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改变

 binger图书馆 2016-02-27

北京四中教师里有一项活动,叫做“回报家乡行动”。一些教师的家乡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还很贫穷,于是老师们自发组织起来,到这些老师的家乡去支教。这是老师们为家乡所做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后来,有学生参与进来,以至于最终农村支教成为了北京四中的实践性课程。今年,北京高二年级全体四百余名师生分散到四个省的十几所农村中小学支教。老师们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与不便,才使得支教活动能够成功举办。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第一次听说学生到农村支教是在2006年。一群刚刚毕业的孩子,带着他们募捐得到的善款和图书物资,自发利用假期到青海农村支教。他们没有任何个人目的。这个活动不能增加考试分数,他们也不用再为留学积累社会活动经历,因为他们都已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为了什么呢?他们能够收获到什么呢?我想,他们收获到的是感动,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是他们毕生的精神财富。后来我根据线索找到了他们活动的一些照片,有他们上课的情景,有给学生补课的情景,还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张是全班学生站在教室里,低着头,其中一个女孩仰起脸,像是在抑制着泪水;另一张是孩子们的脸拥在教室的窗前,把窗子塞得满满的。我完全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能够想象出所有孩子们包括支教学生们当时的心情。

后来,我几乎每年都听到有学生去农村支教,有的是在毕业后,还有更多的是在上学期间的假期。我曾读到过学生给农村孩子写的信,这些信也许反映出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学生写到,“……的确是不公平,哥哥姐姐们就是因为发现了这样的不公平才会来到这里,履行四中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虽无力改变这一切,但姐姐相信通过我们一起的努力,会有更多人能够走出大山,多一个人就是一份希望啊!……最后想说:能改变的,哥哥姐姐一定会努力做到,无力改变的,我们会永远是天边的那颗星,在那里为你们祈求它不再倒退,慢慢地会更好。”我想,这不是简单的感情抒发,而是产生于心底的誓言。人只有经历了特殊的生活,只有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才能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

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究竟是农村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农村?我想,是我们更需要农村。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四中的老师说,到农村去吧,因为那里更中国。我们需要农村土地的气息,我们需要用农村来开阔我们的胸怀,我们需要农村的淳朴来净化我们的灵魂,我们需要用农村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内心。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虑,学生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课堂,会不会耽误学习?其实这种行走就是学习,改变就是成果。一位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学生感慨道,“要是生活在这里,我何愁写作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皮肤真正地接触了土地,他们的精神真正融进自然,他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

学生的支教行动能改变农村么?能给农村孩子的生活带来影响么?我想是可能的。我曾看到过一张支教学生拍下的照片——一个大约10岁左右的农村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也许正因为北京四中学生来支教,才使得他知道了这样一所大学的存在,从此一颗梦想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心中。但学生毕竟不是救世主,他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他们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所能改变的唯有自己。但是,当他们自己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在这短短几天里,学生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令我们欣慰。这些变化来自于学生心灵受到的触动,来自于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和体验。因此,我完全理解学生们为什么把这短短几天的支教生活叫做“洗礼”。

教育与成长实际上是一段生活的经历。学校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丰富的生活,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让学生接触更为广阔而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心胸一定会更加宽阔,目光一定会更加深远,内心一定会更加强大,思想一定会更加奔放。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才能感悟生活的意义,才能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