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在读导演彭小莲回忆父母的一本书《他们的岁月》,其中她写外婆家吃饭的情形:外公是个很自私的人,外婆和孩子不能跟他同桌吃,他独享的菜别人是不能动的。外婆和全家孩子们,只能挖一点猪油在饭里。当作者的三舅舅因为太馋,忍不住把筷子伸到外公的菜碗里,外公猛地站起来,把整张翻桌子掀翻了——那是什么时代?妇女还要裹小脚的年代啊。25日腾讯《大家》刊登孙旭阳先生《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看完哗然,没想到这个年代不但还有人、有地区未摒弃这类陋俗反而还以此为荣认为是「仓廪实知礼节」的象征,真是直男癌末期患者啊! 作者LouiSe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刊登。 LouiSe的豆瓣见文末原文链接。即使我允许了,也不能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在刚过去的春节,中国农村一些地方女人和小孩不上桌吃饭的习俗,又被翻出来热议一番。我老家位于重庆市渝东南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虽然「山川阻深,土候顿异……农时苟违,饥谨荐至」,但旧俗里从没有这个,旧俗就一项:过年时不许吵口,不许打骂小孩,不许打破碗。过年时分虽然女性仍然是主厨的,但家里的叔舅伯父们大小孩子也会跑进厨房端菜递碗,我们称之为「礼貌」和「勤快」。《思南府志》所云,「处山箐者,芟林火之,因布种,谓之刀耕火种」。男女合作,伐木烧畲,播种杂粮,不施肥,不浇灌,待土地贫瘠后,又转移他处。 男女老少齐上桌的规矩,在匮乏年代很有必要。在几次大饥荒中,各家坚持少串门少待客,因为农家待客的饭菜,一般都超出自家的消费水平,而自家又有一长串的孩子,唯有此,才能兜住家庭基本的活路,以表达对孩子的负责。来蹭饭的人,自然也是越少越好。女人且不说,幼童也会上桌。然而,他们毕竟不懂事,吃到一半就不高兴吃了就开始自己玩,自家大人遇到这个都非常自然地让孩子多吃一点不要营养不良。 在二三十年前直至更前,这样的场面在农村并不鲜见。我读小学一年级时,经常回老家,我表姐们就带着我上山砍柴,一路砍柴一路找兰花,找野生的果实,找新出的玉米,拿回家做成玉米粑粑,或是直接塞灶里火烧了吃。那是我至今吃到的最美味的东西。要说平时,也有农家自己炸的那种玉米花、麻糖跟浸过的柿子,还有绿豆饼,用糯米包着的腊肉炒豆干。说到腊肉,土家族的农村人一年似乎只吃那么几次新鲜猪肉,杀完年猪以后就会全部挂起来熏成腊肉干,家里还有满满一屋子的腊肉,里面从未断过火,时时传来松香的味道。 可以说的,唯有热情两字。哪家打工的孩子回来结婚,那场面就热闹了,这时候那些有威望(我们族里没有权威这种说法)的老人就会出来举行传统的仪式,我外公早前是宗族里较有文化的一类人,常有人叫他一声「先生」。熟悉农村的人大概都会同意,热情而不期望他人的回报,时时帮衬别人扶人一把,是一个左邻右舍都尊敬的「先生」所具备的起码操守。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他跟人帮忙也会吃过饭再去,生怕给人添麻烦,族里的人总是喜欢找他商量大事,他总是拿着一个烟斗,听人说完,克制而礼貌地给人提意见。常有人拿着东西感谢他,我外公从不接,来串门的小屁孩,我外公总是给他们递各种各样的好吃的,跟变戏法一样。他那张专做衣服的大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小零食。 女人小孩吃饭不上桌的习俗,让我们一家人都觉得很不适。 「男人们上桌吃饭的时候,女人们去了哪里?是不是像一些评论所说的,她们都蹲在饭厅的外边,满面热泪,正恶狠狠控诉直男癌患者们?显然不是。去过农村宴席的人都知道,女人们不分宾主,这时候都会在厨房忙活。」(引自《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 我们那的规矩是,只要还有人在厨房忙活没有上桌,其他人都不能先开吃,这是对他人辛苦做饭的起码尊敬。顶小的小孩是可以先吃的,因为不能挨饿。就算没有客人,我外公也总是等着我外婆,催促我外婆吃完再忙。农村的女人吃饭慢,一边吃饭一边唠嗑,说到激动的地方还要放下碗边比划边说,故我外公都是等我外婆吃饭时,默默地去热菜、收碗、给客人倒热茶。 有朋友或许会说,我虽是男的,但今天也做客,也得帮厨?答案是肯定的,你客人再金贵,也是东家的亲戚,大多时候还是晚辈,帮主人择择菜、添把火、掌掌勺,是明礼懂事的表现。谁该做着给你吃?! 在我老家村里,液化气和电炉是这两年才开始小范围使用。在春节,肉菜的冷藏靠烟熏,饭菜做好后的保温,只能靠蒸笼或扣碗。所以,一旦家里来客超过三五人,仅靠女主人一人根本忙不过来。一些大家族待客,人数还要数倍于此。