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的医德医效与养生之道

 天地虚怀xia 2016-02-27

名中医的医德医效养生之道

——张东宝

 

近期因对中医的关注,读了几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人物》杂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有几篇介绍名中医悬壶济世,重养生的文章。读后获益非浅,感悟良多。故而简介如下: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亦名六和堂主人,今江苏南通人。青年时代即立志从医,刻苦攻读历代医著,以“勤读先古名医确论之书,须旦夕不释卷”的顽强毅力,寻求前辈秘传真谛,他说:“……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名公新刊医书,必寻究参阅,以进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生活于明代嘉靖与崇祯年间的陈氏,悉心研究医籍学问和从事医疗实践四十多年,撰写了一部《外科正宗》医著,此书在现存的中医古籍中,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于世。

陈实功不仅医技精卓,更是仁术仁心医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在《外科正宗》一书中,就医生的思想修养、言行举止、服务态度都作了正确的论述:“无论病家大小贫富,有请便往,勿得迟延厌怠,药金不计较轻重,一律尽心施治。”他身体力行,无论寒暑,不分昼夜,只要病家求治,都随即应诊。

陈实功亲手治愈的病人成千上万,据《通州志》载:“陈实功治外症,试辄效,大江南北赖以全活者无算。”但他却规定自己并告诫后人:“病愈之后,不得图求匾礼,不得请托人情。”

陈实功重视医德还体现在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中,他常说:“医者仁术”,“唯在一片心,何须三寸舌”,他反对医疗中主观臆测、乱投药石,而着重于诊断上的结论,并提出:“治在法活、贵在审详”。他还大胆地提出了在当时不易被一般医生所接受的医家“五戒”、“十要”,作为医家应遵守的医学道德规范。“五戒”即要求医生不要以貌取人,治病不是为了诊金,而是解除病人的痛苦;医生不得随意远离职位,避免危急病人发生意外;对于妇女的不便之患更宜严肃认真,诚恳仔细地进行诊察等等;“十要”要求医生认真学习古代和当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所著的医理词说,做好笔记,细心领会,印之在心,以不断提高医术;对处方用药要精选,须如法炮制,决不可粗制滥造等等。美国乔治顿大学主编的《生物伦理学大百科全书》认为,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

陈实功还认为同行同道应当彼此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后学者尤其要诚心帮助。他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敬之、有学者师之、不及者荐拔之”。明万历进士范风翼称他:“慷慨重言诺,仁爱不矜,不张言灾祸以伤人之心,不虚高气岸以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人之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好行其德于乡,历数十年不倦。”陈实功却认为自己不过是“方技中一人耳”,他说“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他还提倡医生生活要俭朴,不可过于“奢华”,他替穷苦人看病,除了治病送药外,甚至还要量力微赠,贫苦人死了,他还要施棺购地,将死者埋葬。

崇祯九年(1636年)陈实功与世长辞。当地人民群众自发守灵者无计,长江彼岸一些曾被他亲手治愈的病友,惊闻噩耗,亦纷纷渡江赶来奔丧,扶灵棺送葬的群众长达里许。据《州乘资》载:“陈氏卒后,通人无少长靡不陨涕云”。

陈实功的一生是道德文章谱写的,他的高尚情操被传为杏林佳话,他的医学道德和医疗业绩垂范后世。

岳美中(1900-1982),河北滦县人。我国著名中医。青年时因患病而自学中医,擅长内科杂病,特别是肾病、肝胆病、老年病的治疗。曾先后9次出国,为苏加诺、崔庸健、胡志明等人治病。著作有《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岳美中医话》等。

