功能障碍。

八、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

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驰缓性瘫痪时要与脊髓灰质炎鉴别。脊髓灰质炎黏膜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驰缓性瘫痪,病情多在退热后达到顶点,没有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该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九、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抽动、无力。

·呼吸心律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

·高血糖。

十、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5岁以下的儿童要重点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的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的经过,体查时要注意手、足、口或者臀部有没有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的特征等等。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要按《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以在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3岁以下的儿童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情在5天以内应该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病情最容易发生急转直下、突然加重的。尤其要对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十一、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这些护理,因为口腔和手、足黏膜、臀部都有皮疹,要做好这些部位局部的处理。

2.对症治疗

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脱水,用甘露醇进行颅内的脱水,每次每公斤体重0.51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推注。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使用免疫球蛋白,总量每公斤体重2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750pxH 2 OPEEP 4200pxH 2 Of 2040/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版权声明:课件转自华医网,本微信所转载文章系出于学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联系(邮箱:58103120@163.com),我将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