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怎样打馕?

 关陇之 2016-03-01



馕在古代称为“胡饼”。馕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很悠久,从陈列在新疆博物馆的唐朝的馕,就可以说明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美味可口的馕饼了。


  馕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食之一,可以准确地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面食。现在它也逐步成为新疆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人来到家里,主人会呈上馕和(奶)茶,只有吃了馕,饮了茶,方能正式进行正餐。

  塔吉克族作为中国唯一的欧罗巴人种,他们一日三餐的早餐和午餐或晚餐是离不开馕的,他们用奶茶浸泡上半个馕饼,就是自己的一餐。所以不同于维吾尔族,他们每家都会自己打馕,那么你可以随处看到每家每户门口或院内至少会有一个土坯或砖泥垒成的馕坑,用于打馕或烤肉。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这里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主要为塔吉克族。因为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每天紫外线时照射达10个小时,被称为“生命禁区”。2016年2月19日,摄影师零距离记录了塔吉克人巴黑提古丽·艾依不拉打馕的全部过程。打馕全部配料为2公斤(新疆商品全部用公斤来计算,1公斤=1千克)面粉,5升水,1袋发酵的酵母,1勺盐,最终这些面团可以打成30个左右的大馕,足够巴哈提古丽一家人用上10余天。
  

  馕的揉面过程和汉族制作的馒头差不多,但要揉起来这个加水后有10公斤的面团,还是相当费劲的,由于巴哈提古丽得了肩周炎,她妹妹的儿子乃马克·巴拉提帮助她进行大约30分钟的揉面。

  揉完面后,乃马克·巴拉提将面团叠成折叠的被子一样,这样利于发酵,巴哈提古丽开始用毯子将面团进行封盖,共封盖3层,醒面时间大约2个小时。

  中午时分,男主人马木尔江·曼斯里克下班了,他开始帮助巴哈提古丽在房顶上找上粗点的木材,这样容易燃烧而且配合煤炭燃烧久些,木材被从房顶上扔了下来。

巴哈提古丽用火钳夹住木材,开始让木材更好地燃烧。

  巴哈提古丽将提前制作的牛奶盐水洒在馕坑壁上,这样馕饼不仅能黏在内壁上,还能增加馕的香味。

  大约2个小时的醒面后,二女儿比比古丽开始用手抓起面团,将面揉团成一个厚6cm的面包型的馕饼团。

 二女儿比比古丽团好馕饼团,一个个摆放整齐。

  团好馕饼后,二女儿比比古丽用薄些的布单将馕饼团覆盖,再次醒面,此次醒面是为了更好地对馕面团进行再次发酵,时间较短,只需要5-10分钟。

  邻居阿娜尔汗弄好好馕饼的基本形状后,又将面团边缘捏成一圈,这样出馕后,就可以看见那个鼓起的边锋了。

 邻居阿娜尔汗捏好边锋后,开始在面团的中心再反复拍打成一个圆形薄饼,这样馕饼基本可以进入馕坑了。

   馕的花纹有很多种类,正是这些花纹,所以它看起来非常漂亮。但制作馕的花纹需要专用的压花工具,这种木质的工具形状类似国际象棋或章子,底部是2cm的铁针。二女儿比比古丽用手使劲在馕饼上敲打出花纹。

 巴哈提古丽将做好的馕饼放在馕饼团上,再将馕饼稍微弄成和馕饼团一样大小,然后用手沾一点碗里的牛奶盐水均匀地抹在馕饼上。

  巴哈提古丽侧身用馕饼团将馕饼贴在坑壁上,这个馕坑不是很深,不用大半个身子探进去,侧身即可。粘附在坑壁上金灿灿的馕,这个样子基本已经算是出坑了,如果不满意还可以用钳子将馕再馕坑出稍微烤一下。

   巴哈提古丽用铁钳拿出烤好的馕饼,这样基本可以出坑了。摆放在馕坑上的馕,这色彩和厚度刚好,最让人有欲望的面食,来新疆你一定要品尝。如果不是为了出售,并非所有馕打出来都是金黄色的,由于馕坑周围温度的差距和烧烤时间,有个别馕的边缘已经烤焦了。二女儿比比古丽用干布将馕饼上黏着盐巴高温后结成的灰疙瘩擦拭掉,其表哥则用刀将烤糊的部分轻轻地刮掉。  

  二女儿比比古丽双手托着打好的馕饼,脸上露出笑容,对于这个只有19岁的女孩来说,打馕很辛苦,这可是她劳动的成果。打完馕后,虽然之前巴哈提古丽身上和脸上已经全副武装了,但脸上和身上依然有烟灰,她用水清洗脸面,正式结束了打馕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