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学道;三十岁时才确立人格;四十岁时悟道而不迷惑;五十岁时知天命而正其命;六十岁时于圣人之言闻之耳顺;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与道相应。” 这是《论语》中非常知名非常重要的一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短语。如果能够明确地知道这些短语来自于《论语》的《为政篇第二》中的第4章,也许会让人肃然起敬论语2.4。 这一章的文字同样非常平实,但要理解并不容易,而要实践这一章,则更需要很多工夫。 十五岁,现在大约是初中毕业,这个时候,有多少人能够“志于学”呢?即使到高考选择志愿,大部分人都依然很迷茫。乃至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依然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代社会,人的生命周期长了,所以各种事情都比古人要迟。但有一个极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虽然时间不断往后推迟,很多人还是难以立志!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很难让人有方向感了!一切信仰都被摧毁了,年轻人无从立志! 即使勉强把志立了起来,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也十分困难!虽没有随波逐流的心,但很可能是被生活逼得辗转奔波!于是,一直会很困惑!有一次,一个事业有成的朋友问我:“孔子说四十不惑,为什么我现在还十分困惑?”我说:“那是夫子自道,我们普通人,多惑几年,也很正常。”孔老夫子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毕竟能立,能不惑,所以,他还是比普通人要强大。 “天命”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概念。天命,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大道。儒家主张,宇宙大道,人是可以“知”的,宇宙大道落实到人性上,由人表达出来。所以儒家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知天命,是儒家努力的方向,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够知天命,但儒家认为,人人都有这可能性。关于知天命,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论述:“孔子由学生信,非先有信而后学。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学。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盖孔子仅以所学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学至此境,则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为教。此乃孔子与各宗教主相异处。故学孔子之学,不宜轻言知天命,然亦当知孔子心中实有此境界。”(《论语新解》) 耳顺,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听闻错的对的顺的逆的,都能够明辨并且正确处理吧。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已经到达一种自由的境界,与天道合而为一,心之所欲即天道即规矩。 这一章,实值得细细体会践行。而钱穆先生对此章有一个说法,值得参考:“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论语新解》)慎之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