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氏兵法之兵阴阳十一章选节作者冯亚萍冯乔

 指禅李的收藏 2016-03-01
第六节  特殊思维训练的初级知识作者冯亚萍冯乔
孙氏兵法之兵阴阳十一章选节作者冯亚萍冯乔
对于深明修养道理者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无欲无求,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的话,病从哪里来呢?所以精神都很安闲,欲望很少 ,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劳,并不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顺着自己的心思,都能达到满意,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对于习俗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的心绪;不论愚者、智者、贤者、不肖者,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全于养生之道。总之,他们之所以都能够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不偏颇。

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就充盛,牙齿更换,毛发也长。到了十四岁时,天癸发育成就,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量也长的够了。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八岁时,肾气盛,头发长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天癸发育成就,精气充满,男女交合,所以有子。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量也长得够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衰退下来,头发初脱,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变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经脉迟滞,因而导致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藏衰,齿发脱落,身体形态都病苦。人身的肾脏主水,它接受王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岁大了五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白,身体沉重,步行不正,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善于养生的人,年纪活到百岁,能不能生子呢?经常注意养生的人,能够老的慢些,没有齿落、面焦、发白、身重、行步不正等衰象,所以虽然达到高龄,仍然能够生子。

古时有一种叫做真人的,他能抓住自然的规律,掌握阴阳的化机,吐故纳新以养精气,使他的身体,好像和精神结合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与道俱生”的说法。

有一种叫作至人的,他有淳朴的道德,完备的养生方法,能够和合于阴阳的变化,适应于四时气候的递迁,避开世俗的纷杂,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其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就是他延长寿命而使身体强健的方法。这种人也属于真人一类。

其次有叫做圣人的,能够安处于天地的平和之中,顺从着八风的变化规律,使自己的爱好适于一般习惯。在处世当中,从来不发怒生气,行为并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又不仿效俗习,在外的形体不使它被事务所劳,在内的思想不使它有过重负担,以无所爱憎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他的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就可以达到一百多岁。

其次,有叫做贤人的,能效法天地,取象日月,分列生辰的位置,逆从阴阳的变化,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追随着上古真人而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增加寿命,但有终尽的时候。

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发动,因而草木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随着春天的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一定要应和这春阳生发之气决不能折逆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生养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变的病。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因而供给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三月,是草木繁衍的秀美季节,在这一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在生活方面,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要使心中没有郁怒,容色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气疏泄,就好像“所爱在外”。这就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病,就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草木自然成就的季节,金风渐来,天气劲急,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借以舒秋天的形体。但是,意志怎样才能得到安定呢?就是要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得到匀整。这就是适应秋天“收养”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就是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这时,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得等到日光显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有所得似的。而且还应该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从而使阳气藏而不泄。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就是因为闭藏的基础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内蕴其得,永远无尽,所以长存而不能去。否则,如果天气阴霾晦暗昼不见日,夜不见月,阴阳失序,造成天地否隔,邪乘虚而入,酿成灾害。因而流畅的阳气,变成闭塞不通;深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不清,地气就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甘露不降,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再加上贼风和暴雨的不断袭击,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相互之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活不到一半寿命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要是万物都能不失保养之道,那它的生气是不会衰竭的。

如果与春天之气相违逆,那么少阳之气就不会生发,从而使肝气内郁而生病变。如果与夏天之气相违逆,那么太阴气就不能生长,就会发生心动的病;如果与秋天之气相违逆,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就会使肺气躁闷。如果与太阴之气相违逆,那 太阳之气不能潜藏,就会使肾气消沉而功能衰减。以上所说的阴阳四时,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着这个规律,在春天夏天保养心肝,在秋天冬天保养肺肾,以顺应这一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则。假如违反了这个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死生的本源。违反了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着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得了养生之道。不过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去奉行,愚者却不按照去做。要知道,能顺从阴阳之道就生,违逆阴阳之道就死;顺从它就得治平,违反它就会混乱。如果不顺阴阳四时之气而违逆它,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

自古以来,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再具体地说,生命是本于阴阳的。凡是天地之间,四时之内,无论是人的九窍、五藏,还是十二节,都是和自然之气相通的。所谓“生气”,那就是“其生五、其气三”。如果人不善于调养,而经常去违反它,那么邪气就会伤害身体,因此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的生气与天相关,所以苍天之气清净,那么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了这个道理,能使阳气固护,即便有贼风虚邪,也不通用 侵害人体,所以圣人搏聚精神,运行阳气,而通阴阳的变化。如果不是这样,在内就会九窍闭塞,在外就会发生肌肉雍肿的病变,阳气就消散了。这是自己招致的伤害,而使生气受到削弱。人若受寒气的侵袭,就会在意志上不舒畅,像有戒备似的,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若由于夏季暑气所伤,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如暑邪内攻,影响神明,那么身体虽不烦躁,可是由于气伤神虚,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像烧炭一样发热,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就会头部沉重,好像有东西裹着一样,倘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拘而不伸,小筋弛而无力的症状,倘若气被风邪所搏,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就是阳气衰竭的现象。

