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徐世溥之死

 泮溪别馆 2016-02-24

      在明末清初,江西文坛不可不谓繁荣,他们留下了很多灵动文字与鲜明思想,如徐世溥、陈弘绪、万时华、王猷定四位人格相对完善的遗民,更以特立独行,清标一世。
     这里不说徐世溥在晚明古文运动中的贡献与地位,这里只谈有关他遇害的那起非正常死亡事件。
    人们普遍认为,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徐世溥的死,最大的嫌疑对象为降清的礼部侍郎、回籍定居的李明睿。李氏在南昌永和门内倾力营造起自己的园林建筑群——阆园,并在这里进行演剧活动,声华倾动一时。但有人认为作为前朝老臣,变节事虏已是背负骂名,而且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大张鼓乐演剧唱曲,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另外,他与臭名昭著的“马、阮”之一的阮大铖交好,也让李氏饱受清流的诟病。人们按照传统的忠孝节义观念,抓住他身事两朝甚至三朝(中间他还投降过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不忠不孝行为予以抨击,抨击他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以牙还牙,既然李喜欢演戏,不妨也以演戏来讽刺他。能有这样的气魄和才力的,只有徐世溥一人;而徐世溥也因此得罪了李明睿,据说就是为此丢了性命。
      徐世溥(一六○八—一六五七)论辈分是李的子侄辈,他出身新建县官宦世家,父亲徐良彦是南京工部侍郎、东林党中坚,被阉党称为“天祐星金枪手”;岳父是兵、工二部尚书熊明遇(一五八○-一六五○),小舅子是太常少卿熊人霖(一六○四-一六六七)。强大的家庭背景与丰富的学问,令他恃才傲物,行止更是狂放不羁。但是,江西毕竟不是吴中与钱塘,道学气重的江西没有容忍唐伯虎、徐文长等才子的社会环境与学术雅量,徐的放诞很容易为自己惹上麻烦。
     此前徐世溥就有过“欺凌”前辈的不良纪录:徐世溥就曾把玩笑开到了南昌籍的内阁大学士刘一燝身上。有一年刘还乡省亲寓居东湖,为方便出行,在东湖中打造了一只游艇,取名“水月观”,并郑重其事悬挂了匾额。徐世溥看后调侃说,没想到水月观音也经不住诱惑,现身上了相爷家的船啦!( 原文是:“此水月观音现身,开府相公家也!”)当时刘一燝身居宰辅,其兄刘一焜正以佥都御史开府浙中,如果兄弟两个太高调的话会引来非议,毕竟明末政治气氛非同一般,刘一燝当即毁匾以平息事态。尽管刘相公没有迁怒徐世溥,但新写的匾额被无端劈了,也是扫兴之事,无形中徐世溥也深深得罪了这批老干部(黎士弘《仁恕堂笔记》)。
      另有一次,他曾在宴席上强逼回籍的另一位“贰臣”、少冢宰(降清为吏部侍郎,号雪堂,人称雪翁)熊文举饮酒。熊以背上长了个痞子推辞,他说:“古代倒是听说有个太宰嚭,现在怎么又有个少宰痞?!”雪翁听了很不高兴,拂袖而去。徐世溥便乘醉在壁上题了一首柳宗元《江雪》,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偏偏徐世溥将诗的顺序故意颠倒书写,末句嵌字连起来就成了“雪翁灭绝”,把雪翁气得半死(袁枚《子不语》卷八《徐巨源》)。
