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印一组
长7.7公分 宽1.45公分 厚1.35公分 白玉,带黄斑。器首作凤首状,背面有一突起圆纽,固定革带用。器面琢几何纹饰,象征凤鸟羽翼。
长7.1公分 宽1.3公分 厚1.55公分 白玉,部分呈赭色。钩作羊首状,背面有一突起圆纽,固定革带用。器面琢一太极图案。
长11.2公分 宽1.8公分 厚1.85公分 白玉。钩作龙首状,背面有一突起的圆纽,固定革带用。带钩正面浮雕螭龙两只,相互缠绕。
长9.0公分 宽1.6公分 厚1.7公分 白玉,器身有璺,微带赭斑。钩作羊首形,兽首长卷,面琢浅浮雕谷纹,底有圆柱。
长10.05公分 宽1.72公分 厚1.95公分 白玉,满布赭斑。钩作尖喙鸟首形,面琢鸟翅及尾,底有圆柱。
长9.92公分 宽1.6公分 厚2.05公分 白玉,器身有璺,满布赭斑。钩作龙首形,面琢浮雕回首蟠螭,身躯扭转呈s形,动感十足,底有圆柱。
长9.85公分 宽1.35公分 厚1.75公分 白玉,带赭斑。钩作龙首形,面琢浅浮雕如意云纹,尾另有一兽面,底有圆柱。
长9.55公分 宽1.55公分 厚1.9公分 白玉,带赭斑。钩作龙首形,面琢浅浮雕如意云纹,尾另有一兽面,底有圆柱。
长9.95公分 宽2.6公分 厚1.9公分 白玉,有黄赭斑。钩作兽首形,面琢蝉纹,底有圆柱。
长8.3公分 宽1.6公分 厚1.75公分 白玉,有赭斑。钩作虫首形,面琢蝉纹,虫眼、蝉眼均圆突,底有圆柱。
长8.9公分 宽1.65公分 厚1.75公分 白玉,玉质细润。钩作龙首形状,背面有一突起圆纽,作固定革带,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腹部雕一蝉纹。雕工精细。
长7.8公分 宽1.9公分 高1.9公分 白玉,杂浅赭斑。钩作鸟首形,长颈,面琢成鸟腹羽翼,底有圆柱。
白玉,质莹润。钩作龙首状,背面雕方钩两个作环,革带可以穿过或固定。器面雕两只首尾交缠的夔龙。
白玉。钩作卷鼻兽首形,背面有一突起圆纽,作固定革带用。器面饰卷枝花叶纹。
长9公分 宽1.4公分 白玉,有浅黄斑。器细长,有弧度,一端上卷作钩,背面有一圆柱钮,其作用是固定于革带上,弯曲之钩,则扣在另一端的环上。钩作龙首形,其余光素无纹。
长16公分 全沁为不透明的乳白色。钩首与钩身尾端,均雕为精神灿铄的龙头。
仿古铜器鼎的形制。宽边炉口短颈丰肩,肩侧镶接一对弧形耳,三足。器表錾刻细密的弦纹,在黄色透明釉下清晰可见,图案式的红色番莲朵花及绿色的蕉叶纹饰,器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铜胎,器形略成双鲤鱼形,仰覆莲瓣座镶红料钮二。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除了口沿及圈足上方绘如意云头纹、颈饰蕉叶外,余均饰各种变形的番莲、菊、茶花、牵牛花、桃花、莲花、牡丹等的缠枝花卉。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此类器形的文物,除了以「双连」称呼外,常常也称之为「合欢」,例如:合欢罐、合欢盒等名字。
扁圆腹,长颈,瓶口鼓圆成六凸瓣,因而称之为「蒜头瓶」。以黄地,红、蓝、紫等多彩图案花卉饰之,色彩明显鲜丽。口缘一圈及圈足内壁、圈足底都以铜原面不施彩。其余的部分全面施以珐琅料,这种珐琅器亦称为画珐琅器,以别于掐丝珐琅。此件黄地图案花卉的安排及色泽,绿叶的画法,成为康熙后期瓷胎画珐琅的范本,在康熙后期为了发展瓷胎珐琅曾做了相当的研究。此件在器底有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款,外加双方框。
铜胎,敛口墩形水盛。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份隐约露胎,器外绘红白荷花及一对鹭鸶。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的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不尚尊号」时期的文物。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盛世收藏合作方作者:猎翔,如需转载请联系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追诉法律责任!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收藏类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