岳美中出生在河北滦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就在乡村小学教书。20多岁时,岳美中听到梁启超主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的消息,兴匆匆地邀了几个朋友赶到北京报考。不意等到发榜,却名落孙山。也就在这个时候,岳美中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常常咯血。到唐山一家医院去检查,结论是“肺病已深,治疗无望”。当时人们一听肺病就“谈虎色变”,于是他便被学校辞掉了。榜上无名,饭碗又砸,岳美中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西医治不好,中医有没有方法?请不起医生,不能自己学医么?决心一下,岳美中就节衣缩食,买了不少医书来读,以期自救。不识药性,他就试着买一些药回来吃,从服后的感觉去加以体察。日积月累,渐得门径,他便开始摸索着开些方子治自己的病。说也奇怪,经过一、二年的休养、服药,他的肺病竟慢慢地好了起来,学中医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28岁时,岳美中治好一位妇女的“血崩”(子宫出血);不久,村里一个小木匠突然发了疯,登高而走,弃衣而歌,胡言乱语不止,岳美中只用了一剂泻下药,就使患者清醒过来。这两件事使岳美中在当地名声大震。从此他就由学医自救转而为治病救人。他在村里开了一间小药铺,起名为“锄云医社”。其时,上海名医陆渊雷创办中医函授学校,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岳美中也报名参加学习,成为陆氏的遥从弟子。由于他好学精思,不数年便学业大进,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

岳美中几十年时间都是在“日理临床夜读书”中度过的。临床常无假日,读书必至子时;就是卧病在床,也手不释卷。“宁涩毋滑,宁拙毋巧”,本是清初傅青主先生论书法的话,岳美中移用来作为自己读书、治病的座右铭。

“宁涩毋滑”,指读古医书,要一字一句地往下读,不懂之处决不放过,或查字典、词典,或询诸师友,务求明其义蕴。岳美中曾用了整整5年时间,反复研读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和清代温病学家的许多专著,同时在治疗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观察。他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几篇关于脑炎和肝炎的论文,就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新的实践总结的佳作,深受同道推崇。70年代,他又从工作需要出发,致力于老年病的研究。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到了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的一些规律。

“宁拙毋巧”,是说临床上必须按照中医学本身的规律性,通过辨病和辨证,把握疾病本质,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决不用一般套方套药去应付。岳老治病,每诊必有记录,事过十天半月,必有一次认真的检讨。他认为只有用这样老老实实的态度,才能真正总结出经验教训,使业有进境。

1955年,周恩来亲自提议,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全国各地名医纷纷应召来京,群贤云集,众星灿烂。其时岳美中正当盛年,他在和同道的交往切磋中,朴质诚恳,虚怀若谷,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岳氏为了专心治学,要求自己一向十分严格。他在晚年,虽然名满全国,誉及海外,在中医界有很高的名望和地位,犹作“自律”以约束自己,其中一条就是“戒玩嬉”;非星期日不下棋、不赋诗;从此忌看小说;虽金石书画,也只能偶尔欣赏;非有必要的应酬不看戏——免得浪费有限的光阴。后来他自己检查道:这些条款,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恪守着,基本上都做到了。只是积习太深,有时兴之所至,忍不住要写几句诗。

19621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患泌尿系结石病,经肾造影检查,左肾功能消失。某国专家认为左肾不能保留了,必须手术摘除。苏加诺断然拒绝了这一治疗方案。他通过中国驻印尼大使,要求中国专家为他治疗。不久,周恩来亲自安排的医疗组飞抵雅加达。岳美中是医疗组的主要成员。

126,岳老开始给苏加诺看病。他认为其病即中医所称之“石淋”,是由肾虚和膀胱湿热引起的。根据中医学理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精神,他的处方用大剂量金钱草为主药,利尿通淋排石,适当配合一些滋阴补肾之品。苏加诺服了岳氏开的药,不几剂,就排出来一些细小砂粒状的结石;到15诊时,再经肾造影和其他各项西医检查,左肾功能基本恢复;几个月后,更奇迹般地排出约有花生米大小的结石,而这块结石还是以往多次拍片未能显影、未被发现的!这一成功,使得印度尼西亚的专家和先前为苏加诺治病的外国专家瞠目结舌。苏加诺更是喜出望外,他十分激动地说:“奇迹!中医学的奇迹!”他亲自把一枚一级“伟大儿子”勋章授给岳美中。消息在当地《华侨日报》披露以后,不少侨胞奔走相告,为祖国的医学深感骄傲。一时“神医”之名,传遍南洋。

