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業如何用次核心技術構建競爭優勢

 好美的红蔷薇 2016-02-25
      核心技術的價值勿庸置疑,但是否所有企業都應該把發展核心技術當作企業最高戰略呢?

  1.核心技術的開發不是唯一選擇

  在國內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華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許多人羨慕華為的技術優勢,但是華為“高投入、高產出”的技術研發模式,很不容易模仿。形成技術驅動戰略,最難的是第一步。按照任正非的話說:“研發,要做就得大做,要是小打小鬧還不如不做,因為這個東西是很費錢的一件事。”華為在邁出第一步時,不僅投入了全部的家當,而且還借了高利貸,如果研發失敗,或者當時的市場不好,華為這個企業就已經消失了。當華為成功完成了第一步生死攸關的研發之後,再趕上當時的市場機遇,一下子就把全部技術投資收回,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個“高投入、高利潤”的研發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華為每年對研發的投入超過其銷售額收入的10%,在華為兩萬餘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占到46%,達一萬多人。

  一個企業想憑空模仿華為的這種模式,很難。如果沒有大量的研發投入不行,即使有錢可投,即使形成了產品,但是如果市場不好,企業無法從產品銷售中得到高利潤,也無法成功,如果這個企業還是一個上市公司,壓力會更大,因為股東不一定有耐心等待你的研發成果遲遲不能轉變為利潤。

  在各個行業內,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並不多。PC行業雖然是高科技行業,但主要核心技術都掌握在wintel手裏,留給整機廠家的都是一些“粗活”,即使是IBM、惠普和戴爾,又哪裏有什麽核心技術。IBM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以其卓越的工業設計長期穩居筆記本電腦的高端市場。而戴爾公司無論在成為世界第一之前還是之後,每年的研發投入隻有3%左右,被惠普諷刺為一個“渠道型公司”,戴爾就是靠供應鏈管理取勝的。

  任何一個企業,不應該以崇拜的心態去看待核心技術,非研發核心技術不可。而是應該在價值鏈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在自己最具實力或最具潛在實力的環節上內深入發展下去,同樣能夠建立競爭優勢。我國企業中,最舍得在研發上投入的華為公司也要求技術要以市場為導向,反對技術崇拜。任正非曾經說,“如果死抱著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的理想,我們就餓死了,成為梵高的'向日葵’。我們的結構調整要完全以商業為導向,而不能以技術為導向,在評價體係中同樣一定要以商業為導向。”針對研發人員中一度一味追求技術超前的傾向,任正非說:“技術人員不要對技術宗教般崇拜,要做工程商人。你的技術是用來賣錢的,賣出去的技術才有價值。”華為的技術戰略,不是單純集中在核心技術方麵,同時也包含大量的次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這個內核,開發次核心技術就更加遊刃有餘。

       我國輿論之所以強烈呼籲發展核心技術,是由於我國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數量太少,但這種不足是由曆史造成的,要想克服還需要很多時間,而且也需要我國企業整體實力的提高,任何一個企業都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承擔這種曆史使命。最近5年以來,關於發展核心技術的爭論愈演愈烈,而在10年以前,這種爭論卻很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企業的進步,現在,我們與跨國公司的競爭已經從低成本製造、低價格銷售、渠道和廣告上升到技術這個層麵了。

  當技術越來越成為競爭中的關鍵性要素的今天,我國企業在提高技術實力的過程中,還要避免陷入競爭對手“技術佯攻”的陷阱。某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在麵對“小而弱”的競爭對手時,會采取一拳擊倒的速戰速決的戰略;而麵對“小而強”的競爭對手時,無法輕易取勝,就會希望把這些對手拖入到曠日持久、耗資巨大的戰爭中,把家底薄弱的對手拖跨。“技術佯攻”是這些跨國公司經常采用的一種戰術。他們通過渲染技術在競爭中的作用和價值,來吸引這些“小而強”的企業的跟進。例如在手機行業,外資品牌利用技術優勢來包裝自己,新技術包裝下的新產品往往初期利潤很高,當國產手機跟進時,它們又會有新的產品出來,而在其它與國產手機同等價格的中低端市場,它們的產品也因為技術包裝的“迷惑”而擠掉國產手機。一味的強調技術創造的話,很可能會陷入到高科技發展的陷阱中。在最近5年中,一些韓國企業一味追求開發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芯片,但由於技術儲備不足,最後落得破產的結局。

  2.次核心技術成為國內企業技術戰略的普遍選擇

  從現實的情況看,即使是行業領先型企業,如果一味追求核心技術的突破也是不切實際的,弄不好“既丟了西瓜又丟了芝麻”。在技術範疇內,除了核心技術,還有很多應用技術,即“次核心技術”,對於企業來說,能利用現有的核心技術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是關鍵。國內多數企業在製定自己的技術戰略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次核心技術。  


