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学习】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知识整理

 罗小黑Iris 2016-03-01

新年快乐!元旦的三天放假马上就要结束啦~大家都休(fu)息(xi)得怎么样呀~输血学新的考纲也是打得我措手不及呀- -稍稍更新了一下~大家来看看输血的重要知识点吧~

(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ps.考试月大家加油!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知识点整理

输血学绪论

一、掌握

1. 输血医学(TransfusionMedicine, Transfusiology)的定义。

定义:是一门研究、实践输注血液以救治伤病的医学学科

Transfusion medicine (ortransfusiology) is the branch ofmedicin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transfusionof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2. 成分输血具备的优点。

高效、安全、易于保存、节约血液资源

3.血型的研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输血之父:James Blundell1818年首次人-人输血。

血型之父:Karl Landsteiner1902ABO血型系统被确立。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熟悉

1. 血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A.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 (临床)医学中关于血液(成分)输注的一个分支,是临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涉及血液免疫学、血液学、临床检验学、医学遗传学、流行病学、移植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组织学和社会科学相关专业领域等多个学科

B.内容:血液(成分、制品、替代品)采集、制备、化验、储存、输注、结果监测

C.目的:补充失血,治疗支持

D.结果: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2. 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验项目。

A.病毒:HIV、肝炎病毒(HBVHCV等)

B.螺旋体和细菌:梅毒螺旋体、细菌污染等

C.寄生虫:疟原虫、南美锥虫、巴贝西虫等

D.其他病原体:朊蛋白体等vCJD

三、了解

1. 输血发展史中的主要阶段。

A.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10年代,直接输血时代:

1900 Karl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免疫学), 1902AB

1907 Reuben Ottenberg 血型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遗传/生理/统计)

1908 Moreschi 设计抗球蛋白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可见(免疫/生化)

B.20世纪1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间接输血时代:

1915 RichardLewisohn发明抗凝剂(有机化学)

1939/40 Landsteiner, Wiener等发现Rh血型。

1943 Beeson 报告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检验/微生物/流行病)

1945 Coombs, MourantRace发明抗人球蛋白试验

1947 美国开始检测献血者梅毒

C.20世纪50年代至今,成分输血时代:

1950 WalterMurphy研制塑料袋(化学/高分子),1953 冷冻离心机发明

1960 SolomonFahey 报告单采术, 1964用于血浆单采

1963 Blumberg发现HBsAg(1976诺奖),1971 美国检测HBsAg

1970 倡导无偿献血

1979 CPDA-1, 全血/红细胞保存期35,1983 添加液,保存42

1984 Alec Jeffery发现“DNA图谱”,1986年第一次用与刑案鉴定

1983 Kary Mullis发明PCR1988年被用于DNA检测。

2. 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

见下图


血型血清学免疫基础知识

一、掌握

1.抗原、抗体的定义、分类及其特性。

A.抗原的定义、分类、特性

a.抗原与免疫原的定义:

抗原(antigen,Ag):能和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immunogen):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

b.抗原的特性:外源性;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特异性;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免疫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性质

反应原性(reactionogenicity):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结合的性质

c.抗原的分类:

按照抗原性分类:

完全抗原(antigen,complete):具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两种性能的抗原;

半抗原(hapten):缺乏免疫原性而只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抗原按照来源的分类:

异种抗原 (xenoantigen):与宿主不是同一种属的抗原称为异种抗原

同种(异体)抗原 (alloantigen):同种间不同个体的抗原称为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 (autoantigen):能诱导宿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称为自身抗原

B.抗体的定义、特性、分类

a.抗体的定义: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对外来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b.抗体的分类

抗体来源的分类:

天然抗体(natural antibody):机体在没有可查知抗原刺激情况下产生的抗体

免疫/同种抗体(immune antibody):由输血、妊娠、移植等免疫过程而产生的抗体

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由药物或疾病等因素导致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

抗体按与抗原反应的最适温度分为:

冷型抗体(cold antibody):主要为IgM五聚体,0~4℃时可产生凝血作用

温型抗体(warm antibody):主要为IgG,主要在37℃时产生凝血作用

抗体按生物化学活性分为:IgM/G/A/D/E/,与血型血清学密切相关的为IgG和IgM

C.抗体的特性:


2.红细胞致敏技术与凝集技术的原理。

A.凝集反应:抗体分子在相邻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之间搭桥,使之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团块。分为直接凝集IgM和间接凝集IgG

B.一般步骤为致敏阶段和凝集阶段。IgM型结合红细胞后激活补体,结合C3dIgG则直接结合在红细胞表面。

C.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抗原抗体比例、反应温度、溶液的pH值、孵育时间、离子强度、增强剂。

*红细胞之间的距离:24nmIgM 抗体(五聚体跨度)间距34nm, IgG抗体间距14nm。故单独的IgG型抗体无法连接两个红细胞,引起凝集。

3. 血型和血型系统基本概念。

A.血型(blood group)的定义: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以抗原形式进行表达的一种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广义上指血液中任何成分的变异和多态性;狭义指血细胞表面抗原的区别。

B.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s)的定义:指血细胞或血浆蛋白上的抗原,必须在人群中有多态性分布,能够用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血清学鉴定,并具有可遗传性。

血型抗原的决定簇可以为糖分子(如ABHLewis等,常作为组织血型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膜表面、组织细胞和体液中)或是多肽(如 RhKell等,常常只存在于红细胞膜或其它血细胞膜上)

C.血型系统(blood group system):指由单一基因或多个连锁基因控制表达的抗原组。

a.血型系统的确立:抗原在已确立的各血型系统中的分布→抗原与已知的血型系统的遗传关系→将该抗原确立为一个血型系统

b.发现血型系统的方法:同种免疫(alloimmunity,如妊娠,得到人的血清如Rh抗体);异种免疫(heteroimmunity,如动物的红细胞恒河猴发现,再到人的细胞)

c.血型系统的命名:

抗原的命名:全数字命名式3位数代表血型系统、集合或系列,后3位数代表抗原

字母/数字命名方式血型系统用字母表示,血型抗原用字母加数字记述

表型的命名:如Le(a-b )

基因与基因型的命名:大写斜体字

二、熟悉

1IgGIgM性质抗体的特性和区别。

A. IgG抗体:多引起血管外溶血。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并可透过胎盘传输给胎儿,G1G3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中意义重大

B. IgM抗体:多引起血管内溶血。不能通过胎盘,是一种高效凝集素,固定补体能力比IgG大,2-Me(二巯基乙醇)可使其失去活性

2IgG性质抗体的临床意义。

IgG性质抗体在血型血清学中意义重大。如IgG型抗体可以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并可透过胎盘传输给胎儿,IgG1IgG3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中意义重大。

三、了解

1.人类红细胞血型的遗传方式。

A.常染色体显性或等显性遗传:如ABORh血型等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成人i血型

C.X连锁显性:如Xg血型

红细胞血型系统(ABOMN血型系统)

一、掌握

1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A.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者为A

B.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者为B

C.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血清中有抗A和抗B者为O

D.红细胞上有AB抗原,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者为AB


2Landsteiner规则。

只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抗体

3ABO血型系统的独特性质。

A.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必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原;

B.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中存在着ABH物质

**ABO血型系统的两个独特性质使ABO血型系统成为临床输血和器官移植中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

二、熟悉

1ABO血型的遗传与生化合成。

A.ABO血型抗原的结构:见下图


B.ABO血型的生化合成:见下图


C.ABO血型的发育:

a.胚胎早期:AB抗原开始产生

b.出生时:AB抗原发育尚不完全,与抗A和抗B试剂血清反应比成人弱

c.24岁: AB抗原充分表现出抗原性

D.ABO血型的遗传:ABO血型遗传为常染色体复等位基因显性遗传。ABO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Rh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

ABO血型抗原的化学结构属于糖蛋白。H抗原是AB抗原的前身物质。

E.ABO血型的遗传规律:

孩子不可能带有双亲均无的血型基因;

孩子必定得到双亲每方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除双亲带有相同基因外,孩子不可能带有两个相同基因;

某基因在双亲一方或双方为纯合子,必在孩子中表现

2ABO血型的临床意义。

A.输血方面:血清中含有免疫性抗A、抗BO型血液输给A型、 B型或AB型受血者,免疫性抗体可以致敏受血者红细胞。

ABO血型不相配合的输血可以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IgG性质的抗-A或抗-B抗体可以通过胎盘,ABO血型不配合的妊娠可能导致ABO新生儿溶血病;由IgM性质的抗-A或抗-B引起的溶血是血管内溶血,可发生DIC、休克和肾衰竭,严重者甚至死亡)。