人身的阳气,在烦劳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亢阳外越,因而导致阴精耗竭。如病积久,到了夏天,再加上炎热,就有发生“前厥”病的可能,它的主要病状是:耳朵闭塞听不见,眼睛昏蒙看不清,病热危急,正像水泽溃决,水流迅疾,不可遏止,一发而不可拾。人身的阴气,在大怒时,形与气隔绝了,血就会郁于头部,可能发生“暴厥”的病,但是,大怒之后也有不发厥的,那就会伤筋,因为肝主筋,筋受了伤,肌肉无气约束,会变松驰,肢体行动就不会自如,阴气虚,气不周流,汗出偏于半身的,将来可发生偏枯病,汗出后,如受到湿邪侵袭,就会生痤疮,多吃肥肉精米厚味的害处,是能够生大疽,人的哪条筋脉虚,大疽就会从哪条经脉发生。如果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逼于皮肤,每每发生粉刺,郁积久了,便成为疮疖。

阳气在人体里,它的精微可以养神,它的柔性可以养筋。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却阻滞在肌肉之中,就会发生痛肿。寒气深入血脉之中,可以成为痿疮,留滞在纹理,就会长时间不能痊愈。如果寒邪从背俞侵入到脏腑,可以出现善畏和惊骇症状。汗出不透,形弱气消,俞穴闭塞,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寒热交迫,就会发风疟之病。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变生别的症候,若病到了上下之气不能相通,那时虽有良医,也是治不好的,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治疗方法,既然是阳气蓄积,就应该把它消散,如何消散呢?就应该用泻法,不赶紧治疗,日内就可死去,人身的阴气,一天里都是属于外部的,天晓的时候,人的阳气始生;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的时候,阳气衰退,气门也就随着关闭了,这时候,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了,就能抗拒邪气。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这个平旦、日中、日暮的动静规律,就会生病而使形体憔悴损坏。阴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假如阴不胜阳,那么脉之往来就搏结有力,病会发狂;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静息,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讲明阴阳,使人注意平衡,不使偏胜,因而精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够内外调和,不受邪气的伤害,耳聪目明,气的运行也就能始终如常了。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伤害元气,精血就要损伤,这是邪气伤害肝藏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吃的过饱,胃肠的筋脉横满解裂,就会形成下泄脓血的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强力入房,就会损伤肾气,使腰间高骨受到损坏。

大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于阴气宁静,阳气固密。如果阴阳偏胜,失去平衡协调,那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说,使阴阳调和,这是圣人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不能密藏,那阴气就要亏耗,阴气和平,阳气密藏,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决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竭尽了。

如果胃受风邪,就会发疟寒热。所以,奏伤于风邪,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发生洞泄的病。夏天伤于暑邪,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随之气逆而痰咳,以致形成痿厥这样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会发生温热的病。因此说,风寒暑湿这些四时的邪气,是会伤害五脏的。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物质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可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举例来说:过食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聚,失去条达,脾气因而受到克制,就可能呈现衰弱。过食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气也就郁滞了。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过食甘味的东西,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把五味调和得适当,使得骨髓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气骨精强了。要是能够严格地按着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享受天赋的寿命了。

所以,冬天只要善于保养阳气,不扰动筋骨,春天就不会得颈项的病,夏天就不会得胸肋部疾病,长夏就不会得里寒洞泄的疾病,秋天就不会得风疟这样的疾病,冬天也就不会得痹症。

精在人身,如同树木的根本一样,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会生温病,夏天是应疏泄的,如果就该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的病。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平旦到中午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黄昏到鸡叫的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鸡叫到平旦这段时间里,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这样,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都各有所用。东方青色,和人身的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在植物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为岁星,这些都属木的一类,和肝是相应的,所以肝有病就会发生在筋的方面。再有,属木性质的,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和人身的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行里为火,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为荧惑星,这些都属火的一类,和心是相应的。所以,心有病多发生在血脉方面。再有,属火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微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气中为焦枯。

中央黄色,与人身的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腹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为镇星,这些都属土的一类,和脾是相应的,所以,脾有病会发生在肌肉的方面。再有,属土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与人身的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为稻,在四时中上为太白星。这些都属于金的一类,和肺是相应的,所以,有病会发生在皮毛方面。再有,属金性质的,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与人身的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其中,它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豕,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为辰星,这些都是属于水的一类,和肾是相应的,有病会发生在骨质方面。再有,属水性质的,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二,在气中为腐朽。