不下馆子,大过年的又不便攀扯他人帮厨,只有在场的人全部帮忙,宴席才得以圆满。 小孩们上桌吃饭,也不难理解。大人可以从中教孩子怎么吃饭,怎么跟客人说话。鉴于中国吸烟男性的总体素质——吃饭时不允许吸烟是很必要的,吃完饭了想抽可以,坝子很大,请出去抽,考虑一下妇幼的健康,很有必要。 回到饭桌上,正大嚼大咽的男人们,基本不会认为正在厨房忙活的女人,以及正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是贱民,低自己一等—— 从没看到过我们那有女人在厨房里忙死忙活,男的不管小孩也不帮忙还自己吃得开心的场面过,想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充满了歧视跟不负责任。 这就又回到尊重上。所有尊重,都与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相适配,但是,更与一个地方的文化相适配。重视教养的地方,不管你是教师还是先生,只要你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村民都会礼遇有加,隔着老远就热情地跟你打招呼。在我们那里,不允许女人上桌,并且大喇喇地坐着等吃饭的男性,就会被认为没规矩没教养,苍天给你生命让你学会怎么为人,你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欠你?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左邻右舍议论为是 #小时候父母就不会教育,这么没规矩,难怪娶不到媳妇#。 早些年,大家贫富差距不像现在这么大,婚姻主要看的是对方家庭是否有教养,如果父亲打女人、母亲骄纵子女,儿子欺负女人,家里没一个人有教养,那婚配势比登天。不是说男孩家穷,而是说他们家没小家子小气,女人嫁过去会受委屈。 一个家庭脸吃顿饭都是男女老幼混杂,敬酒的敬酒,端菜的端菜,讲话的讲话,闹得乱哄哄,自然是摆在面上的和乐融融。 再说春节走亲戚,虽年味儿淡了,但在农村毕竟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上述道理自然适用。在一个家族内,男女分工,长幼有序的程度,是这个家族最基本的形象展示,也很大程度决定着家族的未来。最终老家的老人们年纪大了,每年春节都是数不完的亲戚,忙不完的事,虽大家帮忙,但外婆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最后外公担心外婆忙进忙出身体吃不消,前几年洒脱地告诉我们,以后年初二我们就回城里,怕你们外婆累着! 有教养的家族,首先说明人丁兴旺,有足够多的男女老幼;其次,说明存在有威望的家长,不会发生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的状况;再次,这种威望和教养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尊重,对孩子的爱护,对老人的敬爱,来自于一个人最本身的自我修养。 教养使得家族「像个人家」,赋予底层农民一种作为完整人格的尊严,也是一个家庭小单位的和谐。有资格坐在饭桌吃饭斟酒的人,每个人都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在我们老家男人都出去打工了,女人们还留在家里插秧播种砍柴做烤烟。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个能力,也没有关系,其他的人马上补上空缺,左右邻居也会热情帮忙,局面从不会失控。 前几天,我看见《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的家庭更兴旺》的作者发文说:「在我老家,女人小孩不上桌吃饭的家庭,往往更加兴旺富足」,好多朋友附议。但包括此文在内,我所说的仅限于我见识的一小片农村。至于「为什么男人不去做饭,让女人上桌吃」之类的问题,恕我无力奉陪。 我想到的是区域文化、种族文化、两性文化的差异。是川渝跟汉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有的人认为宣扬权威、诉诸威权、诉诸传统、诉诸无教养可以被看作是底层男性,在现代最后的人格尊严。从未想过,这些不合理的被人诟病且质疑的文化糟粕就跟裹小脚一样,是可以被废除的,没有什么是天然就应该的。别老以为自己最有资格活得像个人,就动用所有口舌去保护所谓你歧视他人的权利。 歧视就是歧视,哪来那么多借口。 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人,不是只有你才配活得像个高贵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