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碎补丸

 昵称8532635 2016-02-28

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药物组成】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威灵仙(去苗)半两,缩砂仁半两,地龙(去土,微炒)2钱半,没药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 【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方剂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分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成分名】骨碎补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英文名】fortunesdrynariarhizome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本品能温肾止泻,对肾虚久泻之症,常与淮山药、补骨脂等配合应用。

2.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处方用名】骨碎补、申姜、毛姜、猴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骨碎补丸《和剂局方》:骨碎补、荆芥、白附子,牛膝、肉苁蓉,威灵仙、砂仁,地龙、没药、自然铜,草乌、半夏。治肝肾风虚,筋脉拘挛,骨节疼痛。

【文献摘录】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本草纲目》: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泄,肾主骨,故治折伤,耳痛。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竭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附注】同属植物中华槲蕨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茎同作骨碎补入药。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及无淤血者慎服.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曾有口服煎剂引起中毒1例的报告,症状表现为口干、多语、有恐惧感、心慌胸闷.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医家论药】 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本草纲目》)

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淤破血之治也.(《本草求真》)

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本草正义》)

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本草述》)

【用药配伍】

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

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

3、配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

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

5、配茺蔚子,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炮制方法】

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资源分布】

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③石莲姜槲蕨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④崖姜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药材鉴定】

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

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l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涩。

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

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①《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②《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

④《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

⑤《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⑥《纲目》: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其根扁长,略似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化学成分】

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苷(Naringin)。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何帕-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icacid)及β-谷甾醇等。

【化学鉴定】

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甲醇-丁酮(3:1:1)展开,展距10cm,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0.3)显棕色。

【相关选方】

①治腰脚疼痛不止:骨碎补一两,桂心一两半,牛膝三分(去苗),槟榔二两,补骨脂三两(微炒),安息香二两(入胡桃仁捣熟)。捣罗为末,炼蜜入安息香,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②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雷公炮炙论》)

③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④治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虎胫骨(涂酥炙黄)、败龟(涂酥炙微黄)各半两,没药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处嚼烂,用温酒一中盏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补散)

⑥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片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选方》)

⑦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⑧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⑨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⑩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原生形态】 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

②中华槲蕨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

③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无毛,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

④崖姜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无毛,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

⑤光亮密网蕨,详猪毛蕨条。

⑥大叶骨碎补,又名:硬骨碎补、华南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粗壮横走,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膜质、棕色鳞片。叶近生,纸质,无毛;叶柄及叶轴棕色;叶片三角形,长宽各约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状分裂,顶部渐尖并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中部以上逐渐变小;小羽片有短柄,连同小羽轴有狭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长的尖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稍下的弯弓处,或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盅形。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

⑦海州骨碎补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茎长而横走,密生阔披针形的鳞片,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叶远生,叶柄硬直,长约10厘米;叶片三角状五边形,长宽几相等,约8~14匝米,4回羽状细裂,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宽各约5~7厦米;末回裂片长圆形,宽1.5~2毫米,钝尖,顶部二裂为不等长的粗钝齿,叶脉单一或交叉,每齿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盅状,向边缘开口,成熟时孢子囊突出口外,覆盖裂片顶部,仅霉出外侧的长钝齿。附生于石山。

折叠 编辑本段 消痛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成分名】白附子

【英文名】RHIZOMATYPHONII

【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叶基生,1~2年生的有l叶,3~4年生的有3~4叶;叶戟形,长15~35cm,宽7~30cm,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叶柄肥大,半圆形,基部扩大成鞘。花序柄从块茎生出,圆柱形,内侧稍扁平,绿色,带紫色纵条斑点;佛焰苞先端渐尖,下部管状;肉穗花序长约14cm,雄花在上部,雌花在下部,两者间距约2.5cm;附属器圆柱形,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浆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林下或山沟阴湿地。主产河南、甘肃、湖北。采制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晒干。性状块茎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及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化学成分块茎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肌醇、粘液质、蔗糖等。

【性味】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

1、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4、喉痹肿痛。用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气。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6、小儿慢脾惊风。用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钱,并炮去皮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变治大人风,止吐化痰。

