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十)

 泉佳美 2016-03-02

十大新安名方

作者:王又闻, 黄辉,王键

编辑:看云楼主人  

校对:卜菲菲

   安医家化裁古方、创立新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

   者从新安医籍中遴选出大健脾养胃丸、壮原汤、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金锁固精丸、止嗽散、资成汤、五味消毒饮、黄土稻花汤、养阴清肺汤、清金解燥汤等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

    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以方便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一斑而知全豹,运用、研究和开发新安名方,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医疗作用,满足现代临床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

    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SEE MORE →


大健脾养胃丸

【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一般疾病只要正气内存,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补益调整脾胃功能,患者皆有逐渐向愈的可能。他在《评秘济世三十六方》中推荐说“医家之主药,人生之根本,不可须臾离也”,并自豪地说:“余寓京师,惟藉此方以著名,海内咸知,罔不求赎,缘治未病养生之要药也”,且立广告曰:“新安徐氏:保元堂制大健脾养胃丸,诸人服此丸,脾胃大壮,饮食多进,元气畅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诸病不生,百邪不入,寿考长龄,此其基本。”

元堂系徐春甫寓居京城之家宅。另其《古今医统大全·脾胃门》载有小料方,组方和用药比例大同小异。后世有名方健脾养胃丸,用药虽大同小异,但各药剂量较为均衡,补脾胃元气之力远不及此方。

徐春甫十分留心奇验秘方的收集运用,凡平日闻见均加以吸纳采录,并积极主动地广泛征求,甚至不惜以重金赎买,《评秘济世三十六方》就包括有收集来应手取效的秘验方。


到了晚年,他将“业医五十余年,积久频验”的药方“付之梓人”。除大健脾养胃丸外,书中新创方或首载方还有健脾消食的香砂枳术丸,和脾治痢的香连方,消酒积、食积、痰积、气积的四神消积方,生精壮元的斑龙百补方,镇养心神的琥珀安神丸,收敛止咳的宁嗽琼玉散,固虚止带的秘验带下丸,收涩止崩的秘验血崩丸,明目消肿的金花明目丸,软坚散结的内消瘰疬丸,壮阳固精的仙灵酒,以及外用消炎的明目紫金膏、收疮的定痛太乙膏等;

《古今医统大全》又首载有散寒湿、驱瘴疟的圣散子,调养气血的八珍益母方,补养安胎的太山磐石散,养血清热的芩连四物汤,益老扶羸的秘传六和丸,外用固精的保真种子膏等,均是屡用屡验的良方。


壮原汤

【来源】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第五卷·胀满门》。

【别名】壮元汤。

【组方】人参、白术各7.5g,茯苓、补骨脂各3.7g,肉桂心、大附子、干姜、砂仁各1.9g,陈皮2.6g。

【功效】温补下元,调气消肿

【主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有痰加半夏3.7g;喉中痰声,加桑白皮3.7g,咳嗽亦加;脚趺面肿,加薏苡仁7.5g;中气不转运、不知饿,加厚朴、木香;气郁不舒,加沉香、乌药,临服磨入;气虚甚者,人参加作18.6g,大附子加作5.6g;汗多者,再加桂枝1.9g,白芍药(酒炒)过3.0g;若夏月喘乏无力,或汗多者,加麦门冬3.7g,五味子11粒;夜梦不安者,加远志3.7g;两胁气硬,加白芥子3.0g;若面浮肿,胁下气硬,加白芥子、紫苏子各1.9g;若身重不能转动,加苍术3.7g,泽泻2.6g;湿盛加桑白皮、赤小豆。

【用法】水煎,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服,日1剂。


【按语】臌胀为中医四大难治症之一,孙一奎认为“肿满多因火衰”,“起于下元虚寒”,“先宜温补下元”,才能“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矣”。

 方中以人参、白术大补元气,加附子、桂心、干姜、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茯苓健脾利尿,砂仁、陈皮调气,温补即以气化,水湿得运,臌胀自可消除。

