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撕扇”与“晴雯撕扇”

我在想,《红楼梦》中提到的《风月宝鉴》,若果真有书的话,可能就是《金瓶梅》,因为《红楼梦》中好多内容就是从《金瓶梅》中“移”过来的,“晴雯撕扇”就是一例,《金瓶梅》中便有“金莲撕扇”。
“晴雯撕扇”是《红楼梦》最为著名的情节之一,该事件在第三十一回。这天正是端阳佳节,一连串不遂心的事让素喜热闹的宝玉郁郁而归,“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跌折了,因而引起了宝玉、晴雯和袭人之间的一场舌战,直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晚间宝玉赴宴带了几分酒踉跄回来,正值晴雯在院中乘凉榻上睡着,这里宝玉一再主动寻求和解,说起跌扇子之事,宝玉说出一番物用的道理:高兴就好!晴雯何等冰雪聪明,马上打蛇上杆,“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甚至宝玉夺过麝月的扇子,递与晴雯,在宝玉的嘻笑和纵容下,晴雯毫无顾忌,也撕了几半子。 “晴雯撕扇”出乎寻常,其中宝玉的性情起了重要作用,宝玉不与世俗同见,即使对世间无情之物,他也能用一种痴情去体贴,使不知情之物为有情人所用,是为脂评透露的后文“情榜”中宝玉系“情不情”。“晴雯撕扇”无疑刻画了晴雯天真幼稚,张扬率性的性格特征,也为其后来的遭遇埋下伏笔。的确有遥应褒姒笑狼烟之典,侧写晴雯之貌美。 “晴雯撕扇”似从《金瓶梅》第八回“金莲撕扇”移过来的。西门庆费尽心思害死了武大,勾引上了潘金莲,之后却又为着孟玉楼的钱财,赚娶了孟玉楼,将近一月中,忙此一事,不曾幽会潘金莲。潘金莲“每日长等短等,如石沉大海一般,那里得个西门庆影儿来。”几次三番教迎儿探消息,玳安捎信,好容易使钱求王婆请来西门庆。“西门庆摇着扇儿进来带酒半酣进入房来,与妇人唱喏”,“妇人见他手中擎着一根红骨、细洒金、金钉铰川扇儿取过来迎亮处只一照。原来妇人久愧知风月中事,见扇儿多是牙咬的碎眼儿,就是那个妙人与他的扇子,不由分说,两把折了。西门庆救时,已是扯的烂了。” 潘金莲因妒扯扇,这是一般常见的合理逻辑,为后文“把揽汉子”作缘起。张竹坡评“而此处又衬玉楼宴尔,西门薄幸,金莲几乎被弃,武大险些白死。真小小一物,文人用之,遂能作无数文章,而又写尽浮薄人情。一时间高兴,便将人弄死而夺其妻,不半月,又视如敝屣,另去寻高兴处。真是写尽人情!”一方面写西门庆为人奸诈,贪淫好色的形象。 “晴雯撕扇”较之“金莲撕扇”更生动活泼,形成一幅美丽图画,更有美感。使人物形象鲜明,并成为小说发展的重要情节,为后文晴雯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可以看出《红楼梦》发展了《金瓶梅》,拓展的审美领域,直承《金瓶梅》而升华,不是因袭而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