B.妊娠方面:免疫性抗A、抗B可以通过胎盘,破坏母婴ABO血型不合的胎儿红细胞。

IgG性质的抗-A或抗-B抗体可以通过胎盘,ABO血型不配合的妊娠可能导致ABO新生儿溶血病。

C.移植方面

3ABO血型抗原和抗体的特点。

ABO血型抗原的特点见上

A.天然抗-A、抗-B抗体的发育:在ABO血型系统中,血清中规律性地存在着与红细胞上缺少的抗原相对应抗-A、抗-B抗体。其中A型人血清中的抗-B抗体或B型人血清中的抗-A抗体多为IgM性质抗体;而O型人血清中的抗-A和抗-B抗体则多为IgMIgG两种性质抗体同时存在。

出生时 通常抗A、抗B没有产生或较弱

出生三个月 反应基本上与成年人的一样

510岁时 达到高峰,具有较高效价

B.不规则抗-A、抗-B抗体的发育:在一些ABO亚型人的血清中,存在以IgM性质为主的ABO血型抗体,如A亚型中的抗-A抗体;B亚型中的抗-B抗体;AB亚型中的不规则抗-A或抗-B抗体;抗-AB抗体;抗-A1抗体等,常为冷反应性抗体,4℃反应最强,没有临床意义。但若存在37℃反应性的此类抗体,同样可能造成严重的输血反应。

三、了解

1ABO血型的亚型。

A. ABO亚型(subgroups):红细胞同属于一种血型抗原。在结构上有一定差异;性能也不完全相同;抗原弱性,正反定型不符合ABO血型系统特点。

B.分类:

A亚型:主要有A1A2,其他A亚型不多见A1亚型红细胞上含有AA1抗原,而A2型红细胞上仅含有A抗原。相应的在A1型血清中只有抗B凝集素,而A2型血清中除抗B凝集素之外,还含有抗A1凝集素。A1A2的区分常用B型人血清和双花扁豆种子提取液)

B亚型:比A亚型更少,中国人中有B3Bm B(A)Bx等。

C.ABO亚型的血清学鉴定:红细胞与抗A、抗A1、抗B及抗AB的凝集反应强度

红细胞上H物质活性的强弱;血清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A1;分泌型个体唾液中的ABH物质;红细胞对抗-A、抗-A1及抗-AB等相应抗体的吸收放散能力

表达弱A或弱B抗原的亚型,大多数由于ABO位点稀有等位基因遗传造成。

2.特殊ABO血型。

A. 孟买型(Bombay phenotype:细胞上无ABH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B和抗-H抗体

表型标记: OhOOhA OhBOhAB

B.类孟买型(Bombay-like phenotype):细胞上有少量的AB抗原

表型标记:AmhBmhABmhOmh

C. BA)型和 AB)型

D.顺式AB型(cis-AB型):AB基因均在同侧染色体上遗传

E.获得性Bacquired B

3.其他重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A.MNSs血型系统的特点:MN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上第二大血型系统;抗M抗体在人血清中常自然存在,多为IgM类,但也有部分或全部是IgG类;红细胞上M抗原密度充足,即使抗M抗体全部为IgG类,盐水介质中也能发生凝集反应。

B.MNSs血型的遗传:MN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MN基因表现为等显性遗传性状;MN两个基因都具有剂量效应;

C.MNSs血型的临床意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亲子鉴定

Rh血型系统

一、掌握

1Rh血型抗原、抗体的特点。

A.Rh血型抗原的特点:胎儿早期Rh抗原充分发育并维持整个一生,脐带血或新生儿红细胞Rh抗原与成人一样强。Rh血型抗原的抗原性强度仅次于AB抗原。Rh抗原显示剂量效应(剂量效应最明显的是e抗原,D没有)。

B.Rh抗体的一般特性:绝大多数为免疫性抗体(多为IgG1IgG3);极少数是天然抗体(如抗-Cw,抗-Cx,抗-E);D抗原存在最强免疫原性;常有联合抗体(如抗-cE);一般不结合补体,引起延时性的血管外溶血;IgG 易通过胎盘,引起HDN