一奎与徐春甫同属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但他认为命门元气不足可致气虚肿胀、中满、癃闭、遗溺、小便失禁、痿证等病,创有治疗臌胀(下焦元气虚寒)的壮原汤和治疗痿证(脾肾阳虚)的壮原丸等代表方,将固本培元治法推衍至命门元气,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景岳全书·杂病谟·肿胀》“温补即所以气化”之论,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治法的最好注脚。

 现代研究认为,凡慢性、顽固性水肿,多系水邪泛滥阻遏脾肾阳气所致,如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水肿等,尤其体质较差的慢性水肿,脾肾、心肾阳虚,气化不利,运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为主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3]。

据观察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典型的心肾阳虚征象,90%以上是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法,显效率在40%左右,有效率在90%以左右[4]。

孙一奎还创有攻积杀虫的积块丸、清热燥湿的端本丸等治疗难治病症的名方,攻艰克难,卓有成效。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来源】明代吴崑《医方考·卷五》。

【别名】滋阴八味丸、知柏地黄丸、知柏八味丸、滋阴地黄丸、八味丸、凉八味丸。

【组方】熟地黄298g,山茱萸(去核,炙)、山药各149g,牡丹皮(去木)、白茯苓、泽泻各112g,黄柏(盐炒)、知母(盐炒)各75g。

【制备】上药共碾为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

【用法】温开水送下,每服30丸,日服2次。

【按语】该方即今治疗阴虚热证的常用经典名方知柏地黄丸,虽数度改名,其实源自《医方考》

崑在方论中分析说:“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为基础,而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山药两药之和,故以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更加知母、黄柏苦寒坚阴,而具滋阴降火之功,用治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

现代辨证灵活运用十分广泛,诸如慢性咽炎、口腔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尿路感染等,凡属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证均可使用。本方性质寒凉,虚寒性病证不适用,孕妇慎服。

《医方考》尚新创或化裁有清痰止咳的清气化痰丸、行气散郁的五磨饮子、化湿降浊的六和汤等名方。


金锁固精丸

【来源】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组方】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75g,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成粉)各37g。

【制备】莲子粉糊为丸。

【功效】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封藏失司,精关不固,症见梦遗滑精,早泄遗尿,虚烦盗汗,倦怠乏力,腰酸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遗精梦泄加金樱子、五味子;心烦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腰酸甚加杜仲、川断;腹泻加补骨脂、五味子;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当归;肾阴虚加龟板、女贞子;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用法】早晚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每次10g。

【按语】此方为涩精止遗剂,以固涩为主,专为肾虚滑精者而设,使肾复封藏,精无外泄,犹如金锁一般,故名。

《医方集解》分析说:“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牡蛎清热补水,芡实固肾补脾,合之莲须、龙骨,皆涩精秘气之品,以止滑脱也。”

方兼顾肾之封藏不密、肝之疏泄太过、心之心肾不交、脾之湿浊下注四种病机,治标之中亦寓有治病求本之意。

现代还常用于慢性肠炎所致腹泻、崩漏、带下、小儿遗尿、乳糜尿、淋病、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有良效,并有治愈重症肌无力的报道[5-6]。

本方多为收涩之品,收敛作用强,凡下焦火盛或湿热下注所致梦遗者不宜服用,肾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者也不适用;外感发热时应停用。

《医方集解》首载方尚有养阴润肺的百合固金汤、补益肝肾的扶桑丸、消食健脾的小保和丸、祛暑利湿的六味香薷饮、清泻肝胆实火的龙胆泻肝汤、治疗体肥不孕的启宫丸等名方。


止嗽散

【来源】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卷三·咳嗽》。

【组方】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194g,甘草(炒)448g,陈皮(水洗去白)597g。

【功效】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诸般咳嗽,尤适于外感引起,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者。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暑气伤肺,加黄连、黄芩、天花粉;生痰黏稠,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燥咳无痰,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

