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0)

 51我影随风 2016-02-25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0)

12月11日二诊:药后胁痛已愈,唯有时恶心。脉舌同前。原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柏子仁9克、暂自砂仁4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30日四诊:尚好,善饥,气馁。脉舌同前。原方去建泽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广木香、草果仁、煨生姜,加粉甘草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北沙参12克、赤丹参12克,缩砂仁6克,10剂,水煎温服。
1986年元月13日五诊:病情已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炒枳实、瓜蒌仁、川楝子、草果仁、煨生姜,加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东山楂9克,缩砂仁6克、赤丹参15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7:任某,男,32岁,陕西省临潼县人。1984年3月20日初诊。自诉:胃脘及右胁下痛半年,曾做“B超”,肝胆未觅异常。
经治疗,时好时差,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辨证:中气不运,胆胃上逆,气滞作痛。
诊断:胆胃气痛。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 炒白术9克 炒杭芍l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乌30克 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 牡蛎粉12克 广木香4克  
草蔻仁4克 炙米壳4克 柏子仁9克  
5剂,水煎温服。
4月1日复诊:药后疼痛减轻。脉舌同前。上方去炒白术、牡蛎粉、柏子仁,增炒杭芍为15克,减炙米壳为3克,加建泽泻9克、川楝子6克、赤丹参12克、半枝莲12克,10剂,水煎温服。
4月22 日_诊:药后脘胁疼痛明显减轻,当脐痛。脉舌同前。原方去牡蛎粉、广木香、柏子仁,加乌贼骨9克、半枝莲9克、赤丹参12克、炒干姜5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黄  疸    
黄疸,系因为土湿木郁,复感不正之气,化生湿热,熏蒸淫泆,泛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气,化为气血,所谓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也。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肺气宣扬,则其湿外发皮毛而为汗,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内渗膀胱而为溺,虽湿气淫蒸,得汗溺输泄,故土不伤湿,木气条达,黄疸弗作。
由于饮食不洁,劳逸不均,或固酒色失度,致使中土郁滞,脾湿不运,肝木郁迫。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必致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滞。肝主五色,入脾为黄,脾土不运,木郁不迭,土木双郁,则化生湿热,而病黄疽。湿热移于膀胱,故症见溺黄赤涩。湿热淫蒸,泛于周身,故皮肤、面目、全身皆黄,鲜明如橘。木郁克土,故症见右胁下作痛。湿热郁蒸,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肝脾郁陷,故见大便稀溏。胆胃上逆,故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厌油。浊气熏腾,故恶闻食臭。食则胆胃上逆,而致头眩心烦,口苦咽干。湿热不解,肝胆郁蒸,故而发热。湿热熏蒸,故脉濡、浮数、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或黄厚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退黄。
【方药】    
猪苓片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 制首乌30克 佛手片9克    
全瓜蒌9克 广郁金9克 绵茵陈30克    
净连翘9克 山桅子9克 赤小豆12-1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佛手片、全瓜蒌,清肺降逆,利气止痛;绵茵陈、净连翘、山栀子、赤小豆,清利膀胱湿热,利尿以退黄。
【加减】  
胸胁满闷,呕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浊以止呕。身热水退者,加炒黄柏6-9克,清利膀胱湿热以退烧。发热汗山,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黄9-12克,荡涤脏腑以退热。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以实便。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脉现虚大而涩,舌苔白腻,大便色白,身黄重者,以“茵陈蒿汤”化裁,通利湿热以退黄。禁用生姜、大枣、以免助湿热而滞中气。
【忌宜】  
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饮食,鲜菜、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须隔离。
【按语】  
黄疸,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发黄之疾病。
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有谷痘、酒疸、女劳疸之别,其病机均因脾家湿旺,木气郁滞。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则病阳黄;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则病阴黄。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即系阳黄之一;脾虚发黄,则多为阴黄。谷疽,由于脾湿运进,复感外邪,水谷难消,土木郁蒸。酒疸,由于嗜好饮酒,化生湿热,汗溺闭塞,湿热遏瘀。女劳疸,由于纵欲伤肾,火泄水寒,阳亏土湿,肝木郁陷,化生湿热。
治黄疸之法,首在健脾利湿,疏肝解郁。属湿热者,兼以清利湿热,属寒湿者,兼以暖水行瘀,且应恪守利脾湿莫伤肝阴,滋肝阴奠助脾湿之原则。急性黄疸型肝炎,力肝胆燥热,脾家湿旺,用上方治疗甚捷。或以“茵陈篙汤”加丹皮、芍药、首乌等疏木柔肝之品,祛湿退黄,其效亦捷。总以保护肝脏,助其肝功之恢复为原则。
临床所见,胰腺炎、胰头癌等亦发黄,因其病因不同,另当别论。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木郁克土,感受不正之气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士健运,肝木条达而不郁,故胁痛不作。
由于饮食劳倦而伤脾,脾失健运而运迟,情志不遂而伤肝,肝气郁滞而化热。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和,湿热内蕴,易感外邪。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虽因湿热较轻,而不发黄,然土湿木郁,肝气不舒,横冲胁肋,则病胁痛。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腹胀满,倦怠无力,心烦易怒。肝木郁滞,化热传脾,移于膀胱,故溲溺黄少而不利。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降,故而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胸胁胀满。胆胃上逆,相火上扰,故而口苦口臭,头目晕眩。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较大、或右脉偏弦,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乌20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蒌9克 法半夏9克 广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苏泽兰30克  