【制法】生白附子:除去杂质。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中药化学成分】块茎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胆碱(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acid),酷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棕榈酸(palmitic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三亚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榈酸甘油酯(dipalmitin)。并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giganteumlectin)。

折叠 编辑本段 治脚膝缓弱

【成分名】威灵仙

【英文名】RADIXCLEMATIDIS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山蓼)Clematis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黑薇)Clematis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采集时间】秋季采挖。

【制法】拣净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段,晒干。

【性状】

威灵仙:根茎呈柱状,长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5~1cm。根长4~20cm,直径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味咸。

东北铁线莲: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5~2。5cm。较密集,长5~23cm,直径0。1~0。4cm;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味辛辣。

【鉴别】本品根的横切面:威灵仙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黑色。皮层宽,均为薄壁细胞,外皮层切向延长;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外侧常有纤维束及石细胞,纤维直径18~43μm。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全部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棉团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多径向延长,紧接外皮层的1~2列细胞壁稍增厚。韧皮部外侧无纤维束及石细胞。东北铁线莲外皮层细胞径向延长,老根略切向延长。韧皮部外侧偶有纤维及石细胞。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

【药材】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黄褐色,上端残留木质茎基,下侧丛生多数细根。根细长圆柱形,长约8~16厘米,直径约1~4毫米,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细纵纹。质坚脆易折断,皮部与木部易脱离,断面平坦,类圆形,皮部灰黄色,木部黄白色。根茎质较坚韧,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以条匀,皮黑、肉白、坚实者为佳。主产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山东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亦产。四川所用的威灵仙是地上部分,为干燥的茎叶,茎之表面黑色,有纵沟与节,中空,质脆,易断。气微、味淡。同属植物作威灵仙使用的尚有:

①山蓼又名:绵团铁线莲、黑薇。根茎呈短柱状,黄褐色,上端残留茎基,下侧丛生细根。根长4~10厘米,径0.8~1.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少数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细条状木部;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木部与皮部间常有裂隙,木部类白色,略呈方形。根茎及茎基部质坚韧;折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使用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

②小木通,使用于云南、湖南、广西浙江,参见川木通条。

③柱果铁线莲,又名:老虎师藤,使用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

④毛柱铁线莲,使用于广西、福建、湖南。

⑤单叶铁线莲,使用于广西、江西、安徽、浙江,参见雪里开条。

⑥山木通,使用于广西、江西、浙江、安徽,参见山木通条。

⑦东北铁线莲,使用于东北。

⑧黄药子,使用于江苏、浙江,参见铁脚威灵仙叶条。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于陕西,参见金刚刺条)、鞘柄菝葜(使用于甘肃,参见鞘菝葜条)及华东菝葜(使用于山东,参见粘须条)的根茎及根作威灵仙使用。

《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所载的威灵仙,为玄参科植物轮叶婆婆纳,此种威灵仙目前未见使用。

《滇南本草》所载的威灵仙,系菊科植物显脉旋复花,参见草威灵条。

【备注】用于风湿所致的肢体疼痛及脚气疼痛等症,常与羌活、独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用于诸骨鲠喉,可单用威灵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数次含口中,缓缓吞咽。植物形态藤本。新鲜茎光滑无毛,有明显的纵行纤维条纹。茎叶干后变黑色。羽状复叶对生,粉绿色,光滑;小叶3~5,狭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7cm,宽1.5~3.6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上面沿脉有毛;叶柄长4.5~6.5cm。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被片一,白色,外面边缘密生白色短柔毛。瘦果狭卵形而扁,疏生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山谷或灌丛中。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泛分布两广地区。采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状根茎呈不规则状,长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两侧及下方有多数细长根。根圆柱形,略弯曲,长7~25cm,直径0.1~0.3cm,表面棕黑色,有时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断面木部类方形。味微苦。化学成分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头翁素(anemonin)、毛茛甙(ran-unculin)、铁线莲皂甙(clematoside),尚含多种甙元为齐墩果酸的皂甙。

【主治】

1、腰脚诸痛。用威灵仙末,每服一钱,空心服,温酒送下。又方:用威灵仙一斤,洗干净,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药的酒送下。

