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二王”名帖摭谈【13】

 tjboyue 2016-02-26



“二王”名帖摭谈

□许传良

  (二)技法

  满卷云烟,再度入眼,浸润之中,似乎慢慢觉察出来丝丝温度,正如晤对高人,不必言语太多,但从眉宇间、从手势里就已经品到了其中的深度与厚度。一部刻帖恰如夜色阑珊之中的一次回眸,即使只有一段背影,自是令人回味无穷。于是再次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从动与静、方与圆等各组关系中体会天真烂漫集大成之美。

  1.大与小

  作为最为直观的单字大小变化,帖中顺手拈来,观者往往忽略,因为浑然一体,所以并非简单地“大者令其大,小者令其小”,而是从整体布局中来,通读全篇,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可举两字,一是“之”字,并非多笔画之字,但在《胡桃帖》中其大小却超过上下的“种”“此”二字,顿使全篇皆活;再比如《清晏帖》中“又”字,两笔完成,往往顺势书写中显露不出结字之奇,但此字不仅较大,而且有空间的松紧变化,奇趣乃生。此类字在“人”“山”“也”等字中亦有丰富的变化。当然,单字大小并非一成不变,还关系到该字与上下字的协调,如常用的“平安”二字,在《诸从帖》中小而聚,在《胡母帖》中却较为舒展,这也正是法帖变幻莫测的魅力之一。清梁《承晋斋积闻录》云:“王右军字大小、长短、匾狭,均各还体态,率其自然。”于此当可深入体会法帖中的大小变化之理。


王羲之《诸从帖》拓片

  2.方与圆

  透过刀锋看笔锋,法帖中的起笔果敢凌厉,方笔为多,一拓直下。如此,在笔势承接中落笔轻盈,甚至与上下字没有明显停顿,因为上字的收笔承下字起笔,而下字起笔也必然从上字末笔承接而来,只是多了方笔起笔之过渡笔法。而圆笔亦无处不在,且与方笔几乎同时出现在一字之中。一般而言,左方右圆,圆笔多在转折之处,这也符合以手挥运笔锋的生理机制,以腕为轴心,自左而右,自方至圆,完成一个回环之后再进入下一个方圆的转换,如此则如汩汩流水,往复不已。相反,在多个回环中时有自上承接而来左起为圆,则至右回锋或下行时自然又顿挫出以方笔,如“故”“游”等字。有方必有圆,有圆必出方,方圆之间暗合刚柔相济之道。

  3.直与曲

  从西方美学语汇点与线来说,如果方与圆着重于一个点,那么直与曲就是线的明显特征。直线给人以力度,纯粹之中含清雄之气;曲线则如凤翥龙翔,韵高千古。而曲径通幽、曲尽其媚一直也是东方艺术的一大审美范畴。具体而言,在符合自然书写的节奏中,除却浓缩曲线的点之外,总是有不同的体现。就直线而言,以纵向为多,而曲线则在多个方向有变化,比如横画的或俯或仰,竖画的或内擪或外拓等,各尽其态。而在多个曲线环绕的草法中也有弧度的大小之别,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如“有”“为”“多”等字。

  4.欹与正

《十七帖》字形欹正相依,堪称极则,历代书家多有论及。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云“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就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说,若字字正状若算子,字字欹则乱如麻,局部的欹仍旧统一于整体的正之中。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也只有存在欹侧,才能显示出平正之美。我们可以欣赏正襟危坐之态,但毕竟会更倾心于自然和谐之姿,这就好比摄影家的绝佳镜头不是出自客体的造型预设,而是在不经意的抓拍之中。欹正之理同此,不作正局是常态,归之于自然为根本。另外,一字或正或斜,都应放在上下字甚至整行乃至全篇中去解读,方能领会其中奥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