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白酒,俄罗斯的伏特加,爱尔兰的威士忌,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黑扎啤等等,先进的酿酒技术让我们对酒精的渴望登峰造极。 饮酒入肚后约5分钟,酒精就会进入血液并随血液流动至全身的各个系统和组织器官。短期大量饮酒,中毒后使人兴奋,胡言乱语,随后进入麻醉状态,言行失常,昏昏沉沉不省人事,重则生命中枢麻痹,呼吸心跳停止以致死亡。故《菜根谭》有云:“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新浪网等多家单位于2007年联合发布了《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酒民众多,65%是不健康饮酒,饮酒过量,而且对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 国际上采用“一标准杯”来区分饮酒量的多少。“一标准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指一杯含有特定分量酒精的饮料,与杯子大小无关。不同国家对“一标准杯”的定义有所不同。在英国,一标准杯是指一杯含有10毫升(7.9克)酒精的饮料;在美国,一标准杯是指一杯含有0.6盎司(折算为18毫升)酒精的饮料。由于酒精度数不同,对于不同的饮料“一标准杯”所指的分量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为例,一标准杯可以指5度的普通啤酒12盎司(360毫升)、7度的烈性啤酒8-9盎司(240-270毫升)、12度的红酒5盎司(150毫升)或40度的烈酒(威士忌、伏特加、龙舌兰、白兰地等)1.5盎司(45毫升)。 酒精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饮酒量与饮酒模式。一般认为,轻度至中度饮酒是指女性每天1标准杯或男性每天2标准杯,重度饮酒是指女性每天>2标准杯或男性每天>3标准杯。一般认为轻度至中度饮酒者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外周血管疾病、心血管死亡率较低,尤其在西方人群中,而重度饮酒者患酒精性心肌病、心律不齐、肝硬化、胰腺炎、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饮酒频率与饮酒量相比,饮酒频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更重要,提倡少量多次饮酒,对于一定量的酒,一周内喝完比2-3天内喝完的心血管危险要小一些。 高浓度的酒精有心脏毒性。酗酒是高血压、心房纤颤(房颤)、酒精型心肌病、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等的原因。慢性大量酗酒(每天饮酒155g以上,持续5年以上)会导致一种独特的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起病隐匿,早期不宜觉察,心电图异常可能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临床检查可见左心室扩张、体积增大、心室壁变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低,最后发生心力衰竭,表现为端坐呼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导致死亡。研究者认为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戒酒能逆转其病理过程和已经出现的心肌损害,异常的心电图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改善心衰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率,延长寿命。 规律适度饮酒能降低心血管风险。轻度至中度饮酒能降低心力衰竭的风险。研究显示,男性每周饮酒8-14杯和从不饮酒者相比,心力衰竭风险低59%;65岁以上成人每周饮酒7-13杯也能使心衰风险降低34%。与从不饮酒者相比,左心功能不全者如果每周饮用1-14杯酒能使心衰的死亡率降低23%。与不饮酒或戒酒者相比,轻中度饮酒者的心肌梗塞发病率也较低。 红酒中含抗氧化剂——红酒多酚如咖啡酸、鞣酸、白藜芦醇、黄酮等,能抗炎抗氧化、改变血脂异常等,在葡萄酒保健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啤酒中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也有多酚类物质,但由于多酚类物质含量较少,啤酒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比红酒弱。不过轻中度饮酒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见于西方人群,而在中国人和印度人中尚不十分明显,可能与西方人长期以来的饮酒习惯有关。 可见,酒是一把双刃剑,提倡少量多次,目前认为理想的饮酒方式是每天晚餐前或进餐时喝少量红酒(5-6盎司),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避免饮酒过度导致的心力心衰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