C.Rh抗体的产生:

a.人体Rh抗体产生的主要途径:输血免疫、妊娠免疫

b.人体Rh抗体产生的时间(IgG):初次免疫后2~6个月内(D抗原初次免疫,在外周血中检出抗体的最短时间是6-8周,因此未被免疫的Rh阴性患者首次大量输入阳性血,不会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再次免疫后,3周内抗体浓度可达到高峰;约1/3Rh 阴性的人,经Rh阳性抗原免疫后,不产生抗D

D.人体抗D抗体免疫球蛋白性质:

a.RhD抗体半衰期:IgG121-22天;IgG310

b.加热对抗-D的破坏:56℃、3小时对IgG型抗-D影响很小;63℃、3小时IgG型抗-D效价约减少1/3

c.-D持续的时间:

IgM型:刺激后浓度迅速减少,免疫后可能1-2年仍能检出

IgG型:降解缓慢,最高在最后一次免疫刺激后的30年仍然可以检测出IgG型抗体

d.频率:妊娠产生的免疫刺激<输血;献血者产生同种抗体的频率比病人小

e.D抗原虽然是免疫性最强的抗原,但目前抗-D检出频率并不高通常低于抗-E抗体。由于对Rh阴性个体输注Rh阴性血液,同时对可能怀有Rh阳性胎儿的Rh阴性孕妇给予抗-D免疫球蛋白治疗。

2Rh血型和D抗原变异型的鉴定方法。

A.Rh血型的定义:人体红细胞上含有Rh血型系统的五种主要抗原为 DdEeCc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阴性;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的人是Rh阳性。


B. RhD血型包括:正常DDweak D,抗原数量多寡,抗原表位正常)、Del(带有非常弱的D抗原,每个细胞少于50D抗原。普通血清学无法检出,只能通过吸收放散确认。临床中将其等同于Rh阴性。献血或受血者Del当作阴性都不会有问题)、不完全Dpartial D,抗原表位减少);超强D (-D-,红细胞CE基因被D基因取代,每个红细胞上D抗原位点数远多于正常Rh阳性红细胞,能与IgG-D在盐水中发生弱凝集)RhD阴性(存在有RhD基因缺失、RhD基因改变和RhD-CE-D融合基因三种机理)、Rhnulll

C.D抗原变异型的鉴定方法:RhD变异型红细胞与部分抗D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而变异型与另一部分抗D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因此RhD变异型需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证实。

D.Rh血型的常用鉴定方法(Rh分型试验):5种抗血清(抗-D、抗-C、抗-c、抗-E、抗-e)区分18种表型。一般仅鉴定D抗原(Rh阳性和Rh阴性)。方法分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聚凝胺等。

3Rh抗体的临床意义。

A.输血方面:受血者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输入Rh 阳性的红细胞血液成分,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B.妊娠方面: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的孕妇,妊娠 Rh阳性胎儿时,IgG类抗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多发生在第二胎,比ABO溶血严重:ABO出生时发育不完全,且依赖补体,而新生儿补体量少。Rh抗体对补体依赖差,并同时引起血管内和外溶血)。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抗-e,其次是抗-c, -E , -D, -C。自身抗体会干扰同种抗体。

二、熟悉

1D抗原变异型的临床意义。

A. D变异型的定义(D variants):红细胞上所含D抗原缺乏或被其他基因错代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D 抗原嵌合体的因子时,统称为D变异型。变异型D在初筛试验中,常被定为Rh阴性,需进一步做确认试验。

B.D变异型的分类:不完全D,弱DDelD变异型理论上仍然属于Rh阳性。

a.D:曾用名Du。红细胞上D抗原数量明显减少,约为200~1万(正常约1~3万)。与IgM类抗-D试剂反应阴性,IAT法检测为阳性。D抗原减弱,理论上任何抗D试剂都能检出。汉族人中,其检出率为Rh阴性的3-5%。最常见的弱D是弱D15型。

