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玺印知识|我国历代御宝的发展变化特点

 秦岭之尖 2016-02-25




秦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要制作相应的御宝。纵观我国历代御宝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御宝数目由少到多。最早时只有
“乘舆六玺”,隋、唐时增加神玺及受命玺,以后各朝宝数越来越多,至明时达到二十四方,清更多至二十五方。


秦 泠喜   铜印、鼻钮


二是宝文由简到繁。早期宝文多为四字,随着数目的增加,宝文也日趋多样,出现六字、八字、九字等,宋代更甚,宋徽宗时所制定命宝达十六字之多。另外,元、清两朝御宝合书几种民族文字,成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特殊产物。


守官遗范铜印


三是早期御宝纽式多沿秦制,为螭虎纽。大抵在宋代始用龙纽,《宋史·舆服志》载宋御宝用盘龙纽及蹲龙纽。而清代御宝除上述两种龙纽外,又增交龙纽式。


交龙纽


四是体积逐渐增大。晚清陈介祺《
封泥考略》著录的秦代“皇帝信玺”拓片,折合当时的尺度方仅盈寸,与信史所载“方寸”相符。而至元代“御前之宝”已增大许多。至清代二十五宝,有的印面竟达19厘米,其硕大宽广为前所未有。这种变化与历代官印印体逐渐加大的趋势密切相关。




名词释义:

乘舆六玺:秦代皇帝的佩印制度。《汉旧仪》记载皇帝应有六玺,分别是皇帝三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和天子三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实为汉遵秦制。

交龙纽:帝后宝印的纽制之一。其纽形为两条相向的龙躯体合二为一。

封泥:中国古代用于封缄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又称“泥封”、“艺泥”。春秋末期出现,秦汉魏晋时流行,唐以后消失。古人将公文、信件写于木牍之上,在文字表面盖上另一块木板,然后用绳索捆缚,系结处封以泥,用印章压上印文,便形成了封泥。后因纸张代替了木牍,封泥之制遂废。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