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传习录|心即理也

 百了无恨 2016-02-28

王阳明传习录|心即理也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问:“如果至善境界只在人的心里去追求,恐怕并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吧?”

先生说:“心就是理。天下难道有心外的事和心外的理吗?”

徐爱又问:“比如对待父亲的孝道,侍奉国君的忠诚,结交朋友的信义,治理民众的仁爱等等,其间都有许多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求索吧?”

先生感叹道:“这种说法带来的弊病已经很久了,哪里是一句话就能点醒的呢!现在姑且就从你的问话谈起吧。比如对待父亲,莫非从父亲本身求得'孝’的理?侍奉国君,莫非从国君本身求得'忠’的理?结交朋友、治理百姓,莫非从朋友和百姓本身求得'信’和'仁’的理?这孝、忠、信、仁都只在自己的心中,可见,心就是理。自己的心要是没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没必要从外面再增添一丝一毫。凭着自己纯洁的天理之心,流露到对待父亲上就是孝;流露到侍奉国君上就是忠;流露到交朋友、治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要尽力在心里革去人欲、存养天理就成。”

徐爱说道:“听先生这一说,我觉得已经有点懂了。但是陈说老是缠绕在胸,还有不能彻底明白之处。就说对待父亲这件事,所谓冬温、夏清、昏定、朝省之类,有许多礼节不是还要讲求吗?”

先生答:“怎么不讲求呢?只是有个灵魂,首先讲求在自己心中去人欲、存天理。就像讲求冬日保父母的温暖,也只是一心要尽自己的孝情,担心有一丝人欲夹杂其间;讲求夏天保父母的清凉,也只是一心要尽自己的孝情,恐怕有一毫人欲夹杂其间。讲求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如果毫无人欲,纯然天理,是一颗忠诚与孝敬父母的心,那么,到冬天自然会惦记父母的保暖,就自然会讲求'冬温’这道理;夏天也自然会惦记父母的暑热,自然会去讲求'夏清’这道理。这些都是那忠诚的孝心里流露出来而形成的条目。可见必须先有这颗忠诚的孝心,然后才有这些条目产生出来。譬如树木,这忠诚的孝心是根,各种条目是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抓了枝叶才去种根。《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定先有深厚的爱心做根基,才自然产生和气、愉色和婉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