产生原因:单个核苷酸突变,影响D抗原插入细胞膜,使RBCD抗原数量减少。

b. Del:吸收放散型。< 200 copy/cell,占中国Rh阴性的10-33%

c.不完全D:产生原因是D抗原表位的部分缺失。RHD基因部分被RHCE基因替代,产生杂合基因,氨基酸改变位于细胞膜外。存在D抗原质的变化,能产生针对缺乏表位的抗-D抗体。IgM-D阴性或弱阳性,多克隆IgG-D抗人球介质,可能阳性反应。

C.RhD变异型血清学特点:RhD变异型红细胞与部分抗D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而变异型与另一部分抗D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RhD变异型需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证实。

D.RhD变异型的临床意义:

a.输血方面:RhD变异型供血者免疫原性不强,反应原性强;RhD变异型受血者接受Rh阳性红细胞刺激,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抗D抗体。作为受血者,D变异型个体视作Rh阴性;作为供血者,除外Del, D变异型视作Rh阳性。

b.妊娠方面:RhD变异型孕妇妊娠Rh阳性胎儿可以产生抗DRhD阴性孕妇妊娠RhD 变异型胎儿,也可以产生抗D

2.临床输血中Rh阴性血的合理应用。这段我回去看书确认一下,有点不确定,先不写

三、了解

1Rh血型系统的命名和抗原遗传。

A.Rh血型的遗传学说:

a. Wiener学说(Rh--Hr命名法):认为每个Rh抗原是几个抗原因子组合而成,每个因子都能用相应抗血清所识别

b. Fisher--Race学说(CDE命名法三基因连锁理论):每条染色体的3个基因座相互连锁,每一基因座有一对等位基因,3个位点的基因以复合体的形式遗传。d抗原不存在,为书写方便保留。

B.Rh血型系统的命名(二基因座模式):Rh血型抗原的表达是由RHDRHCE基因所控制,RHDRHCE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因子,基因产物分别是RHD多肽和RHCE多肽,用字母表示抗原,如DECec等;用RHDRHCE表示基因,根据所编码的抗原进行命名,如RHCE*Ce等,部分D或变异DRHD*DⅥ等表示。

C.Rh血型系统的遗传:Rh血型为共显性单倍体基因连锁遗传。每个个体Rh血型基因型由分别来自父母的两条单倍体构成,每条染色体上可有8种不同组合单倍型,可形成36种基因型。表型推断其基因型不准确,例如表型为CcDEe,基因型可以是CDE/cdeCDE/cDeCDe/cdECdE/cDeCde/cDEcDE/CDe 6种。

HLA血型

*组织相容性:指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 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组织相容性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 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指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它是一组紧密连锁于某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一、掌握

1、白细胞上抗原的种类。

白细胞表面的重要血型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人类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HNA)。

A.HLA-Ⅰ类的基因、抗原与分布

a.基因:有31个基因座,其中HLA-AHLA-BHLA-C为经典的HLA-Ⅰ类基因,编码HLA-A-B-C分子;其它基因的产物分布有限,且其功能不明,另外还有许多伪基因。

b.抗原:在同种异基因刺激诱导下,能产生强烈的细胞和抗体应答,控制了抗原递呈细胞活性。

c.分布:HLA-I类基因广泛分布于有核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但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和滋养层细胞不表达HLA-Ⅰ类抗原。

B.HLA-II类的基因、抗原与分布:又被称为HLA-D区,包含至少5个亚位点

a.基因:有30个基因座,其中经典的Ⅱ类基因一般指DRDPDQ。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些位于Ⅱ类基因区的新基因座,其中某些基因产物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与呈递有关。

b.抗原: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导致产生HLA抗体,并刺激细胞免疫应答;DRDPDQ最易产生免疫性,是移植中最重要的位点。

c.分布:仅表达在部分类型的组织上和部分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上,如B淋巴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和一些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

C.HLA-III类的基因、抗原与分布:HLA-Ⅲ基因区有36个基因座,其中C2C4Bf座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另外还有21羧化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基因,热休克蛋白70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密度最大的区域,但与移植关系不大。

2HLA的概念。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编码HLA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共显性复等位基因遗传。

3HLA的遗传、特点和连锁不平衡。

A.单倍体遗传: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HLA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单倍型。在遗传过程中,HLA复合体是以单倍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称单倍型遗传。每个父亲或母亲贡献出一组单体型,两个单体型组成一个基因型。

