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学生思维》学习笔记(六)

 抹搭花 2016-03-01
38、 关于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而在我们看来,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所要学习的材料是否由学习者自己发现的还是提供给他的’,因为在发现教学中,所要学习的材料仍然可以是由教师提供的,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学习的基本精神在于学生主动地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获得知识、参与知识的构建。”(第161页)“同样是接受知识,但发现学习较之接受学习可能更透彻、更完整,而且发现学习在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将有效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所以,奥苏伯尔将接受知识等同于接受学习,然后又以此作为倡导接受学习、轻视发现学习,是不合理的。我们并不反对接受知识,我们只是建议教师让学生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去接受知识,也只有这样的接受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第162-163页)“获得知识虽然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思维而教’,获得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第164-165页)

  39、 关于发现学习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强调‘发现学习’并非完全丢弃‘讲授式教学’,如果教师的讲授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的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智慧,挑起学生的创造冲动,那么,讲授仍然是一种合法的教学方式。所以,某一位教师在某一天的课堂教学上‘一讲到底’并不一定就是‘满堂灌’,而只能说,如果这位教师长期地‘一讲到底’,就很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长,因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第165页)

  40、 关于教材:“在中小学校,教材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书籍,人的一生中,中小学教材堪称最具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奠基读物。”(第166页)“以往的教材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它基本上是一种‘知识中心’的体系。由于它看重的是系统知识,教材内容不免过深、过多。”(第166页)“纵观我国教材发展的历史,如果用促进思维发展的观点来评价我们今天的各种教科书,虽然大多数都一改刻板的知识记忆型的旧貌,但真正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独立思维的教材,还为数不多。”(第169页)“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较多的是文字——语言型教材,这种教材的特点在于过分夸大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未来的语文教材发展的趋势,必须是‘语言——思维型’教材占据主导地位。”(第169页)在教材编排中,要“以‘发现的兴奋点’取代‘系统知识中心’。”(第171页)“教材的结构有时候大致已经设定了教学方式的结构,教师的教授式教学往往可以从教师使用的教材那里找到解释。”(第171页)

  41、 关于问题的分类:“通常人们把问题分为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只有一个合理答案和正确答案的问题是闭合性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合理答案和正确答案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第173页)

  42、 吉尔福特论发散性思维:“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著,施良方等译:《创造性才能》,第1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3、 关于考题的编制:“第一,多出综合性的题目。”“第二,多出开放性的题目。”“第三,评分标准多样化。”(第177-178页)

  44、 关于语言和思维:“离开了语言,思维将陷入混乱,所谓语无伦次,实质上是思维迷乱。而没有思维,语言也没有了意义。所以,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又互为目的。它们天然地纠结在一起,相互从对方那里得到说明和解释。”(第181页)“其实,在最近时期以来轰轰烈烈展开的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之所以方方面面对语文教学有着那么多的不满和指责,或者说,语文教育本身之所以存在那么多的弊病,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本性原因恐怕还在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失落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最终的目标。”(第184-185页)“一个没有学会如何思维的人,不要说其文学修养、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很难真正养成的,就是正确合理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第185页)

  45、 乌申斯基论语言和思维:“语言并不是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以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470-47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46、 关于语文学科中的形象思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起主要作用的思维类型。”(第186页)“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同形象思维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独特的联系。”(第189页)“语文学科对形象思维的培养最终仍然要归结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的途径和基础。”(第190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是到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时候了,教育上应该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右脑革命’。”

  47、 李泽厚论形象思维:“思维,不管是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都是认识的一种深化,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人通过认识的理性阶段才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形象思维的高潮,在实质上与逻辑思维相同,也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但这过程又有与逻辑思维不同的本身独有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思维永远不离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像。相反,在这过程中,形象的想像是愈来愈具体、愈生动、愈个性化。因此,形象思维是个性化与本质化同时进行。这就是恩格斯称赞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典型的创造。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例子。”(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第25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8、 关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对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李泽厚认为,‘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因为形象思维作为思维已不是感性的东西,只是不脱离感性而已。‘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和感性能力像长着眼睛似的遵循着暗中的逻辑规律正确无误地进行。’(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第25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88页)“所以,从人类思维的发展看,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产生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分化的结果。”(第189页)“有这样一种说法,文章是‘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说,‘形象大于逻辑’。”(第19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