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神讲座:辅食/睡眠/排便/看听/大运动/学说话(二)

 长沙7喜 2016-02-24

免费订阅:猛戳'爸妈堂'

育儿专家沥血打造《爸妈堂》,专攻0—12岁教养难题。每日带来最接地气育儿指南,让您孩子懂事好养。关注我,孩子未来就在您手!


宝宝学便便

排便中的学习体验

不要孩子穿着尿布湿,没事就看看是不是拉了,或是拉了马上就给换下来,应该让孩子体验到便便后的不舒适感,然后让他学会表达这种不舒服。慢慢就会学会了有便便的表达。如果一直感觉不到这种不舒服,就没办法学会有便便要表达了。等孩子大一些了,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卫生间去排便,让孩子观察大人是怎么排便的,慢慢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学会自主排便。不建议把尿,因为把尿的时候孩子的肛门也在用力,长大后容易患痔疮。

宝宝学看

看中的学习体验

婴幼儿都喜欢看饱和度高的颜色,比如大红、大绿。妈妈不可能把自己脸涂成红色的,但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吖。我们大家都习惯在家里穿特别普通的家居服,然后出门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是给谁看吖?是给别人看的。妈妈们在家里也要穿得漂漂亮亮,这样才能给孩子造成视觉的刺激。要用大面积的大红大绿的床单被褥,要经常更换。在孩子会爬以后,地垫要买浅颜色或是纯白的,然后在上面放颜色鲜艳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地垫特别鲜艳,孩子趴在上面就盯着地垫看了,哪还会爬呢。给孩子购买玩具也要买红绿黄等大块拼接的玩具,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宝宝学听


听中的学习体验


刚出生的婴儿妈妈不适合讲故事,因为讲故事的时候肯定要带入角色产生音调的变化,这样孩子分辨不出妈妈的原本的声音了会感到不安。就用平时正常的语音语调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刚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要对孩子做出充分的回应。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刚开始啊啊地可爱说了,后来该说话了却啥也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说你对孩子的语言的回应是长期的,而不是只坚持了一两天就觉得烦了,你回应的少了,孩子渐渐说的也少了。


一定要多跟孩子说话,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对孩子表达出来。家中有方言的也可以正常说方言,不需要刻意地回避,听的过程中各种语言都可以接触。语言只是工具,有的孩子会说英文,这并不说明这孩子的智力就高。如果家长的英文发音并不是标准的,就不要在家偶尔弄出一句英文来了。有个家长为了给孩子英文环境,把孩子送到全英文的幼儿园,然后来找我咨询,为什么孩子每天接园都要踢她几脚。我建议她把孩子转到双语幼儿园试试,转园一个星期后她说孩子好了,每天接园都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可以表达了,在全英文的环境中,他听不懂也没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心里得多憋闷吖。转到双语环境中,最起码他可以和生活老师沟通没问题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所以说,语言的学习自然就好。


宝宝学动


运动中的学习体验

婴儿从出生就可以趴着了。有的家长觉得趴着压着心脏了、压着肺了。其实心脏就在中间,怎么躺着都是一样的。趴着是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起点,趴着时是撑开的精细动作的开始,趴着的时候手会从拳头慢慢打开。趴着抬头全身的肌肉都会得到锻炼,仰躺时胳膊腿的运动动的只是胳膊和腿部的肌肉,是局部运动。为什么要给孩子穿的衣服少于大人呢?因为孩子是动的,孩子动的多就容易出汗,所以要穿的少点。孩子手脚偏凉正合适,如果手脚热就是穿的有点多了。


学动的误区

最大的误区就是新生儿戴脖圈游泳,新生儿戴上颈圈之后视线是斜上方的,不能平视。游泳确实对孩子的皮肤刺激有很大的好处,但要亲子游,而不是戴颈圈让孩子自己游。


宝宝学说


说中的学习体验


孩子听得懂,能够按照大人的指令做事情,应该在15-18个月左右。理解成人的表达也在15-18个月。对孩子咿呀作声的应答一定要长期持续,而不能只坚持几天。


宝宝学交流


交流中的学习体验

孩子的哭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认生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体验。怎样度过认生期呢?就是多带宝宝见人。但要有亲疏远近,不能见到谁都让抱,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可以抱,让孩子从小就理解陌生人的概念。其实分离焦虑多来自于大人,有时候还没分离呢,大人已经快哭了。不要偷着离开,每次离开前都愉快明确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和回来的时间,说到做到。藏猫猫要在离开前训练,让孩子产生有走有回的认知。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挥手再见的意义,而不是孩子学会再见后去哪儿都让孩子表演一下,有时候刚进门就让孩子表演挥手再见,孩子就会纳闷了,怎么再见了还不走呢?孩子学习任何事物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表演而学习的。每一次在离开的时候挥手再见,孩子就会明白挥手再见的真正意义。


交流中爸爸的作用

男孩子会从爸爸那里学会男人的素质,女孩子会从爸爸那里学会男人是什么样。要让爸爸更多的时间单独地与孩子在一起,而不是爸爸与孩子单独在一起时妈妈还在遥控指挥!爸爸带孩子没什么可不放心的,都是亲孩子,能怎么样呢。妈妈们大可以放心地让爸爸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给爸爸更多的时间单独带孩子,不要给予过多的指导,让爸爸自己去摸索,让父亲成为父亲。

(敏爸shuo:3月22日我们发的《“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多少粑粑看落泪~~》真的感动了不少人。教子路上,不可缺了爸爸的席位!千万不要让爸爸仅仅是“钱袋子爸爸”“米袋子爸爸“……)

(文章完!想看本文的上篇,请点击“近期文章”)

文章选自崔玉涛育学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de分享,我们de公益动力!请点右上分享朋友圈


主编铭爸激战教育界10+年(5年高校5+年小教),深为中国教育忧,只把希望寄您手;育有一子3岁余,教育路上寻朋友(铭爸/妈:小学教师/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师)


也可戳阅读原文关注,咨询、获取更多育儿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