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理法方穴术总结田从豁教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

 chenshuping123 2016-03-01

基于理法方穴术总结田从豁教授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

 

杨晓忱1,2  赵宏王寅田从豁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田从豁教授从医60余载,在针灸临床中强调中医辨证论治,主张辨证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理法方穴术,治疗中针灸兼药,因病而施。本文以田老擅长治疗的常见病之——痹证为例,从理法方穴术的角度,深入研究田老的针灸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并将其治疗经验进行传承与推广。

关键词:痹证,针灸,田从豁,名医经验

 

田从豁教授是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医6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针灸治疗中注重理、法、经、穴、术相结合,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针灸兼药,因病而施。田老针灸治疗病种繁多,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病、郁证等,其中对于肢体经络疾病,尤以痹证疗效显著。以下从理、法、方、穴、术5方面,深入研究田老治疗痹证的思路与方法。

1. 理——重视认证,审证求因

痹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之一,针灸治疗对其有独特疗效。田老强调痹证多属本虚标实,多由于中老年人,气血津液亏虚导致关节筋骨无以濡养,进而出现活动不利、疼痛等症状;也可见于现代年轻人因生活节奏过快、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导致的内虚外实,即表邪有余而里气不足。《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为。”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疾病的外在条件。因此强调临症时重视标本兼治。

2. 法——祛瘀生新,补益脾肾

针对痹证,田老多采取标本兼治之法。治标常采用化湿通利,祛瘀生新之法。《血证论》 “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1]。祛瘀生新法在针灸临床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痹证中顽症,由于疾病迁延日久,病性虚实夹杂,给治疗造成很大难度,从辨证施治入手,抓住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去则新血自生[2]这一关键,田老在针灸临床中常采用刺络放血或腧穴三棱针点刺拔罐放血、火针等方法,依病情变化重点施用于活血化瘀通经的穴位。治本重在补益脾肾,田老临床治疗很多疾病均从补益脾肾入手[3]。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强健,正气充足,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正常。

3.方——君臣佐使,讲究配伍

田老治疗痹证善用独活寄生汤,并独创田氏独活寄生汤[4],该方由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成,药物组成:独活、羌活、桑寄生、熟地黄、杜仲、牛膝、当归、川芎、桂枝、甘草。具体用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另外,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骨弱肌肤盛,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田老在中药处方讲究补与泻、升与降、攻与散的相互协调,针灸治疗中亦应重视这种协调作用。田老认为,人体气血、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故针灸治疗中应注意协调阴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重视腧穴间的配伍,以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左右配穴为多。

4   穴——取穴精当,重用效穴

田老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痛为腧等取穴方法灵活运用,重视背部、腹部及合穴、八会穴、交会穴、督脉穴、任脉穴的运用,一穴多用,寒热平调,虚实并治,标本兼治。

4.1 脐周四穴以治本

脐周四穴[5]位取脐周阴交、水分和双侧肓俞。田老治疗疾病中注重对于先天之本的补养,认为脐部为十二经之根,元气生发之源。脐周四穴中阴交、水分为任脉穴,肓俞为肾经穴。任脉与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称为“一源三岐”,为“阴脉之海”,具有调经补肾之功效。阴交为任脉所属,亦为足少阴与冲任二脉交会穴,可行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水分主治水液代谢疾病,亦可运化皮里膜外之湿气,通经活络。肓俞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具有益肾壮骨之效。针灸脐周四穴重在治本,四穴共奏振奋元阳、益肾壮骨、扶正驱邪之功。此外,行痹多加血海,用以和血行血,血行风自灭;痛痹多加大椎,用以振奋卫阳,加以关元,用以益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着痹多加阴陵泉,用以加强健脾利湿之功。

