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女,36岁。初诊:1995年5月12日。患者双手雷诺氏现象10年,面部四肢皮肤变硬6年,经外院查血抗RNP抗体阳性,皮肤活检证实为硬皮病。患者每逢秋冬季节则四肢皮肤冰冷,色紫,皮肤肌肉肿胀,僵硬,近年症情更剧,即使天气转热仍四肢不温,遇寒冷加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皮肤色暗变硬,纳差便溏,时易腹泻,平素易感,舌苔薄腻、质淡胖稍暗,脉沉细。时近暑天,患者仍厚衣戴手套,神情倦怠,四肢扪之湿冷,肌肤皮纹消失。陈师认为:患者属阳气不足之体,遇寒则血凝于四末,经脉运行失畅,故见手足逆冷;中虚脏寒,则便溏神倦;脾阳不足,皮脉寒凝,则成皮痹之病。
【治则】当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拟通脉四逆汤加减。 【处方】干姜9g,制川乌30g,炙甘草6g,生黄芪15g,仙灵脾15g,仙茅20g,地龙15g,川芎9g,红花10g,当归12g,煨木香9g,炒白芍15g。 服上方14剂后,患者自觉诸症减轻,再予原方加减服用近2个月,四肢手足得温,大便已成形,四肢皮肤稍软而转服西药。 至1998年10月28日随天气转寒,雷诺氏征又趋明显,伴四肢浮肿,面部虚浮,腰酸怕冷,四肢乏力,皮肤暗褐触之僵硬,偶有心悸胸闷,大便稀溏,时伴腹痛,纳差神疲,舌紫暗、边齿痕、苔薄,脉沉细略结。陈师认为患者仍为阳虚寒凝之证,只是寒象更显,此因阳虚日久累及肾阳,使全身阳气衰弱,故见全身性畏寒,心脾肾俱不足,水道不利之象。治疗在前方基础上合用真武汤,以温通表寒,温振肾阳,兼以利水活血。 【处方】熟附块30g,干姜12g,炙甘草18g,生黄芪30g,猪茯苓各30g,桂枝9g,红花10g,白芍60g,泽兰泻各15g,地龙30g,蜈蚣2g,细辛9g,莪术30g,当归12g,鹿角片15g,仙灵脾30g,巴戟肉30g,白术12g,车前草30g,王不留行15g。 7剂之后,患者怕冷已减,心悸胸闷消失,大便成形,上方加减再服用3个月,肢肿渐退,两手雷诺氏现象明显好转,安然过冬。 【说明】病者先天阳气不足,不能温于四末,久之脉络瘀阻,寒凝之后血滞更甚,乃发为肢端青紫之症,久成皮痹。一诊以通脉四逆汤方而起效,但停药过久,复归原状,乃体质使然。日久累及真阳,命门之火衰,而见畏寒怕冷、肢肿面浮、腰酸心悸之象。陈师再以通脉四逆汤合真武汤应手起效。二次所处之方均以大辛大热之姜、附温经散寒通阳;不同之处,初诊邪以肌表为主,附子选用走肌表兼祛寒湿之制川乌,第二诊则因肾阳虚日重,改用直趋肾脏之熟附块,并辅以鹿角片、仙灵脾、巴戟肉、苁蓉之类温补命门之火;地龙、蜈蚣等虫类药配合红花、当归、莪术、王不留行以搜剔经络、破血散瘀;合真武汤旨在温肾利水;此外更佐以养血益气之黄芪、当归、白芍及利水消肿之车前草、猪苓等,使标本兼顾,而祛寒温阳为先,既治所见之症,更治致病之源,方为正治。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31..循环系统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