2、手足麻痹。用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盐汤送下。忌茶。

3、喘咳呕逆,不能进食。用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共研为末,加皂有水熬膏,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至十丸,姜汤送下。一日服三次。一月后见效。忌茶、面。|

4、腹中痞积。用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此方名“化铁丸”。

5、肠风泻血。用威灵仙、鸡冠花各二两,在米醋二升中煮干,炒为末,以鸡蛋白调作小饼,炙干后再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

6、痔疮肿痛。用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

【威灵仙新用妙方】传统认为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g。因其性走窜,药理学证实其还有解除食管、支气管输尿管胆道等处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出其许多新用妙方。

急性腰扭伤威灵仙20g,当归尾10g,牛膝15g,牛蒡子l0g。水煎服,日1剂。一般3~5剂收功。

慢性咽炎、梅核气威灵仙、全栝楼各20g,青蒿、茯苓、陈皮各15g,黄芩、枳壳各12g,浙贝母、竹茹、桃仁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剂。或威灵仙30g,水煎去渣,加醋、蜂蜜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各10g,煮沸,分2次服,日1剂。

急性龟头炎阴囊湿疹威灵仙60g,浓煎250ml,温洗患处,日2~3次。局部红疹、水疱、瘙痒、疼痛等症状一般可很快消失。

呃逆威灵仙30g,黑芝麻20g,蜂蜜30g,加水750ml,水煎30分钟,日1剂。

跟骨骨刺、足跟痛威灵仙50~100g,放入2000~2500ml的清水中,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加入陈醋50ml,浸泡患足l小时。每日1次,连用7~10天。也可取本品200g,煎汁300ml,熏洗患处,每次半小时,日1~2次,连用15天。

胆结石威灵仙60g,每日2次煎水内服;或威灵仙45g,海金砂(包)、郁金、金钱草各30g,柴胡、延胡索各15g,黄芩、枳壳、厚朴各10g。水煎服,日l剂。

外伤性食道炎威灵仙30g,绵白糖100g,开水浸泡或煎煮。晾微温时代茶频饮。日1剂。

面神经麻痹威灵仙、防风各30g,水煎服,日1剂。

外伤性神经损伤威灵仙20~50g,当归、红花各15g,地龙l0g,鸡血藤30g为基本方。上肢加姜黄、桑枝;肩胛胸脊部加葛根、桔梗、狗脊;腰部及下肢加续断、桑寄生川牛膝;气虚加生黄芪;血瘀加乳香、没药;肢体屈伸不利、运动障碍明显加伸筋草。水煎服,日1剂。

痔疮出血威灵仙60g,芒硝30g,煎水熏洗、坐浴患处。日1~2次。

虚寒胃痛威灵仙30g,水煎去渣留汁,加入生鸡蛋2个,红糖适量,煮成蛋汤温服。日1剂。此外,本品还可治疗肝硬化、黄疸性肝炎、腮腺炎、输尿管结石支气管炎等。

【化学成分】

①威灵仙的根含白头翁素、白头翁内酯、甾醇、糖类、皂甙、内酯、酚类、氨基酸。叶含内酯、酚类、三萜、氨基酸、有机酸。

②山蓼的叶含香豆精类0.82%、山柰酚等黄酮类0.23%及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等,不含有皂甙、鞣质或强心甙类。

③东北铁线莲的根含三萜皂甙:铁线莲甙A、铁线莲甙A'、铁线莲甙B、铁线莲甙C。

④黄药子及其变种的根含皂甙、常春藤皂甙元。

【药理作用】

①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狭叶铁线莲(即山蓼)50%浸剂(1毫升/公斤)可使麻醉犬的血压下降,肾容积缩小,其煎剂药效仅及浸剂之半。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先抑制后兴奋的作用,其浸剂的药效似比煎剂约大3~5倍。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对心脏的抑制有关。

②对平滑肌的影响狭叶铁线莲煎剂对小离体肠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能是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对大鼠及家兔的离体肠管亦有相似作用;对小鼠离体子宫作用不明显。