草蔻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佛手片、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止痛;苏泽兰,化瘀消胀;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  
上热重者,去制首乌,加黄芩炭6- 9克,平胆里以清上热。肺气壅滞,胸闷明显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开滞顺气以宽胸。
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制香附6-9克、赤丹参10克,疏肝化瘀以止痛。肝气郁滞,胁痛明显,热象不重者,加天台乌9克,行气以止痛。脾湿肝郁,腹胀尿少者,加滑石粉12- 15克,清利湿热以消胀。转氯酶高者,加半枝莲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叶6克,化瘀解毒以降转氨酶。胃气上逆、呕恶、不思食者,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而止呕。脾脏肿大者,加炙鳖甲15克,化瘀以消痞块。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食品,切忌酒类。以清淡食品,高糖,高    蛋白饮食为宜。
【按语】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包括“乙肝”等无黄疸型肝炎,以胁痛为主,属肝郁胁痛范畴。因脾胃不和,升降失司,肝胆不调,化生湿热,复感不正之气而发病。其湿热程度较黄疸为轻,所以不见发黄;其脾湿肝郁程度较黄疸为重,所以胁痛明显。治疗重在调理肝脾,清降肺胃,兼以化瘀止痛。使土木冲和,气血调畅,病可向愈。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系固脾湿肝郁,胆胃不降,二木横克二土所致。
【脉证机理】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肝木调畅而不郁,所以盼痛不作,痞积不生。
由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致使脾湿增而中气不能运化,肝气郁而疏泄不利,或病黄疸,黄疸虽退,正气未复,均可导致肝木横冲,气血瘀滞于胁下,而作胁痛,久之则作痞积。肝胆同气,脾胃同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故症见恶心呕吐,食少厌油。胃气卜逆,阻隔相火,不能下潜,弥漫于上,故而头目晕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肝脾双郁,运化迟缓,故而脘腹胀满,乏困无力。肝藏血而华色,久病正气耗伤,气血瘀滞,故而面色晦暗不鲜,精神萎靡不振,胁肋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而成肝脏早期硬化,是为痞积。血瘀脉络,气滞不行,故体表出现蜘蛛痣及肝掌。肝脾郁而不升,胆胃逆而不降,甲木化生相火,逆刑肺金,肺热不能降敛,而成上热下寒,升降反作,诸症相继而生。肝脾瘀滞,故脉现细濡、右偏弦、关寸较人、舌苔白腻、或见舌质暗淡、或有瘀斑。
【治则】  
健脾渗湿,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乌30克 佛手片12克  
全瓜蒌9克 法半夏9克 广郁金9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9克 北沙参12克  
半枝莲9-12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郁金、北沙参、佛手片、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和胃,行瘀降逆;延胡索、川楝子、半枝莲,疏肝止痛,清热解毒。
【加减】    
纳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草果仁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纳。腹胀运迟者,加鸡内金9克、缩砂仁6克,或加草蔻仁6克,健脾和胃,化瘀消胀。胸脯闷满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利气降逆以宽胸。胁痛重者,加赤丹参12克、嫩桑枝30克,疏肝行瘀以止痛。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者,加苏泽兰30克、炙鳖甲15克,化瘀消胀,散结止痛。偶见轻度黄疸,在10-20个单位之间者,加茵陈蒿15-20克,改制首乌为生首乌30克,清利湿热,滋肝以退黄。舌苔白腻,口臭难闻者,加天花粉12克,或加粉葛根9克,清肺降胃以除浊。转氨酶高者,加板兰根9克,增半枝莲为15克,清热解毒以化瘀。脉左弦,关尺大,偏于肝脾郁陷者,去建泽泻,加粉甘草6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苏泽兰15克,甘缓疏肝,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脉沉细、关尺略显,无热象者,加桂枝木6-9克,疏肝以升陷。生姜辛辣,助肝胆之燥热,非气逆作呕,饮食即吐者,酌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以止呕吐外,一般不用。
【附方】  
慢肝丸: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化瘀止痛,滋养精血。
组成:
云茯苓75克 建泽泻60克 银柴胡45克    
炒杭芍60克 粉丹皮45克 制首乌75克    
全当归45克 广橘红60克 炒杏仁60克    
法半夏60克 广郁金60克 延胡索45克    
赤丹参75克 苏泽兰150克 降真香60克    
川厚朴45克 鹅枳实30克 生白术45克    
大野党75克 焦内金45克 缩砂仁45克    
桑白皮60克 怀山药150克 广木香30克    
草蔻仁45克 
制法: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2-3丸,温开水送服。头痛,胸闷不适者,用柴胡煎汤送服。腹痛腹胀者,用生姜煎汤送服。
【忌宜】  
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色。以清淡饮食,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
【按语】  
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均以肝脾肿大、胁痛为主症,在治疗上大同小异,所以一并论述。
慢性肝炎,系因黄疸型肝炎或无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迁延不愈而成。既成慢性肝炎,治疗仍不及时或不当,一误再误,可转化为早期肝硬化。再度延误,可转化为晚期肝硬化合并腹水。肝炎患者,不戒酒色,或因过劳,有转化为肝坏死者,出现重度黄疸,危症迭见。
慢性肝炎之病机,多为脾家湿盛,致使脾胃不和,肝胆失调,郁生湿热,因而气滞血瘀,胁肋作痛。脾湿则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出纳不利。脾胃不和则肝胆失调,气滞血瘀,胁肋作痛。木郁克土,清阳不升,则脘腹胀满,小便短涩;浊阴不降,则胸胁胀闷,恶心纳减。血源于肾,统于脾,藏于肝,气源于胃,统于肺,纳于肾,而气血之充旺调和,实赖中土之健运。所以然者,气血本由水谷精微所化,而水谷之受纳消磨,赖于中土脾胃之健运。脾胃为气血之源奉,中土健运,则气血充旺调畅,而不瘀滞;中土不健,肝胆失调,必气滞血瘀。所以治疗肝炎,以健中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金匿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论虽系“治未病”之大则,也可谓治疗肝炎之大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