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枰凭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我国古代的特有发明,是我国古代饰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历史最长、持续最久的腰带样式之一,有着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它既是实用器,又是装饰品,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向上弯曲成钩状用于勾连。钩身早期大多光素无纹或以简洁的勾云纹、谷纹、凸弦纹装点,后期钩身则多有浮雕或镂雕纹饰。钩身底部一般为圆形钩钮,起固定革带之用。最早的玉带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4500年)的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墓葬,之后历经各代的发展一直沿续至清代,因其各具特色而令人赞叹不已。
我国明朝时期,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手工业生产极其兴盛,皇家与民间用玉十分广泛,玉器行业的繁荣远超前朝,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及商品化的新特点,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五次高峰。在众多明代玉器中,玉带钩可谓选料精美、雕工细致、存世量最大的一类玉饰件。玉带钩可以分为横钩和纵钩两种,横钩,用来系结绦带(将绦绳的一端系于钩钮,另一端编成绳套,再将绦带绕于腰间,套于钩首),作用类似于当今的腰带扣;纵钩,使用时钩头向下,用来钩挂物品(例如帷帐等),并发挥其装饰作用。已知明玉带钩的造型多为琵琶形,也有长条形,与宋元时期相比,基本形制多有相似之处,造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此期的玉带钩多为精绝之作,带钩上一般都有浮雕和立雕的花草、动物等,钩首回曲,并以龙首居多,其中龙螭纹相组合的玉带钩最为精美,是明代带钩的典型样式。
本期图中的这件“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构图写实、神韵独具,线条清晰流畅、刚柔相济,雕琢精湛。其和田玉材质柔和莹润,犹如小儿肌肤,显露出玉质美的特征。作为横钩使用的它,钩首雕作龙形,但头形较前朝稍短而大,脑后毛发用阴线刻画成飘拂状;其龙颈较窄,龙头稍昂,龙口微张,似在喃喃细语。琵琶形龙身之上镂雕一只匍匐爬形的螭虎,螭头微微上扬,与龙首两两相望,似在认真倾听苍龙教诲。
螭虎,又名螭龙、蟠螭。传说中为龙之子,是一种没有角的龙。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此件带钩上的螭虎,肌肉健硕有力,背部呈一长一短卷梢的花枝形,背脊处很形象地雕琢突出的骨节,极具写实特点。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所以这种龙首螭虎纹带钩具有“苍龙教子”和“回头教子”的涵义。从其装饰尽显华美,以及钩钮的形制和通体厚重的包浆来看,它在功能上已具有相当强的把玩意味,可见到了明朝,玉带钩的实用性已逐步转向了玩赏性,玲珑奇巧的它已逐渐失去实用价值,主要作为官宦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了。
这件玉饰应是当时苏州琢玉良将的一件艺术性上乘之作,它的造型工艺充分反映了明代早中期制玉水平的时代特点和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