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詠春黐手的核心技術:感覺、後天反射、大腦神經傳導

 阿量亮 2017-11-08

在1978年的詠春電影「贊先生與找錢華」有以下:


「佛山贊先生」(梁贊)教授他的徒弟「找錢華」(陳華順,葉問宗師的師傅),贊先生要找錢華捏住他從短距離拋下的樹葉,起初找錢華以為這麼簡單,怎會做不到呢?但事實,因為距離太近,怎麼也捏不住,片中贊先生解釋:「當眼睛看到傳到腦子,再由腦子告訴手去抓住,就已經太晚了,所以詠春有黐手,黐手就是鍛鍊你的觸覺與速度,而使出你的極致!」
當我們的眼睛(感覺神經)看到物品,首先要傳送至大腦,經過大腦的判斷,指揮手指(運動神經)找著物品,上述例子,由於距離短,時間快,當看到再作行動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正如搏擊,當你看到才作出行動,已經太遲了。

所以黐手就是不用腦,不過嚴格上,不是不用腦,而是不用大腦。而是只用小腦,透過反覆的訓練,小腦及肌肉已經儲存了動作的數據,只要同樣的情況出現,就自行作出動作反應,經後天訓練的反應,稱之謂「後天反射神經」。
詠春黐手所用的感覺,與太極推手所用的「聽勁」十分相似,都是一種感悟,利用橋手相接時的感覺,作出本能反應。

由於每種功夫也有他們有利距離,粗略地講,用腳善長者遠距離,用有空間出拳者中距離,近身橋手短兵相接出拳者近距離,摔撻者零距離。由於詠春是針對近距離搏擊,黐手就成為這一門派的核心技術了。

近年的運動科學研究指出,出拳速度主要因素不是肌肉或肢體,而是掌控於大腦與神經,所以當我們見到擂台上的拳手,出拳速度極快,除了因為肌肉發達外,更重要是神經傳遞的速度,簡單講就是大腦下達出拳訊息有幾快,你的出拳就有幾快。


神經傳導素是神經細胞所製造的訊息傳遞分子,控制幾乎所有的身體功能。這是大腦「發號施令」的方式。每個神經細胞都釋出不同的神經傳導素,再去找尋另一個細胞上的點或「接收器」,彼此結合之後,將指令傳遞到那個細胞。在被釋出之後,神經傳導素可以回收再利用,或是被分解與銷毀。

雖然肌肉可以練,但神經傳導素的多少,似乎冇得練?但從職業拳手、業餘拳手、普通人的反應速度,0.16秒、0.18秒、2秒,這個致勝的0.02秒的差異,反映出經歷打鬥越多,反應速度越快,換言之,神經傳導素的釋出及回收速度快了,難怪為何要經過生死搏擊,才能得到高度深層的知覺反應。


(普遍的抗打,都需要「谷一谷」,配合呼吸,令表體皮膚、內部肌肉、骨骼收緊準備,形成保護層,將攻擊力量分散,好像戴上護甲一樣,避免傷及內部器官,所以才有「急勁」破抗打之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