【用法】上为末,每服11.2g,食后临卧服,温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按语】止嗽散为程国彭“苦心揣摩所得”的一首著名治咳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随证加减,可用于风寒、风热、痰浊、肺痨等多种咳嗽,“服者多效”。

 何以“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程国彭指出“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并分析说:“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因疗效卓著,后世广为运用,被誉为“治嗽第一名方”

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外感咳嗽的治疗。痰中带血者慎用,阴盛劳嗽者不宜使用。


国彭用药十分精炼,喜用一病一方,每方多为几味,创制了不少方约而效、量少而专的新方,如治疗四时感冒的加味香苏散、治疗实火喉痹的加味甘桔汤、解肌清热的柴葛解肌汤、润肺化痰的贝母瓜蒌散、滋阴保肺的月华丸、祛风除湿的程氏蠲痹汤、通痹止痛的秦艽天麻汤、治疗走注疼痛的程氏普救万全膏。

治疗湿热白浊的程氏萆薢分清饮、专治痢疾初起的程氏治痢散、通噎开关的启隔散、主治鼓胀痞积的和中丸、治疗痰湿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滋阴清热的消瘰丸等很多有效验方,均药量小、配伍精、疗效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出其不意之效。

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选引其方都有十余二十首,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普遍赏用,亦常有运用其方而见诸专业学术报刊的报道,说明程国彭所制之方富有临床价值。

资成汤

【来源】清代吴澄《不居集·上集·卷之十》。

【组方】人参3.7g,白芍3.7g,扁豆3.7g,山药3.7g,茯神3.7g,丹参3.0g,橘红2.2g,甘草1.9g,莲子肉5.6g,檀香1.1g。

【功效】养心健脾,止遗止崩,止汗止泻。

【主治】虚劳心脾两虚,遗精,血不归经、女子崩漏不止,盗汗自汗,食少泄泻,怔忡惊悸,不耐黄芪、白术、当归、生地黄者。虚热者加牡丹皮、地骨皮;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酸枣仁;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便血失血者加地榆、续断;小水不利者加车前子;痰多者加贝母。

【用法】用雄健无病猪肚1具,酒洗磨净,煮取清汤煎药。或为丸亦可。

【按语】吴澄《不居集》倡“外损说”、“脾阴虚论”,创理脾阴法、解托法和补托法,自制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资成汤、升补中和汤、畅郁汤、理脾益营汤、培土养阴汤、参脉保金汤、味补汤等9首理脾阴方;

陈解托汤、柴芩解托汤、和中解托汤、清里解托汤、葛根解托汤、升柴拔陷汤等6首解托方;

 益营内托散、助卫内托汤、双补内托散、宁志内托散、补真内托散、宁神内托散、理劳神功散等7首补托方,共创22首得效方,既补充和完善了李东垣脾胃学说,又丰富和发展了虚损病的辨治。

其理脾阴喜用“忠厚平和”之品,健脾不用偏燥之白术而用扁豆、山药、莲子肉,补血不用辛窜之当归、川芎而用白芍等,滋阴喜配血肉有情之品。

资成汤是理脾阴代表方之一,脾阴虚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心肺,下通于肝肾,可致遗精盗汗,血不归经、女子崩漏不止,食少泄泻,心惊失眠诸症。

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猪肚大健脾胃,茯神、丹参滋养心阴,扁豆、山药培补脾元,白芍缓肝,甘草补土,佐以莲肉合丹参而交通心肾,加以檀香佐陈皮而芬香醒脾。合之则脾胃之气上行心肺,下通肝肾,一滋心阴,一理脾元,共奏壮子益母之效。


五味消毒饮

【来源】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发无定处》。

【组方】金银花11.2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4.5g。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毒初起,发热恶寒,痈疮疖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可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等凉血解毒。

【用法】水2盅约500ml,煎至八分(八成)时,加无灰酒(不放石灰的黄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滓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也可外用。

