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老师、学生、家长、教辅书籍的编者,都在挖空心思地猜命题者的命题重点是什么。有人说,这是“天字第一号秘密”,谁能知道?呵呵,冰露老师现在就告诉你! 下面的文字,选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于2015年7月底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尽管是2015年的文章,指导的却是2016年的高考命题。因为当年的高考试卷,一般在3月底命制完成。 原文比较长,冰露老师特地选择了其中对同学们复习备考有具体指导作用的文字。这些命题重点,可不是谁瞎猜出来的,而是高考命题机构的负责人亲口说的。你再不重视起来,别怪冰露老师没帮到你啊! 作者 姜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
创新能力考查在理科试题中要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前沿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比如核能的利用及存在的风险、电池技术的改进和瓶颈、转基因的利与弊、化学与食品安全等,通过设计考查创新能力的试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思考科学进步如何造福人类。 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
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和文科综合等科目更具优势。 语文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 政治可通过考查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迹,使试题的主题和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地理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化视野。 要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教育是关键。 高考命题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如政治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认识,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做好投身到法治建设实践的积极准备。 历史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高中生学习微信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自主招生在线 专注自主招生/高考的权威平台 微信公众号:zizzs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