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黛云:世界文化一体化多半是某种“中心论”的变种

 渐华 2016-02-28
乐黛云:世界文化一体化多半是某种“中心论”的变种

2016年2月27日,第二届“会林文化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教授获奖。“会林文化奖”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名字命名,是面向国际的学院奖。

乐黛云:世界文化一体化多半是某种“中心论”的变种

以下为乐黛云教授在“会林文化奖”颁奖会上的发言: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来接受这样一个特殊的奖项。首先它是和我30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和理想密切相连的。我从80年代初期就从事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学习、研究和教学,90年代后,逐渐转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早在1991年,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就曾以“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为题,与广州中山大学合作,在中国召开了第一次跨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更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以“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为题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组织的“丝路文化联合考察计划”的总结大会。考察计划的发起人是前几天刚去世的意大利著名学者艾柯。参加者为 十余位欧、美、日著名学者教授,中国方面参加的有汤一介、王蒙、郭宏安、罗芃、孟华、沈大力、陈跃红等。学者们从广州出发,途经西安、敦煌、吐鲁番最后到达北京长城。艾柯在北大发表了他的总结发言,也是他在中国的第一次讲演。他提出外国学者来中国不是为了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为了寻找东方的龙。这就是说不要从西方观念而要从中国文化本身出发来研究中国文化。他的理念为二十年来中国的跨文化研究垫下了基石。接着,1996年在南京大学召开了“文化的差异与共存”国际学术讨论会。1997年在北大召开了以“未来十年中国和欧洲最关切的问题”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7月又在巴黎近郊的维拉苏古堡召开了中欧合作出版会议,确定了出版《跨文化对话》丛刊(每年2——3期,现已出到34期)、《远近丛书》(现已出中法文各14种)、《中西跨文化关键词》等一系列写作出版计划。

在多次会议中,我们形成了一些共识。大抵是不赞成在“全球意识”的掩盖下,实现所谓世界文化的“相互同化、融合、一体化”,认为这些说法多半只是某种“中心论”的变种。只有承认并保护文化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和发展自己。中西方学者都认为,目前,西方文化体系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系,一个“他者”,以便用一种“非我的”、“陌生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突破过去的“自我设限”,寻求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在挣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之后,也急需在新的基础上,在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中,更新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完成自己的文化现代转型:因此,东西方文化对话实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要求。

跨文化对话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北师大校长董奇在2015年9月7日北师大“跨文化方法论研究首期讲座”开幕式上强调说: “当今世界极为关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的走势,呼吁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希望从中国崛起中获得对于外部世界的种种启示,而这种种理解和交流工作都要通过跨文化对话完成”。紧接着,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并正式批准了“跨文化方法论研究”作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研究项目。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和“会林文化基金”共同设立的 “会林文化奖”经过70余人正式投票,决定将第二届“会林文化奖”授予我所代表的数十年来以跨文化研究为志业的群体,我感到十分荣幸,也非常钦佩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黄会林院长和“会林文化奖”的投票集体洞见现实,高瞻远瞩。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