        同样,世伯李明睿也很快成为徐世溥嘲弄的对象。李明睿先投降大顺,再投降大清,徐世溥本已不屑;而回南昌后李大张旗鼓地排演戏曲、大宴宾客,就更让他不齿了。一次徐去看李明睿,正遇上李卧病,在床上哀叹地对徐说,看样子自己活不了几天了。徐世溥看他有点装腔作势,便说,不会的,老前辈,甲申国破那年您没事,乙酉南京城破您没事,我看您还能活很多年哪!徐这一番揶揄挖苦,深深刺痛了李明睿的自尊心。后来徐世溥一不做二不休,又和几个好事文人编写出了一出折子戏,内容大略是讽刺李及他的好友、一同降清的大臣龚鼎孳(芝麓)在乱中踉跄南逃,编造他们在西湖遇到乱兵,仓皇逃入岳王庙。乱兵寻来,两人钻入岳坟前秦桧夫人王氏铁像下,靠王氏的裙子遮得严实才躲过乱兵搜查。哪知那天王氏来了月事,把两人淋得满头是血,狼狈不堪。此剧一演,轰动一时,人们莫不拍手称快。正好龚鼎孳公差南下,与李明睿聚于南昌,听说此剧上演而且大获成功十分恼怒,偷偷同去观剧,看罢又羞又气,大哭而归,决心除掉徐世溥。徐在南昌城内东湖边上有居所叫榆墩别墅,但常回赣江对岸的老家佘牟(今湾里佘牟村)小住。两人(袁枚认为,参与谋划的凶手还有第三人,即雪堂熊文举)便安排刺客扮成强盗,在探知徐世溥某次回老家后,这些强人半夜破门而入,索要钱财。徐世溥坚称没钱,强盗们于是将徐捆绑,用火活活烤了个半死。等他的舅子熊人霖闻讯赶到案发现场,强盗们早跑了,只看到奄奄一息的徐世溥痛悔平生所为,正在一篇一篇烧自己的文稿。这件事发生在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三月初四晚,清初兵荒马乱之时,居然没人追究,一代才子就这样死于非命。
      清中期时,寓居南昌的蒋士铨将此事的听闻转告赵翼,大家觉得十分同情和惋惜,于是赵翼撰写了一篇《李太虚曲本》,经此传播,扑朔迷离的徐案更是广为人知(赵翼《檐曝杂记》卷二)。后来此事还惊动了史学家全祖望,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好友、侍读学士南昌人万承苍问及此事及全氏态度,全祖望回答他的观点是力辩其非,认为沈寿民(一六○七-一六七五)等人认为是李明睿杀徐的猜测是站不住的。全氏的观点是,第一,如果徐巨源死于非命,为什么大学者钱谦益在随后追悼时所作的《诔》文,一句话也没提到?第二,据全氏所了解,李明睿为人虽然做过贰臣,但凶险不至于杀人的地步,否则为何在极乱时不杀,要到局势稳定时才动手。第三,本身江西出现过金、王之变,社会上出现流贼劫财的事很正常(《鲒埼亭文集外编》卷四十三《柬万丈孺庐问徐巨源事实书》)。其实全祖望的三个观点反而靠不住。第一,钱谦益虽然和徐世溥交好,但他跟李明睿关系更铁,钱李是门生与座主的关系,李对他有知遇之恩,两人倡和之诗文极多,远非他人能比,钱是聪明人,决不会卷入是非之争,写《诔》文回避死因是明智之举;明清易代之际,李、徐二人天各一方,并无交集,谈不上动手时机,两人交恶,是李告老回乡之际。第三,流贼劫财时自称知道江西地方官员刚给徐世溥一笔聘金,所以才闻讯赶来,但这样情报灵通,而且胆大妄为的土贼在省城附郭杀害地方长官的上宾,这一票干得有点不可思议。何况徐遇害时,并无财产被劫走。令人感到蹊跷的地方,就是徐的亲属为何不报官,或者说报过官后案件一直没有进展,最后不了了之?因此很多人仍坚信在乡里权倾一时的李明睿最有可能是主谋。甚至民国时的孙静庵不知何据,还说李明睿的表兄弟林舆极参与此事,是徐案的主凶。杀徐之后林舆极还被李、龚二人灭了口,看上去真是煞有介事了(《夕阳红泪录》卷一,《李太虚之名节扫地》)。这件事一直到后来都聚讼纷纭,成为明清之际文坛一件公案和悬案。
      不管李明睿是否牵涉其中,但他的结局也不比徐世溥好多少。他先是宠姬烟波、回雪被吴三桂抢走,此后又遭兵乱,离开了南昌避乱四方,年逾八十尚且流离颠沛,最后郁郁而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