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观海昏侯|一枚老旧的玉带钩

 木头1018 2017-03-26

Qiwu · 器晤 

 总152 题   




围观海昏侯

话题 · 41


海昏侯随葬的带钩有多件,保存都很好。据已经披露的发掘资料,现在知道的都是玉带钩,刘贺爱玉,于此可窥一斑。

 

我们已经谈到过刘贺的几件玉带钩,特别是放在他身体左右的四神双子钩,应是国宝级的发现。不过直接佩在腰间的那件玉带钩,似乎没有那么精致,稍逊双子钩。

 

这件带钩,器形完整,但玉色不匀,全器纹饰风格也欠一致,判断为旧器改制,而且是刘贺在世时改制的,这个说法有点简单化,觉得是可以商榷的。





刘贺爱古玉,这一点不必怀疑,他那个时代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癖好。在刘贺墓中,出有战国玉人组佩,他喜爱战国玉器,这是一个证据。

 

刘贺腰间的玉带钩为方体形,龙首虎尾,玉色不一,与其他玉件相比,显得更为古朴。其实这是一件组合式带钩,由多块玉分琢后拼合成器。初步观察可分为钩首、钩颈、钩体和钩纽四部分,均为白玉,因本色和沁色造成全器色泽变化较大。雕刻技法阴阳混合,雕工并不算太精细。钩纽与钩体以榫卯方式结合,另横加一铁质销钉固定。分析全器中空,以铁芯贯穿连为一体。

 

应当说明的是,这本是一件全新设计制作的带钩,并不是用旧器拼凑加工而成。主要理由是,战国时代至汉初就流行这种分体组合式玉带钩,在考古中多有发现,其中不乏精品,有的品质远远超过刘贺的这一件。

 

曾经为带钩划分型式,特分出一类曲棒形,钩体或圆或方,侧视为曲体。铜带钩较多见到这类棒形带钩,战国时就已经出现。

 

与铜带钩一样,玉带钩中也有一种曲棒形钩,钩体细长,首尾径相差不大。一般见于两汉,个别的可早到秦代或战国,西汉时期比较流行。铜质曲棒形带钩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同类玉带钩可以看作是它的仿制品。曲棒形玉钩中有一种为多节串连型,分节制作,中间贯以铁芯,起到组合增加强度的作用。

 

刘贺的多节带钩正是属于这种曲棒形,虽然与其他同类带钩一样,都出土于汉代遗存中,它们就一定是属于汉代的制品吗?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类似发现。

 

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一枚战国玉带钩,曲棒形弓体,小龙首,大虎尾,中空,包括钩纽在内,分作十块制作,然后用金属串联,这是一种九节带钩。

 


属于秦代的曲棒形玉带钩,在河南泌阳官庄北岗出土一件,纯色白玉质,半圆体,首尾均为龙头形,通体饰勾连云纹。为10节铁芯合体,长 19厘米。

 


西汉时期的曲棒形玉钩发现于安徽、广东、陕西和河北等地,型制多仿秦曲棒形钩,一般也都是双龙首。陕西西安汉建章宫遗址出土一件铁芯曲棒形带钩,白玉,马首圆体,中有圆雕兔形,为九节合体,长19.4厘米。因有一节破损,铁芯出露,可见铁锈沁入玉体,玉色变化较大。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两件曲棒形玉钩,一青一白,首尾饰龙虎头。一件体饰勾连云纹,纽在中部,长15厘米。一件为八节铁芯合体,长达19.2厘米。

 


曲棒形玉带钩一般出土自等级很高的遗址和墓葬,多属王族专用品。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一曲棒形玉带钩,方体白玉,龙头虎尾。铁芯沁色已透出器表,器体局部变色明显。整器风格比较接近刘贺那一件,为重新判断刘贺带钩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群玉别藏续集》收录台北故宫藏的几件多节玉带钩,多断定为西汉时物。此件为五节龙首虎尾白玉带钩,雕工及整体风格与南越王墓所出相似。

 


这一件为圆体曲棒形,与上一件雕工相近。



这一件为八节合体龙首玉带钩,钩尾龙首偏向一侧,造型比较别致。



其实台北故宫这几件,统定为西汉时期,还是比较保守的。觉得它们与南越王的那一件一起,都应当是战国之物。当然比较确定的金村那一件,那是属于战国之物。拿金村这一件与刘贺带钩相比,它们属于同一时代无疑。


简而言之,刘贺挂在腰间的多节玉带钩,应当是战国时代的产品,也许是祖传之物,不是他自己别出心裁做出来的。


  


 -您的转发分享- 

就是对我们的赞赏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