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县的来历

 精忠阁 2016-02-26

古老的《黄梅县志》上说:“窃敝县,旧名新蔡,新称黄梅。势扼吴头楚尾,乃军事之重镇;地滨前江后湖,属低洼之区域。战争频祸,水旱迭见,人民饱受饥荒。”前两句翻译成黄梅话就是:我这个县,原先叫新蔡,后来才改为黄梅。那先前为么事叫新蔡呢?答案分正史、野史两个版本。“野史”据说与乌龟的学名“蔡”有关,也与蔡山有关。“野史”留待讲蔡山镇的来历时再说,今天先说“正史”。

黄梅属于“荒州渺县”,在湖北省的最东面,安徽的最西边,江西的最北边,属于“鸡鸣听三省”之地,既是个“三不管”的地方,又是个三家都争夺的地方。湖北人用“西起竹山、竹溪,东至广济、黄梅”,来证明黄梅是鄂东最后一个县。如果你问安徽人,黄梅县在哪里?他们会开玩笑地说:“在阴司隔壁。”因为,人死了谓之“驾鹤西去”。黄梅在安徽的最西边,不是阴司隔壁吗?如果你问江西人,他们会说“黄梅原来是我们江西的地方,后来不知被大水冲到哪里去了。”这话也没说错。因为,在古代,在我们这个地方,湖北、江西是以长江中心线为界的,中心线北边属于湖北,中心线南边属于江西。

汉朝时,长江北岸在濯港芭茅山一带。因此,江西在现在的黄梅县境内设了一个浔阳县,县治在蔡山附近。秦朝末年,英布在那里曾筑起九江城,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到了东晋,由于朝廷从河南洛阳南迁,河南新蔡郡的官宦百姓也随之南逃至浔阳境内,就住在蔡山一带的大片江滩上。晋元帝见那里官是新蔡来的官,民也是新蔡来的民,就因人设事地在那里设了个郡级机构新蔡郡和新蔡县。

据清朝《一统志》记载:九江城在(黄梅)县南七十里,即今之蔡山镇。九江城,为汉初黥布所筑,以作屯兵之用,乃因地利。至今,蔡山附近的宝山,郑家山,有旧城遗址。据考证,是九江王英布旧城所在地,亦即南新蔡郡新蔡县的旧址——这便是黄梅县的起始。因此,黄梅县是由新蔡县演变过来的。

隋开皇十八年(598),新蔡县改为黄梅县,县城仍然在百花畈。这么改,是因为县城的北面有黄梅山、黄梅水。这便是黄梅县的来历。

那么,这“黄梅山、黄梅水”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黄梅山、黄梅水”与全国独一无二的“梅花寿星”——蔡山“晋梅”有关。眼下,凡是晋级国家级导游有一个必考题,就是:中国的“梅花寿星”晋梅在什么地方?而种植这棵“梅花寿星”的人是谁呢?

清代学者杨自发,在他的《江心寺》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一角水之涯,灵鹫飞来立浅沙;浪打山唇潮欲上,天低楼角月初斜。谪仙泼墨还留石,支遁栽梅尚著花;欲忆曹成谈往事,纪功碑字绾龙蛇。”

杨自发不仅用“支遁栽梅尚著花”七个字告诉我们,晋梅是谁栽的,而且用“纪功碑字绾龙蛇”七个字告诉我们,支遁和尚的功劳大大的。

诗中提到的“支遁”(314——367),是东晋名僧,号道林,俗姓关,陈留(开封市)人。他不是普普通通的和尚。他既是中国的佛茶之祖、禅茶之祖,也是中国茶道之祖。支遁15岁(公元329年)左右,便来到京师参加清谈,且很快便得到了王蒙、殷融、王羲之等名士的赏誉和器重。19岁那年,支遁听说从天竺来的宝掌和尚在湖北省黄梅县的紫云山,专讲与众不同的《般若经》和《楞严经》,可以让修行者通过十个阶段的修炼,达到顿悟解脱、了无生死的境界。便于晋武帝咸和九年,到黄梅来拜宝掌和尚为师。

支遁来到黄梅后,一有空就约宝掌和尚一起到山上去向道士、茶农学习种茶、采茶、制茶技艺。回寺后,又用山泉水煮紫云茶——因为是宝掌和尚师徒二人亲手种、采、制,且在煮、冲泡、饮、品时又赋予了佛家独特的内涵,所以被信徒们尊为“佛茶”。

当时,由于适宜的环境、知己的朋友,加之佛理禅趣的熏陶,支遁在黄梅期间情绪极佳,也将他一生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喝茶、种茶、植梅、养龟、饲鹤、放马……皆为道”的玄道之风发挥到了极致。黄梅人在支遁的影响下,也开始广种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饶、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精神的梅花。其中,黄色梅花种植数量最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四祖寺一带。当时的双峰山,又叫“黄梅山”;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也叫黄梅水。

因此,人们在更改县名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黄梅”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