③抗利尿作用狭叶铁线莲制剂对小鼠、大鼠、豚鼠有显著的抗利尿作用。这种作用,浸剂与煎剂大致相等;50%煎剂0.2毫升约相当于脑垂体后叶素0.1单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时间似比脑垂体后叶素为长,此种作用也可能与血压下降、肾血管收缩有关。

④降血糖作用威灵仙浸剂对正常大鼠有显著增强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给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试验仍为阴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⑤其他作用威灵仙(品种未鉴定)煎剂0.025克/10克(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轻度提高小鼠痛阀(热板法),故可能有镇痛效能。1:3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华中威灵仙(白花藤,品种未鉴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头翁脑)有抑菌作用。另一种威灵仙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头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

【性味】辛咸,温,有毒。

①《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②《珍珠囊》:甘。

③《纲目》:味微辛咸。

④《本经逢原》:苦辛,温,小毒。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肠、胃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威灵仙的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

(1)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

(2)消鱼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汤缓咽,治鱼骨哽喉。用于诸骨鲠咽。可用本品煎汤,缓缓咽下,一般可使骨鲠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积。

【中药剂量】:5~10克;治骨鲠可用30克。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体弱者宜慎用。

①《唐本草》:、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

②《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癣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

③《本草衍义》:治肠风。

④《本草衍义补遗》: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⑤《本经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

⑥《南京民间药草》:鲜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见皮肤生泡即除去,治牙龈肿胀。

⑦《安徽药材》:捣敷眉心治白喉。

⑧《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尿,止痛。治风湿骨痛,黄疸,浮肿,小便不利,偏头痛,跌打内伤。

【宜忌】气虚血弱,无风寒湿邪者忌服。

①《海上集验方》:恶茶及面汤。

②《本草衍义》: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③《本草经疏》:凡病非风湿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虚有汗,痃疟口渴身热者,并忌用之。

④《本草汇言》:凡病血虚生风,或气虚生痰,脾虚不运,气留生湿、生痰、生饮者,咸宜禁之。

【选方】

(1)治手足麻痹,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症: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2)治中风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筋骨关节诸风,腰膝疼痛,伤寒头痛,鼻流清涕,皮肤风痒,瘰疬,痔疮,大小肠秘,妇人经闭:威灵仙洗焙为末,以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汤下。(《海上集验方》)

(3)治肾脏风壅,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放杖丸》)

(4)治腰脚疼痛久不瘥:威灵仙五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洒调下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圣惠方》威灵仙散)又方:用威灵仙一斤,洗干净,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药的酒送下。

(5)治脚气入腹,胀闷喘急:威灵仙末,每服二钱,酒下。痛减一分则药亦减一分。(《简便单方》)

(6)治疟疾:威灵仙,以酒一钟,水一钟,煎至一钟,临发温服。(《本草原始》)

(7)治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瑶经验方》)

(8)治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忌茶、面。(《纲目》)

(9)治痞积: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重,用温洒调下。(《普济方》化铁散)

(10)治癖积:威灵仙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红绢袋盛一丸,同精猪肉四两煮烂。去药吃肉,以知为度。(《幼科指掌》威灵仙丸)

(11)治大肠冷积: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时,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良方》)

(12)治男妇气痛,不拘久近:威灵仙五两,生韭根二钱半,乌药五分,好酒一盏,鸡子一个。灰火煨一宿,五更视鸡子壳软为度。去渣温服,以干物压之,侧睡,向块边;渣再煎,次日服,觉刺痛,是其验也。(《摘元方》)

(13)治肠风病甚不瘥:咸灵仙(去土)、鸡冠花各二两。上二味,锉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过,捣为末,以生鸡子清和作小饼子,炙干,再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午复更一服。(《圣济总录》灵仙散)

(14)治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外科精义》)⒂治便毒:威灵仙、贝母、知母各-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如不散再服。(《痈疽神秘验方》威灵仙散)

(15)治破伤风病:威灵仙半两,独头一个,香油一钱。同捣烂,热酒冲服,汗出。(《卫生易简方》)

(16)治鸡鹅骨鲠:赤茎威灵仙五钱。井华水煎服。(《圣济总录》)