B.高度多态性:指MHC存在多个基因座,每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编码多种基因产物。

a.多态性的产生: HLA基因区临近,且同源性高,易产生互换;新产生的等位基因有可能更有效地提呈病原体多态。众多等位基因多态性有利于杂合子的产生。

*位于同一基因座的不同基因系列为复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均显性表达,称为共显性表达。

b.多态性的意义:赋于种群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MHC控制机体对特定抗原是否应答以及应答的强度)、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无亲缘个体间出现MHC型别完全相同的机率极低)、寻找同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依据(根据HLA配型结果筛选适宜供体,是寻找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方法)。

**杂合子优势:指一对等位基因在异型合子(Heterozygote)中的表现型或生理功能超出其任一同型合子的现象。即假设Aa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表现型比基因型为AAaa更突出,则称基因型Aa具有杂合子优势

HLA-Ⅰ、Ⅱ类基因产物参与提呈抗原肽;不同的HLA等位基因产物提呈结构不同的抗原肽,并诱发出特异性和强度不同的免疫应答。HLA多态性从基因的储备上,造就了对抗原(病原体)入侵反应性和易感性不同的个体,两个等位基因各自编码一种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各自独立存在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C.连锁不平衡:两个基因座位上的某些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实际频率与随机出现的频率之间的差异。(一些HLA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频率远远高于在HLA位点平衡情况下的预计值

原因:某些单倍体具有选择优势;群体迁移与混杂;基因随机漂移;近亲繁殖。

二、熟悉

1HLA的实际应用。

A.HLA与母胎的关系:

a.胎盘滋养层细胞不表达HLA-I 类抗原:保护携带父方HLA单体型的胎儿不被排斥

b.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可能是由于父母双方HLA不相容性过弱,不能产生胎儿保护性抗体而使胎儿流产。可通过输入第三者或丈夫的淋巴细胞以激发孕妇同种异体反应的方法治疗习惯性流产。

B.器官移植:

e.g.肾移植:首要匹配HLA-DR,其次HLA-AB(低分)。早期要求供受者间高度匹配。现在HLA匹配程度要求已有所下降(可适当选用免疫抑制剂)。但要求ABO血型匹合,避免急性排斥(检查受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

C.骨髓移植:

a.骨髓移植(BMT):存在有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包括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的排斥与供者植入成功后对受者的排斥(GVHD)。要求供受者之间的HLA-ABCDR匹配。

b.脐带血移植:可选择残留于胎盘中的胎儿血液50~150ml对脐血进行HLA定型。脐血T细胞上HLA-II类不表达,I-类表达较弱,可降低GVHD的发生。对儿童与小个子适用,对再障和慢性髓细胞性贫血的结局不太好。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具有免疫潜能的移植物被植入了免疫受损或免疫清除的宿主体内。移植物可识别宿主的组织,认为是外来物而启动免疫反应

D.亲子鉴定

E.相关疾病: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为90%左右;HLA-DQ2和发作性睡眠症相关;HLA-B*5701个体对HIV治疗药物Abacavir过敏,但体内的T细胞更有可能识别出代表艾滋病毒蛋白的细胞。

三、了解

1HLA抗原的命名原则。

每个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名字分三个部分:缩写HLA;亚型的字母(比如HLA-B);特定分子的号码(比如HLA-B27)。WHO HLA系统命名委员会从20104月开始,可允许容纳新测序确定的等位基因。

2、粒细胞抗原的种类以及粒细胞抗体的意义。 0w0完全没找到。。

3HLA抗原在骨髓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配型中的意义。

HLA 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故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之间 HLA 等位基因匹配的程度。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时,往往因供受者之间的HLA型别不同而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其排斥反应的强弱依次为:无亲缘关系者,亲属、同胞、同卵孪生儿

随着大量器官移植临床随访资料的积累分析,有关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意义已得到公认: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是必要的。 HLA的相容性程度仍然是CsA时代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4HLA的检测技术

A.血清学技术: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LCT)、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致敏淋巴细胞实验(PLT

B.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核苷酸测序、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SSP)、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SSO

血小板血型

一、掌握

1. 血小板表面抗原的组成及定义。

A.共有抗原(血小板相关抗原):又称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或血小板共有抗原。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红细胞血型系统相关抗原,如ABO, Le, Ii, P系统;HLA class I PAIG等。