所以,精通脉诊的人,必须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经过深思熟虑,以达到精微地步。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是好学的人不要传授给他,这才算得到了传授的方法。

阴阳是宇宙之中的道路,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大本营。治病当然必须从根本上去考察。再拿阴阳变化来说,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发,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浓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就要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作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是下降于天,却是地气之所化;去虽是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清阳能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得到滋养后,又使真气得到充实。真气进一步产生精,而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仰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仰赖于五味而形成的。饮食经过作用变成精,又经过气化作用而充实形体。然而饮食不节,也能够伤害形体。气偏盛了,也能够有损于精。真气产生了精血,而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五味过用了,气也间接受到伤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夺取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夺取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就会使人泻泄,味薄才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来说,气薄能够渗泻邪气,气厚就会助阳发热亢阳,会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却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通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那么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要是偏胜了,那么阴气也必然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会生热,阴气偏胜就会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形体,热邪会损伤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而使人感到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的,则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贼风太守形体主会感到疼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发生后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枯涸;寒气太过,心腹就会感到绞痛;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又有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恕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阴塞,形色突变。因此说,对于喜怒如不加以节制,对寒暑如不加以调适,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过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过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泻的病;夏季的暑气过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过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我听说古代圣人,讲论人体的形态,分别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及六合,各按其有关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胳相连属的部位都有它的起点;皮肤脉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也有它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内因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这样呢?

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够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里的风,在地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是筋,在五脏中是为肝,在五色中是为苍,在五音中是为角,在五声中是为呼,在人体的变动是为握,在七窍中是为目,在五味中是为酸,在情志中是为怒。怒能够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悲为肺志,以金克木);风气能够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辛属金,以金克木);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辛属金,以金克木)。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使火气兴旺,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够养心,能够生血,血足能够养脾(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是为六气的热,在地是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是为血脉,在五脏是为心,在五色是为赤,在五音是为微,在五声是为笑,在体的变动是为气逆,在七窍是为舌,在五味是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是为喜。过喜能伤心气,但恐可以抑制喜(恐为肾志,水克火);热能伤气,但寒水可以抑制热(寒水能胜火);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咸为肾味,水克火)。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强壮能使肺气充实(土生金),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是为六气里的湿,在地是为五行里的地,在人体是为肌肉,在五脏是为脾,在五色是为黄,在五音是为宫,在五声是为歌,在人体的变动是哕,在七窍是为口,在五味是为甘,在情志变动上是为思。思虑可以伤脾,但怒气可以抑思虑(怒为肝志,木克土);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风属木,木克土);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酸属木,木克土)。

西方属秋,天气急切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暗无天日起,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金生水),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是为六气里的燥,在地是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是为皮毛,在五脏是为肺,在五色是为白,在五音是为商。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喜为心志,火克金);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苦属火,火克金)。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生旺,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是为六气的寒,在地是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是为骨髓,在五脏是为肾,在五色是为黑,在五音是为羽,在五声是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是为战栗,在七窍中是为耳,在五味中是为咸,在情志变动上是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脾志为思,土克水),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甘属土,土克水)。

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阴阳化生男女。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外卫;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人怎样取法于阴阳呢: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憋得身子摆动出不来汗,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心里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证。因为这是属于阳胜的病,所以患者经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冷,屡屡烦躁,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这样,如再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因为这是属于阴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和机转啊!

那么,怎么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否则,就会早早衰弱的。就一般人说,年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大气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就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调养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养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但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的时候,才知道治疗。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健了。所以,最明达事理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情,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在那种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内,去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最明达事理的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这是什么道理。东方属阳,就阳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那下部就必然虚弱,所以就会出现耳聪目明,可是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就阴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那上部就必然虚弱,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了的情况。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了,邪气就会乘虚滞留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来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那些最聪明的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肢;居中,则依傍人事调节饮食,怡悦情志,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应。雷火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养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养生的道理极微妙,变化是没有穷尽的,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道理是极精微而不易审察的,谁能够知道它的精要呢?道理是很深远而且合宜的,谁能理解它的好处,最微小的物体,渐渐地可以用毫厘来计算,上了毫厘大小的东西再经过积累,便要用尺来度,斗来量了,然后,扩大,再扩大,就成为形体了。

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但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计,现在就说一下这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色的变化,是看不尽的。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蒇在心肺,能使脸色明润,音声宏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胃里,它的精微可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精液的作用,神气自然会旺盛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