(17)治渚骨鲠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沙糖-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纲目》)

(18)治牙痛:威灵仙、毛茛各等量。

【临床应用】

①治疗腮腺炎取鲜威灵仙根洗净、切细、捣烂,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内,盖紧勿令泄气。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签蘸涂患处,每2~3小时涂抹1次。治疗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内症状消失。

②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将威灵仙根烘干研成细粉,每次取3钱与鸡蛋1个搅匀,用菜油或麻油煎后服用。每天3次,连服3天。忌牛肉,猪肉及酸辣。曾治疗15例,14例治愈。

③治疗丝虫病鲜威灵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汁,再和入红糖1斤,白酒2两煎熬片刻。总药量在5天内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儿用量酌减。33例普查阳性病人,治疗后经1~2次复查,微丝蚴阴转者27例。据观察,疗效与药量,疗程有关。用药量不足1斤者,疗效较差;用二个疗程的有效率高于一个疗程。服药后未见严重反应,仅少数患者胃部有烧灼感,恶心,体温轻度升高等。

④治疗关节炎取威灵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锅内隔水炖半小时取出,过滤后备用。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治疗15例,对改善症状有一定效果。

⑤治疗麦粒肿、结膜炎等先取2.5x2.5厘米的胶布一块,中央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于患眼对侧内关穴上(双眼患病则敷双侧),然后取威灵仙鲜叶捣烂,搓成小团,如黄豆大,置于小孔内,再覆盖一层胶布固定,并以拇指在敷药穴位上轻按半分钟,以加强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一般约40分钟左右,局部有轻度辣感,即可将胶布和药去掉;经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须加以保护,以防感染。治疗麦粒肿12例,结膜炎6例,外伤性角膜溃疡1例,平均3天见效。

⑥治疗扁桃体炎取鲜威灵仙全草(或单用茎、叶)2两(干品减半),洗净煎汤服或当茶饮,每日1剂。观察247例,有效率达90%。或用鲜威灵仙叶捣烂绞汁,以棉条浸透塞鼻,对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会厌炎及诸骨鲠喉,均有效果。用法:将消毒棉花捻成4~5厘米的长条,一端浸药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达上鼻道。约4~6分钟,患者即流泪、打喷嚏,至30分钟左右,症状即可显著减轻。如未愈,须隔4~6小时再重复治疗。

⑦治疗骨鲠取威灵仙1两,加水2碗,煎成1碗,慢慢咽下,在半至1小时内服完,一日内可咽服1~2剂。如骨鲠于食道者,酌情补液及抗感染。治疗诸骨鲠104例,服药后90例顺利消失,14例无效后改在喉镜或食道镜下取出骨鲠,有效率为85%左右。其中喉咽部骨鲠32例(均为鱼骨),服药1~3剂即顺利消失者27例;食道骨鲠72例(35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均加用抗菌素,同时补液并禁食等,服药1~8剂后除8例无效外,其余经X线透视复查钡餐通过顺利,无1例产生并发症。据观察,治疗效果与异物大小、梗阻部位和异物插入软组织的深浅有关。从动物实验与临床结果看,威灵仙对骨鲠的作用,可能是:一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兴奋性增强,由节律收缩变成蠕动。二骨鲠后局部挛缩,应用威灵仙后,通过其抗组织胺作用,使局部松弛,蠕动改变,从而使骨易于松脱。食道上端为横纹肌,中下端为平滑肌,骨鲠于中下端者收效较好,可能与此有关。三威灵仙直接对骨无软化作用,但喉咽食道之分泌液带酸性,有助于其发挥疗效。但须指出,如服药四剂无效,应结合异物种类、梗阻部位,考虑采用手术取出,以免贻误病情。此外,有用威灵仙五钱,和入米醋适量,煎取药液缓缓咽服,治疗诸骨鲠亦有效果。

【名家论述】

①《海上集验方》: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

②《纲目》: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③《本草经疏》:威灵仙,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宜导善走者也。 骨碎补丸骨碎补丸

