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儒门修证法要》龚鹏程 待查

 鱼游月色 2016-02-28


《儒门修证法要》,龚鹏程著,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版。

鹏程先生以儒家称,而遍阅百家,颇具淹贯博通之才,尤精于儒、释、道三教,中年已著作等身,其人则亦狂亦侠亦温文,屡屡自视为当世之孔子。近年弘道事业遍及世界,尤倚重于中国大陆,神州之广,一时风闻其迹者众。

我因叹服于鹏程先生之博雅过人,私下里将其喻为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无贬义)。犹记2012年在台北,与林月惠等老师在台大旁边的紫藤庐茶馆聊天,顺便问及月惠老师:台湾学界对龚鹏程先生学问的看法何如?林老师说,他是少见的聪明人,自己又很用功,年轻时以勤读出名。但他涉及领域太多,一些研究就未免粗疏,要知道大陆还是藏龙卧虎。

自觉林月惠老师之言大抵不错。龚先生的书,我买了大约十本书,有的颇喜欢,有的殊觉很一般,有的不过为了开阔视野,属于泛读之类。但无论如何,龚先生是有真性情、真学问的人,其著作不像现代很多学者的著作那样废话连篇,四平八稳,条条框框太多,而是厚积薄发,大破大立,时有真知灼见,敢于破斥一些陈词滥调,让一些借以吹嘘自擂、道貌岸然的冒牌大师及俗薄之士无所遁形。

《儒门修证法要》一书,多具有随笔性质,且内容多已刊登其博客。但文风一如既往,深入浅出,趣味盎然,读之轻松易入。这里仅就我本人感兴味的观点,撮要记录一些:

佛教是解脱法,修之者须要出世;道教是贵生法,志在升仙,其性质均不适合现代社会一般人。凡现代社会是俗人而妄言修佛修道,都是骗人骗己的。

佛教有“法病”:因果轮回之说,与其言万法皆空是矛盾的。

佛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而又认为天魔外道等等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

儒家之“观”是观外物,是要观化,体会大化流行中物事的自然之理,所谓“有物必有则”。佛教之观,恰好是不观物、事,只观自己内在的念头、思虑,借以调整自己的心念。

关于静坐:儒家只讲静,不太谈坐。意守和调呼吸的,主要由道家而来。凡是把静修或静坐结合到治病养生上去的,皆受道家影响。袁了凡的静坐工夫,不是禅宗,而是天台法。

许多人看到宋明理学家讲静坐,就以为他们是受了道家甚是佛家的影响,真是抛却自家宝藏,把静的招牌拱手让人了。

儒道皆主静,渊源上亦相通,后来因发展变异,道家要修静以求养生延命,而儒家则是在一切动静操持中存养彰显本心。工夫所诣,不在追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之先天境界,而在实现“喜怒哀乐已发之和”这种后天证果。

佛家之治世安人,正如南怀瑾所说,是不治之治,不安之安。

“当代唯我能真知三教,我亦与佛道俱有亲,故我也不会屈佛枉道以伸张儒学。”

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有个习惯,他成功了,我们替他找一个理由,他失败了,我们替他找一个理由。这是以势定理。

印度文化,因根植于种姓社会,并无普遍之人观。中国人常相信佛教是慈悲的,强调众生平等。实则这是佛教进入中土后的变化,创立于印度的原始佛教绝不如此。主张女性不能成佛,也不能成为菩萨,只能修炼到转世轮回成男人。

儒家讲生,“未知生焉知死”,便与基督教和佛教传统迥异。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人生,是罪与忏悔交织而成的,期待于死后。佛教文化视野,则说死后亦不能解脱,因为会落入轮回,还要再生来受苦。若欲求不在受苦,方法乃是不生。不生即不会死,不会堕入因果轮回。

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若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曾参

 

按,《儒门修证法要》一书读竟后,4月2日夜,又翻龚鹏程先生《仁者寿:儒门养生法要》(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此书极力为儒家养生证名,指出中国传统养生乃至卫生、医学知识,实际上亦儒家为大宗。传统以为主要以道家为主,误也。该书受刘宗周《人谱类记》体例之启发,编选了自《易经》,经孔孟荀,汉儒,宋明儒,乃至清儒,下迄现代新儒家马一浮涉及的养生部分,并作适当讲解评论。我于昨晚11点许始卧床读此书,意在催眠,征引古典原文已不能审读(一些也恐难读懂),唯有将龚先生评论草草看完,不觉已凌晨两点矣。我对书中“仁者寿”、“致中和”的儒家养生大旨是赞成的,养生就是养一团参赞天地的和乐之气。无此,习武、静坐、按摩、节食、茹素、拜神、诵经、忏悔、问卜,诸如之类,皆舍本逐末也。一些人太注重养生,对自己的饮食起居等过分小心,弄得神经兮兮,草木皆兵,结果反而不能养生,因为有违于中庸之道,爱自己太多了。

“仁者寿。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容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方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