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红豆居士 2016-03-01

“天目”一词源于日本茶人用语, 最初指由中国天目山寺院携回日本的中国黑釉茶具。后来国际陶瓷界采用了此陶瓷学分类术语, 将专门用于茶道的黑釉陶瓷制品统称“天目”。实际上北宋磁州窑也已开始生产黑釉系列茶具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如观台及临水窑址均发现大量的茶道用器, 器型种类有碗、盏、钵、瓶等。宋代茶道继承了唐时遗风, 但最初所用茶具茶盏并不贵青黑釉色, 而是青瓷、白瓷、黑瓷皆用, 如北宋一早中期官窑之——定窑茶具种类中, 即有白、黑、紫、红诸色。临水与观台窑既生产斗笠形茶碗, 也生产定窑风格白瓷茶钵, 还有绿釉小茶碗、茶托等。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定窑白瓷印花碗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两宋时期福建建窑生产的黑给蓝釉建盏, 最适于体现与观察纯白的茶汤, 加之体厚、具有保温性能, 斟以热茶后, 茶盏不会很快冷却, 因此也成为斗茶玩家所极力推崇的器具。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到北宋中后期, 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 中国整个社会斗茶蔚成风气。这时饮茶不但讲究茶、火、水、器的选择, 对于陶瓷茶具更为讲究。

宋帝微宗著有《大观茶论》,对茶具评论为“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茶学专家蔡襄则认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适者给蓝,纹如兔毫,其坯微厚, 灸之难冷, 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斗试家自不用。” 可以说这两位当时权位皆重的斗茶者非常推祟黑盏茶具。

宋时饮茶风俗一时出现高潮, 斗茶用具有茶碾、茶臼、汤瓶、茶盏、茶笼等器具, 黑瓷已成为风弥一时的茶道用具。随着推崇黑釉天目瓷风潮之勃兴, 白瓷茶具一时数量减少。磁州窑生产北方饮茶风格茶器, 完全适应了当时茶文化的社会需求。亦具强烈的时代色彩, 如斗笠式茶盏等。宋时举行茶道时, 必然摆放艺术陈设品等供欣赏, 由此出现了黑釉阔口花瓶等其它器具, 观台与临水窑址就曾出土过这类器物。

金朝政权位于我国中原与北方地区, 饮茶风俗亦颇具特色。金人推崇宋人生活方式饮茶成风, 因此每年需要大量的茶叶由南方运来。金是游牧民族喜欢食肉喝奶, 必须靠饮茶消除擅味帮助消化。金朝每年从南宋输人大量的茶叶, 供国内消费。曾因进口过量一度造成财政赤字, 饮茶曾被指责奢侈过度行为, 限制从南宋进口。但不久迫于茶人请求又不得不重新开放茶进口。

金人在饮茶时亦颇重视礼仪及茶具选择, 将饮茶视为高雅文化活动。金代女真族饮茶器具不仅尚黑, 也很喜欢白、绿色, 这种特殊的审美嗜好也反映在茶道用具中。如磁州窑金代地层出土过许多白瓷、黑瓷、绿釉茶盏与盏托。尤其在磁州窑临水窑址曾经出土大量绿釉茶托器皿。崇尚绿色显然证明金代贵族仍然习惯于对草原游牧生活的回味。金代瓷器较之宋器, 虽然略显粗糙, 但造型仍然如宋器般清秀。金磁州窑天目产品已经出现双系黑釉凸线纹罐等优秀造型。

元代宫中以及普通的蒙古人均喜欢日常饮茶。由于茶作为一种止渴消食的饮料, 非常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的饮用, 人元以后全国仍然流行茶道风习, 当时许多文人学士盛行斗茶。从元代赵孟兆页绘画作品《斗茶》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元代文人注重思想修养, 在山水画与元曲创作出现高峰的同时, 高雅的茶会亦风行一时。元代文人们通过品茶陶冶情躁, 舒展闷气, 展示情怀。元时茶道在茶的烹煮、茶室建筑、室内装饰、及庭院建筑等都形成整套的格式, 具有禅宗风趣。例如举行茶会时, 先供点心、在行点茶和元式斗茶四种十服茶后, 还要重举宴。这时的茶道, 已不仅限于单纯的斗茶饮茶, 茶会中还有各式烹类饼类面类等食物。包括馒头、纳豆、酱油、鼓、豆腐、汤叶(豆腐皮)、魔芋豆腐、纤卷汤等。

据记载, 举行茶会的茶亭, 均设在风景美的庭院阁楼上。饮茶同时还能凭栏景色、追念往事、吟曲作诗。茶亭内部陈设有花瓶、烛台、香炉, 在各处隔扇与墙壁上, 还挂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等宋元时期的名画作品, 营造出一种雅致静统的文化氛围。元时茶道所用茶具器皿较前代增加更多品种, 除黑釉茶碗外, 茶盘、茶罐、茶盒、茶瓶及马上杯等诸多器型亦因运而生, 在产品釉色与花纹方面亦涌现许多新品。

宋、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宋、元时期, 我国北方形成了完整与发达的饮茶风俗与茶文化,进而促进了茶具生产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