    局部取穴以治标

   田老在临床上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四肢关节的局部取穴方法,称为关节三针疗法[6]。对于膝关节痹病,田老常取鹤顶及内膝眼、外膝眼,称之为膝三针,通过针刺内外表里两经,通利关节。对于颈椎、胸椎、腰椎部痹病,田老常取督脉经穴及其相对应的夹脊穴,称之为椎三针,通过沟通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挟督脉之阳以助太阳经,由内而外通达肢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临床上“椎三针”对腰骶关节疾患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发作时常伴有的顽固性疼痛有独特缓解作用。在治疗髋关节疼痛时多选用髋三针,即以髀关穴为中心,各旁开2寸围绕髋关节取穴,在针刺时常选用芒针针刺,取其治疗“深邪远痹”之效。

  1. 5.  术——针刺有序,重用灸法

田老认为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经几十年的临床摸索,田老总结出一套针刺顺序规律,对于痹证、痛症的治疗尤为适用。临床治疗疼痛,常取能够沟通阴阳,交通经脉的一些腧穴,如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络穴等,手法也多用“交经缪刺”、“泻络远刺”法。田老的经验是无论“交经缪刺”、“泻络远刺”、还是上下左右同刺,若能先远取,后近取,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7]

田老在临床治疗中特别重视灸法的应用。《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上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如痹证中痛痹的治疗,田老特别强调在局部穴位上采取针刺结合温针灸的方法,使温热之气由针体直接传入关节腔内,起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另外,田老还常采用敷灸法及隔姜灸法[8]治疗痹症。敷灸法即穴位贴敷法,取元胡、细辛、白芥子、甘遂,等量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之上,6-8小时揭下,每周一次,治疗关节痹证效果甚佳。对于“阳虚背寒肢冷”者,通常用隔姜灸身柱穴,以振奋心阳。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于2010年4月因双膝关节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半年来膝关节反复疼痛,外敷壮骨膏等效果不明显,行走500米自觉疼痛加重,需停下休息,上楼困难,疼痛受凉后加重。辅助检查X线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就诊时症见双膝关节疼痛,外形略肿,乏力,纳差,眠可,大便质可,日1次,小便可。舌质紫暗,舌苔白腻,双脉沉滑。

田老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阳气亏虚,痰瘀痹阻;西医诊断为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则:补益脾肾,化痰祛瘀。治疗:①针灸治疗:双膝部:鹤顶、犊鼻穴以1.5寸毫针深入关节腔内,行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穴以1.5寸毫针直刺,行补法;胸腹部,取穴:肓俞、阴交、水分、气海、关元、中脘穴以1.5寸毫针直刺,行补法;诸穴位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脐周加灸盒灸20分钟。②穴位贴敷疗法:膝关节周围敷药,取元胡、细辛、白芥子、甘遂,等量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穴位之上,6-8小时揭下,每周1次。③中药疗法:田氏独活寄生汤,处方:独活15g、羌活15g、桑寄生10g、熟地黄20g、杜仲15g、牛膝15g、当归15g、川芎15g、桂枝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系统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双膝关节疼痛减轻,乏力感较前减轻,继以益气温阳,化痰祛瘀通络之法,加针刺下肢取穴:阴陵泉、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诸穴位留针20分钟,双膝周围加温针灸20分钟。每周针灸2次,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症状有较大改善,后继以治疗1月,双膝部疼痛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患者双膝部未再出现明显疼痛。

[按] 患者中年女性,阳虚体质,双膝关节疼痛半年余,田老结合病史,四诊合参,,辨证为阳气亏虚,痰瘀痹阻,以补益脾肾、化痰祛瘀为法,针刺鹤顶、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田老定犊鼻穴位置有所不同,认为犊鼻穴应在膝关节两侧,即现所谓内、外膝眼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有健膝消肿之功效。加之田老的经验效穴脐周四穴,即两侧肓俞、水分、阴交,可振奋元阳、祛除阴邪、交通阴阳、益肾壮骨,以补先天之本,助扶正以驱邪。治疗始终贯穿灸法,是因灸能振奋阳气,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1. 7. 结语

田老在治疗痹证中从本虚标实的病性入手,强调临症时重视标本兼治之法,治则为补益脾肾,祛瘀生新,通络止痛;选穴用药上讲究配伍,取穴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相配合,取穴精当,重用效穴;治疗方法上重视灸法,每获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