【按语】五味消毒饮为外科治疗疔毒痈疮的要方。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君药;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均为痈疮疔毒之要药,共为辅佐。

各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效猛力专,清热解毒之力甚强,或加酒少量以助药势,可加强消散疔疮作用。

代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炎症疾患,如疔疮疖肿、丹毒、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外科急性感染病症,脓疱疮、带状疱疹、湿疹等感染性皮肤病,中耳炎、鼻窦炎等耳鼻喉科病证,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咽喉科疾病,急性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口腔科病证,疱疹性角膜炎、麦粒肿等眼科病证,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儿科病证,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病证,前列腺炎等男科病证,化脓性骨髓炎等骨科病证,急性泌尿系感染、肾孟肾炎等泌尿系疾病,尖锐湿疣、淋菌性阴道炎等性病,甚至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急性肺炎、肺脓疡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胆囊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具有热毒证候者,也均可选用。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医宗金鉴》化裁创新和首载方尚有:主治小儿惊风天钓的钩藤饮,主治小儿惊泻的益脾镇惊散,主治小儿急惊风的清心涤痰汤,主治小儿五软的扶元散,主治酒糟鼻的凉血四物汤,主治鹅口疮的清热泻脾散、泻心导赤散,治疗痈疽将溃的托里透脓汤,治疗瘰疬的消核散、附子败毒汤,治疗肺风粉刺的枇杷清肺饮和颠倒散,治疗乳房肿块的荆防牛蒡汤,治疗血崩的荆芩四物汤,外用拔毒生肌的九一丹,外贴治疗溃疡、杨梅疮、臁疮的莹珠膏,熏洗治疗各种损伤的八仙逍遥汤,熏洗治疗跌打损伤的海桐皮汤等名方。

黄土稻花汤

【来源】清代许豫和《许氏幼科七种·橡村治验·暑风发搐·附论》。

【组方】黄土(纯黄无杂色者)37g,稻花1合即双手合掬容量的1/10(捣熟入药),人参1.9g,乌梅肉1.9g,广橘皮1.5g,半夏(姜汁拌)1.9g,茯苓2.6g,甘草0.7g。

【功效】养胃止吐。

【主治】暑风吐泻,将成慢惊。

【用法】新汲水搅黄土,澄清煎药,汤熟(水烧开后)入稻花,再煎数沸,温服。

【按语】吐泻是儿科常见病症,许豫和认为,暑月吐泻,吐甚于泻,指出“止泻之法,可用温补,能受补则能生。吐则胃气伤,胃气伤则不能宣布津液,是以诸药杂投,多无应验。予思养胃之法,非寒非热,必得生机活泼,方转灵轴”,于是创制出黄土稻花汤。

认为:“黄土、稻花养胃之神品也;人参佐之,以益胃中元气;吐甚则胃中元气大耗,乌梅之酸以收之;橘皮、半夏助之以宣布也。此症多发于夏月,稻花暑月多有之。三时用此方,生谷芽、秧针皆可代之,然不及稻花之妙耳。”

其中黄土颇有讲究,以“旋取纯黄色,含生气者为上”,“自坏墙坼灶中出,其土和过石灰,不堪收用”,“灶中不洁之土,其中挟有石灰,用者多误”。许氏采用“吾乡土色纯黄者”,“每于长夏土旺之月掘取纯黄无杂色者一石,米汤和杵,捻成弹丸,烈日中晒”,用之最稳。稍后的程杏轩在《杏轩医案》中称此方甚妙,每遇有暑邪扰胃,发热吐泻,欲作惊搐者,仿其方加味,治多应手[7]。

许豫和长于儿科,世称“橡村先生”,还创制有治疗小儿疳证的五疳保童丸,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的加味葱豉汤,疏风解表的解肌汤,治疗时感发热的救阴煎,治疗急惊风的暑风饮子,针对暑月吐泻初起又化裁朱丹溪方而制有“新定黄连香薷饮”等儿科名方,创方制药精简轻锐,巧妙用功。