岳美中还曾多次被派往苏联、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为列宁的侄女及崔庸健、胡志明等人治病。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名中医邹云翔(1896-1988)是江苏无锡人氏。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把“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读得滚瓜烂熟。在参加无锡地区的学生会考时,曾荣获第一名。二十岁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即在小学和中学任教师、校长等职。任教之余,还到无锡国学馆唐文治老先生的门下听了两年课,并随老先生研究过经学。

邹氏年轻时就非常喜欢经学、史学和诗词,热衷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早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他就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和《新闻日报》的《学海》,发表过二十多万字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件意外发生的事,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上当会做出重大贡献。

1925年夏天,江南一带流行暑疫,他的母亲也不幸被传染,虽请了不少名医诊治,终未见效。母亲和许多乡亲因患瘟病而失去生命,使他万分难过。他早在师范学习期间,就读过一些中医书籍,因此,他决定发奋学医,要用自己的医术挽救病人的生命。从此他弃文从医,毕生献身于祖国的医学事业。

邹氏首先潜心攻读我国古代的医书及各名家医案。他反复阅读和研究过《黄帝内经》。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但实际上单有古文基础,不克服学医过程中的种种难点,也很难成为名医。

邹氏当年曾为自己立下一则座右铭:“见长于己者,即学之。”他先后拜过五、六个人为师,而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武进名医刘莲荪先生。当时他曾高兴地说:“为我之师者非此人不可。”于是他就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到刘老先生家里去学习。他曾将《医醇賸义》中的精华编成歌诀,背诵至熟,深得老先生的赞赏。

1932年,江南一带再次流行暑疫时,刘老先生让他回乡开业。在三个月的暑疫流行期间,他跑遍了各村的百十户人家,没有漏诊一个病人,看病时细心热情,不收诊金,疗效显著,因而获得了乡亲们的敬重和信任。

1935年,他应上海中医协会理事长丁仲英老先生之请,到上海去主编丁老所办的《光华医药杂志》,并在丁先生的诊所参加临床实践。这时国民党政府有人主张取缔中医,他写文章大声疾呼,加以反对,并曾到南京去请愿。

邹氏虚心好学,他常说:“凡同行中有一技之长者,必登门求教;凡自己未能治愈的病人,转至他人治愈者,必请教学习。”抗战初期,他从上海去四川,途中与中医喉科专家张家炳老大夫同行,他就向他学习喉科知识。在重庆,有一位青年病人发烧摄氏三十九度,右下腹疼痛,便秘,苔白,西医诊断为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病人请他医治,他采用清热祛瘀利湿法治疗,但不见好转。后来是经补一老先生把这个病人治好了。他看到补一老先生开的药方中有附子、肉桂、桃仁、红花,系采用温阳祛瘀之法,而温阳药剂量很大,深感自己之不足。于是他就拜补一先生为师,常去补一先生处随诊学习。

1942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的戈宝权,正患严重的肾脏病,全身浮肿,有胸水腹水,已被一些西医宣判了“死刑”。邹氏诊视后,认为他病势非常危急,切其脉虽沉细,而尺脉有根,尚可有救治希望。经他精心治疗,数月后戈宝权就恢复了健康。郭沫若后来在《申述关于中医科学化的问题》一文中曾谈到:“又如肾脏病,近时陪都友人中盛传中医有效。因为曹孟君女士曾患此病,服某中医之药而愈;戈宝权先生曾患此病,亦服此中医之药而愈。”这位中医就是邹云翔。