腹内冷滞,多由于寒湿,心膈痰水,乃饮停于上、中二焦也,风能胜湿。湿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脓恶水,靡不由湿所成,腰膝冷疼,亦缘湿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风除湿,病随去矣。其曰久积症瘕、痃癖、气块及折伤。则病于血分者多,气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湿,施之恐亦无当,取节焉可也。

④《药品化义》: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酒拌,治两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以此同芎、归、龟甲、血余,治临产交骨不开,验如影响。

⑤《本草正义》: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谓祛风,然惟风寒湿三气之留凝隧络,关节不利诸病,尚为合宜,而性颇锐利,命名之义,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灵仙传》竟谓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则人有误会矣。

【中药化学成分】威灵仙根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及以常看藤皂甙元(hederagenin)、表常春藤皂甙元(epihede-ragenin)和齐墩果酸(oleanoicacid)为甙元的皂甙:威灵仙-23-O-阿拉伯糖皂甙(Cpo)、威灵仙单糖皂甙(CP1)、威灵仙二糖皂甙CP2)、威灵仙三糖皂甙(CP3)、威灵仙三糖皂甙(CP4)、威灵仙三精皂甙(CP5)、威灵仙三糖皂甙(CP6)、威灵仙四糖皂甙(CP7)、威灵仙四糖皂甙(CP8)、威灵仙五糖皂甙(CP9)、威灵仙五糖皂甙(CP10)、成灵仙-23-O-葡萄糖皂甙(CP2a)、威灵仙表二糖皂甙(CP3a)、威灵仙四糖皂甙(CP7a)、成灵仙四糖皂甙(CP8a)、威灵仙五糖皂甙(CP9a)、威灵仙五糖皂甙(CP10a)、威灵仙二糖皂甙(CP2b)、威灵仙二糖皂甙(CP3b)等。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水提取液(1:10),置试管内用力振摇后产生持久性泡沫。分别取提取液1ml放入两支试管内,一

管加5%氢氧化钠2ml,另管加入5%盐酸2ml,振摇后,两管持续存在的泡沫高度相等。(检查三萜类皂甙)

(2)将本品甲醇提取液(1:2)放入试管内,蒸去甲醇,加入醋酐1ml,沿试管壁滴加浓硫酸,则两液交界处呈现红色环,最后变成蓝色。(检查三萜类)

(3)取本品粗粉10g,加入苯200ml,放入锥形瓶内密闭,放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苯至于,放冷,加入1%盐酸羟胺及10%氢氧化钾(1:1)混合液2ml,在室温放置10min,加入10%盐酸至pH3-4后,再加1%三氯化铁试液1-2ml,则产生红色沉淀。(内酯反应,检查白头翁素)

(4)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50g,加水浸泡24h(30℃)后,用水蒸气蒸馏,收集馏出液,以氯仿萃取3次,氯仿与馏出液之比为1:10、1:20、1:20。萃取液在45-50℃减压回收氯仿至小体积,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头翁素对照品少许用氯仿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醚(4:1)展开19cm。喷0.5%2,4-二硝基苯肼试液后,于80℃烘干30min显色。上述5种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折叠 编辑本段 处方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称《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为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局方》卷之一

治诸风(附脚气)

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产後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死胎不下。已上诸疾,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自然汁三、五滴,入於小便内温过,化下三圆至五圆,神效。又疗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乾燥,伤寒狂语,并皆疗之。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一两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五十片牛黄(研)半两安息香一两半。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一两,慢火熬成膏。上将生犀、玳瑁为细末,入馀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後,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桐子大,用人叁汤化下三圆至五圆。又疗小儿诸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每二岁儿服二圆,人叁汤化下。

灵宝丹(有三名,一名归命丹,又名返魂丹,入芒硝者名破棺丹)、治中风手足不仁,言语蹇涩。或痛连骨髓,或痹袭皮肤,瘙痒如虫行,顽痹如铁石,或多痰好睡;或健忘多嗔,血脉不行,肉色乾瘦;或久在床枕,起便须人,语涩面浮,惟觉不健;或偶萦疾苦,卒暴而终,并皆治之。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自然(打碎,研细如粉)一两雄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光明砂(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荞麦灰汁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