B.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是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上的抗原表位。双等位基因共显性遗传。以HPA-加数字表示,如HPA-1

a表示基因频率大于50%的等位基因,b表示基因频率小于50%的等位基因。各系统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主要由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密码子最后一位不同,编码的氨基酸相同)引起。

2. 血小板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症:由假性减少(抗体介导的PLT聚集、卫星现象、拮抗剂)、生成障碍、捕获过份、破坏加速、其它自免疾病(SLE)、妊娠-新生儿胎母免疫(NAIT)或存在异常分布和储存(脾肿大、功能抗进、大量输RBC/血浆、低温)引起。

主要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DIIT)和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AITP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更常见。PAIgG检测是其最有价值的试验。但是PAIgG并非特异,其阳性诊断价值仅为46%,阴性诊断价值为82%

B.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IT):以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为常见。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新表位暴露→抗体识别→血小板激活。

C.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包括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产生原因包括:

HPA抗体(在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病人中,HPA抗体产生概率仅为1.5%HPA抗体多与HLA抗体同时存在);

HLA抗体(是引起免疫性PTR的主要原因。血小板上的HLA-I类抗原不足以引发抗体产生,白细胞的污染是输注血小板后产生HLA抗体的主要原因。因人群差异,在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的病人中,30100%可产生HLA抗体)。

二、熟悉

1. 血小板输注无效后应如何分析和处理。

A.血小板输注无效定义: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比预期增加的少。

B.确定公式:

a.1小时增加量< 5,000-7,500

b.纠正计数增加量(CCI=(血小板增加量X BSA)/血小板输注剂量

其预期值应在10-60分钟内>7500或在18-24小时内>4500

c.ABO血型相合或输注新鲜血小板<72h内血小板增加量小于预期值

C.相关并发症:

a.污染白细胞引起:HLA -I类抗原同种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巨细胞病毒、GVHD

b.污染红细胞引起:Rh同种免疫;疟疾、巴贝西虫病等寄生虫病

c.血浆及其内含物引起:微生物污染、血浆蛋白、轻微和严重的过敏反应、ABO抗体介导的溶血、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TRALI:是一种输血后急性呼吸迫综合症,一般发生在输血后6小时之内,患者立即发生呼吸因难和呼吸急促,有肺裂纹但无充血性心衰和循环过载迹象。胸片可见双侧肺水肿但无心衰(非心源性肺水肿)SD灭活的血浆被认为不会引起TRALI。轻度患者给予输氧;严重患者应给予呼吸机和ICU治疗。利尿和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并无特殊规定。大多数患者72-96小时后肺功能恢复正常,但仍有5-10%的病例仍抢救无效。

d.血小板自身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紫癜

D.分析与处理:见下图


E.预防:

a.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FNAIT):胎儿血小板通过胎盘进入母体,母亲产生针对胎儿血小板抗原的同种抗体,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血小板减少。

诊断与治疗:快速识别疾病;输入母亲血小板或是单采、洗涤(避免输入其他抗体)或血小板配型输注。

b.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抗原测定(表型:PIFT MAIPA;基因分型:PCR-RFLPPCR-SSPTaqMan)与抗体测定(结合测定:PIFTELISA、流式细胞术;糖蛋白特异免疫测定法:MAIPA)。

三、了解

1.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多态性特点。 0w0并没有发现这个- -

2.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鉴定方法。

a.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定法(MAIPA

b.抗原捕获

c.凝胶抗原特异测定(GASA)

d.SNP检测方法类似。PCR-SSPPCR-RFLPPCR-SBT

3. 血小板抗体常用检测实验。

重组血小板抗原在ELISA中的运用;纯化血小板抗原或者重组血小板抗原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中的应用

影响因素:血小板抗原(三维结构、密度、表位);血小板抗体(浓度、亲和力、异质性);其他因素(比如说:配体)

输血前免疫血清学检查

一、掌握

1、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A.输血前检查的目的:为受血者选择适合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即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有正常的存活时间;使受血者本身红细胞没有临床上的明显破坏。