例如長虹集團認為,長虹要建成“中國式”的世界級企業,必須走“中國式”的技術創新之路。在全球分工中,芯片設計製造商掌握著核心技術,不可能一下子就占有世界技術的最高點。而應當在如何用好芯片,滿足、創造市場需求上下功夫,在次核心技術上有所創新。

  塑造“高科技的聯想”是聯想集團也認為,衡量企業有無核心技術,一看能否形成競爭優勢,二看能否持續不斷地創造競爭優勢。“在聯想的理解裏,核心技術將產生於新的應用模式中。中國龐大的市場,提供了形成新的應用模式和技術標準的土壤。這就是聯想的機會。”

  夏新公司也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技術戰略:“發展次核心技術,提高對核心技術的運用能力”。

  實現技術與應用的完美結合

  這些企業都力圖首先在次核心技術上不斷創新,積聚力量,遞次逼近核心技術,最終搶占核心技術製高點。這已經成為目前國內企業主流技術戰略。追求次核心技術並不代表放棄核心技術,而是要更好地利用核心技術,等待時機成熟再開發核心技術。以我國多數企業的技術積累和實力,當務之急是怎麽把核心技術用好,在產品的工業設計、功能應用等與消費者關係最為密切的“次核心技術”有很大潛力可挖,通過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應用需求來積累自己的技術實力,最終實現核心技術。

  夏新公司2001年推出的廈新A8手機,也以其經典的外觀得到市場認可,創造了“一個產品救活一個公司”的奇跡。夏新公司力圖創造性地應用核心技術,以精致感打造品牌美譽度,提高推出新產品的能力。基於這種有效的技術戰略,夏新能夠做到一個月推出一款新產品,這在手機市場的競爭中是非常有力的措施。

  國內很多企業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不隻是缺乏核心技術,同時也缺乏次核心技術,例如2004年以來,很多國產手機開始走下坡路,這些企業當初都是靠貼牌生產,在短期內抓住了市場機會,掙了一些“快錢”,但是由於缺乏技術內涵,當競爭趨於激烈時,就失去了競爭力。而那些一直堅持次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例如夏新手機、聯想手機的競爭力還在上升之中,尤其是聯想手機,經過2年的默默技術深耕之後,市場份額已經進入到前三名。所以,在次核心技術方麵取得進步,同樣能夠避免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命運,這就是次核心技術的威力所在、價值所在。


  3.如何加強次核心技術的開發

  雖然不是核心技術,次核心技術的開發也絕非易事。

  首先,要保證資金投入。華為的研發投入長年占銷售額的10%,這是比較高的。在國際著名公司中,戴爾的研發投入隻有3%左右,以創新技術自詡的惠普大約是7-8%,我國多數企業的研發費用占到銷售收入的3%-6%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有很多企業由於深陷產品同質化泥潭,毛利極低,根本無力、或不敢投資於次核心技術的研發,這種企業會逐漸被邊緣化。

  其次,要加強技術合作。一個企業不能一味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搞研發,這種願望雖好,但是不合時宜,目前的商業社會高度開放、高度專業分工,企業一定要利用好企業外的研發資源。例如,夏新堅持“兩條腿”走路,在自主研發的同時,加強與國外的中小設計公司(而非整機廠商)的合作。TCL在芯片研發方麵與英特爾、TI等企業合作,在軟件研發方麵與微軟合作,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此外還與國內相關科研所、院校合作。通過合作,可以縮短研發周期。如果完全自我開發,則會由於周期太長而麵臨不可控的風險。例如,生產“商務通”的恒基偉業公司曾用高達2000萬元的代價購買了微軟的WindowsCE3.0授權,並投入巨資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係列應用軟件,準備再造商務通時代的輝煌,但微軟很快推出WindowsCE4.0,很多恒基偉業投入巨資開發的功能在4.0中都已集成,恒基偉業基於WindowsCE3.0的新產品還未上市就已經過時。

  第三,要適當采取收購策略,用好資本杠杆。例如TCL與湯姆遜、阿爾卡特這樣的跨國企業進行合資的部分原因,是希望通過這種跨級別的合作更快捷、更有效地掌握行業關鍵技術。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得到IBM的一些研發中心,特別是thinkpad筆記本電腦的研發中心,這個研發中心雖然沒有任何核心技術,但是擁有豐富的次核心技術,正好可以彌補聯想技術不足,加快次核心技術研發的前進步伐。

  通過次核心技術的研發,企業逐漸培養技術實力,打破產品同質化的尷尬處境,獲得較高利潤,然後再進一步投入研發,最終逼近核心技術。次核心技術的研發是這個大戰略中必不可少、不可逾越的一環。當我國有大量企業都擁有本行業內的核心技術時,我國也就不是發展中國家了,這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