邹氏在医学上极为重视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他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和必须有整体观念。”他还常说:“要师古而不泥古。”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要注意研究当代人的病情和病症,要研究患者的体质、年龄、个性、起居、婚姻、嗜好,直到气候环境和精神情志的变化等不同情况,对患者发病的影响;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立方遣药方面,善于用“以补配消、以塞配通、以温配清、以降配升、以敛配散”等法。对肾脏虚损和老年病者,特别重视肾的气化作用以及它与其它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主张过用苦寒克伐之方,善于灵活运用补法,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他主张“病情万变,医亦善变”。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反对门户之见,他说:“医者应无流派之分。”他十分赞成在中医学上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认为这样才能推动中医的发展。邹氏擅长于治疗肾脏病和老年病,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他先后出版过《中医肾病疗法》、《邹云翔医案选》,还研制了“邹氏保肾丸”。1982年他的学生同南京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王能斌副教授的学生合作,研制了“邹云翔教授肾系疾病诊疗及教学经验应用软件”。该软件已运用于临床诊疗。

邹氏八十七岁时,身体尚健,他讲话声音宏亮,而且健谈,不时仰天大笑。有人请他谈谈养身之道。他说:“人动则身健,不动则早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主张适当运动。他保持着三动:即“动脑”、“动手”、“动腿”的良好习惯。他讲“动脑”时说:“脑子越用越灵,不用则变迟钝”。邹老长期担负大量繁重的医疗任务,下班后仍有不少人到他家里求医和请教,他的书斋被称为“无闲斋”,而邹老就是“无闲斋主”。但他善于合理用脑,下班后看看书报,使大脑轻松下来,以保脑力。邹老又喜欢“动手”,他遵循中医“常欲少劳,但莫大疲”的原则,平时常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练习书法,打扫卫生等。除急诊外,外出都安步当车。他常劝导病人三分吃药,七分调理,要以锻炼预防为主,医治为辅。

邹氏特别注意节制食欲,保护脾胃,他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强健,才能气血生化,源远流长,五脏六腑皆得其养,而致力强身壮。如果脾肾功能不好,五脏六腑皆失其养,就会过早出现全身衰老的现象。”他说,首先要食不过饱,不暴饮暴食,每日进食定时定量。再就是不食过冷、过咸、过硬、过甜、过腻的东西。他每天早上吃豆浆,几十年如一日。他说:“豆浆价廉物美,功效胜过牛奶。”对中老年人,尤为适宜。邹氏还说:四时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内在功能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平时要注意“忌冷饮,不贪凉,不过劳,慎衣着”。他还强调保持健康乐观情绪的重要。常用“鱼能逆水而游,鸟能逆风而飞,人能逆境而安”来勉励自己和别人,在艰难而复杂的情况下去工作和生活。他有多种爱好:看京剧,听说书,下棋。他认为这些活动在调养精神,怡情悦性方面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199688日的《天津老年时报》报道:享年98岁的新闻界元老顾执中先生,中年时代身体并不健壮。年届花甲时,严重的心脏病和三叉神经痛的经常干扰,只要病痛一发作,便要半休或全休。他想身体如此状况,何以继续攀登?于是发愤习武,朝夕练功。

根据体质,他把“益寿延年二十势”改成十五势,每次练40分钟,天天坚持。半年时间过去后,心脏疾患见好转,有8年病史的三叉神经痛也全部消失。顾老养生的特点是:

一、生活规律化。四季坚持五点起床,在室内静练气功。而后再搞点家务,8时开始写作、读书,下午会客,晚10时左右必睡。

二、饮食清淡,以蔬为主,不服补药,烟酒不沾,但喜欢饮花茶、绿茶。

三、经常外出旅游,保持精神愉快。

四、处世乐观,豁达大度。他常说:“生在红尘中,现在应看破一切都是身外物,惟写新闻献余温。”这是他勤奋追求的事业,直到晚年乐此不疲。一个人能有精神追求,生活充实,加以坚持锻炼,达观处世,必能获得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