B.输血前检查的要求:见了解-1

C.主要程序:

a.受血者病史和血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输血申请单:注意申请日期、患者住院号、申请医生签名、所需血液数量和类型、输血目的和患者姓名等。

血标本要求:血液标本鉴定和标记,并与申请单上内容核对、确定;标本必须能代表患者当前免疫状况(血液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内采集的。再次输注红细胞,应尽量重新采集一份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回忆反应而产生抗体漏检;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可选择洗涤被检红细胞);防止血液标本的稀释和溶血;抗体检查最好使用血清;每次输血后标本至少保存7天。

*为什么抗体检查最好用血清?血浆中可形成小的纤维蛋白凝块使认读困难;通过补体激活才能反应的抗体,用血浆检不出(抗凝剂EDTA或枸橼酸盐能螯和钙并阻止补体激活)。

b.ABORh血型定型:

ABO血型定型: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供血者做ABO血型确认;4个月内婴儿只做正定型

Rh血型定型:主要鉴定RhD抗原;按试剂说明操作,严格对照试验:抗原阴性对照试验、抗原阳性对照试验、试剂对照试验。

*为何检测RhD抗原而非RhE抗原:抗E的检出率远高于抗D(高6-7倍),但E抗原的免疫原性远低于D抗原;同时几乎一半的血液为E阴性,而D阴性几乎不可能临时得到。

c.抗体筛选和鉴定:

抗体筛选的目的: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为带有抗体的患者提供相配合的血液。

*“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某种特异性抗体曾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使输入红细胞存活时间缩短。

抗体筛选的原则:

i使用包含临床主要血型抗原的筛选红细胞(23人份O型红细胞组成;具有临床主要抗原DCEMNP1SKFya等等;抗原尽可能是纯合子);

ii试验包括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iii抗体筛选阳性标本用相同试验方法进行抗体鉴定;

iv确定抗体特异性后,应该确定受检者的相应抗原。

抗体筛选的局限性:与低频抗原起反应的抗体可能被漏掉;只能与一种特殊抗原的纯合子细胞起反应的抗体可能漏检。

抗体鉴定:

i抗体鉴定配组红细胞由816人份O型红细胞组成

ii每个红细胞具有各自不同的抗原成分

iii每套红细胞均附有相应的红细胞抗原谱

iv根据谱红细胞反应格局鉴定抗体特异性

v抗体鉴定试验内容:使用谱红细胞检测患者的血清;自身红细胞检查

确定抗体特异性:

i受检血清与每一个谱细胞、自身红细胞、酶处理红细胞反应结果;

ii检查各个反应相结果,观察反应格局及是否有溶血现象;

iii阳性反应细胞中,是否出现剂量效应;

iv自身红细胞缺少的抗原,提示可能存在相应抗体

d.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也称配合性试验,实际上只是检查不配合性,使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没有可检测出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目的:确保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是否有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以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的内容:(下示意图)


i受血者血清对供血者红细胞,称“主侧”配血: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供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ii受血者红细胞对供血者血清,称“次测”配血: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受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iii受血者血清对受血者红细胞,称为自身对照:检测受血者是否有自身抗体。

交叉配血试验的要求:

i必须包括检测IgM抗体和IgG抗体两种试验方法:盐水介质法(IgM)、凝聚胺试验法(IgG)、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ii主侧试验结果,不可以有凝集和溶血;

iii次侧试验结果,允许条件可以有凝集,不可以溶血。

交叉配血试验反应结果与解释:见下图

交叉配血与抗体筛选结果不符原因:在A1A1B型人血清中的抗H;抗Leb;在A2人血清中的抗A1;与低频率抗原反应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纯合子起反应的抗体。

e.标签和发血:血液或血液成分发出之前,血库人员必须再次核对

输血申请单和血袋上的标签是否一致

核对血液失效日期,避免发出过期血

检查血液是否有异常颜色和外观

正确无误后,将血液或血液制品及时发出

*紧急情况时的发血:标签标明此血尚未完成配血试验;尽快完成配血试验。

2、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要求与内容。见上

3、抗体筛选的目的。见上

二、熟悉

1、临床输血的常规程序。见上

三、了解

1、输血前检查的要求。

A.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必须不凝集、不溶血

B.输入的血浆成份:不导致受血者红细胞临床明显破坏



(未完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