养阴清肺汤

【来源】清代郑梅涧、郑枢扶、郑既均《重楼玉钥·卷上·又论喉间发白治法及所忌诸药》。

【组方】大生地黄7.5g,麦冬4.5g,生甘草1.9g,玄参5.6g,贝母(去心)3.0 g,丹皮3.0g,薄荷1.9g,炒白芍3.0g。

【功效】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拔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起初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用法】水煎服。一般日服1剂,重证可日服2剂。

【按语】养阴清肺汤是新安郑氏喉科代表方之一,乃郑枢扶、郑既均兄弟继承父亲郑梅涧衣钵,以“养阴清润”为治则,进一步优化方药而创制的治疗白喉的名方。

中大生地黄甘苦而寒,既可滋阴扶正,又可凉血解毒,标本兼治,为君药;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冬养阴润肺,白芍敛阴和营,三药加强生地黄养阴之功,兼以清热解毒,为臣;牡丹皮辛凉凉血、活血消肿,贝母润肺止咳、化痰散结,配丹皮、白芍则清咽利喉、消肿止痛之功益彰,薄荷辛凉发散、清热利咽,且防养阴药壅滞之弊,共为佐;生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滋阴内寓凉血,扶正、攻毒并施,整体与局部兼顾,共奏养阴清肺、利咽解毒之效,对咽喉部急性炎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除白喉外,养阴清肺汤还广泛应用于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咳嗽、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痤疮等肺系病症,凡属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日久难愈等之阴虚肺燥证,均可辨证选用。

今有养阴清肺合剂、丸剂、膏剂等多种新开发剂型,运用于五官科、内科、妇科、眼科等40余种疾病的治疗。

喉科系列吹药也是郑氏喉科发明的代表方,如白喉吹药方、治疗口疮的口疳散、用于针刺治疗流血不止的万益丹等,屡用屡验。


清金解燥汤

【来源】清代余国珮《婺源余先生医案·霍乱转痢》。

【组方】北沙参8g,石膏6g,知母7g,瓜蒌皮6g,细辛3g,薤白3g,杏仁6g,桔梗7g,芦根7g(原无剂量)。

【功效】清肺润燥,调顺气机。

【主治】燥邪为患,腹痛下痢、烦渴不食,临床多用于霍乱转痢、痛经兼痢等病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余国珮提出“燥湿为纲”的辨证说,临床尤重养阴润燥之治,创制了治燥诸方,如解燥汤、清金解燥汤、安本解燥汤、助液汤、泽生汤、甘雨汤等,立意新颖,特色明显,取效神验,为后世治疗燥症树立了典范。

金解燥汤纯用滑利之品,他解释说:“石膏、细辛配合,辛凉清燥妙品;瓜蒌、薤白体滑解燥,而流利气机最神;杏仁、桔梗宣利气壅,且皆体润而不助燥,非槟榔、枳壳、木香、山楂破耗之劣性;沙参、知母、芦根救液清燥”,合而共奏润燥祛邪之效。

本方原书中无剂量,根据其诸多治案中病情用药的描述和偏重养阴清润治法的特点,结合其寓居江苏、用药当偏于清灵,应无重剂用药之理,故笔者谮拟剂量,以供参考。“量乃汉方不传之秘”,擅越之举,弄巧成拙也未为可知,俟读者辨识。


大新安名方既有体现创新理论和治法的代表方,也有经典医著方书的代表方,既有隐而未显的秘验良方,也有流传于世的经典名方,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及,各具特色、各为机杼

虽言十大名方,然则已提及的名方已逾百首。然新安创方化裁方远不止百首,他如明代程玠化裁方滋阴大补丸、创乌须黑发方秘传固本牛胆丸,汪机制定风胜燥制火并汤、水胜湿制风并汤、火胜寒制湿并汤、土胜风制燥并汤、热制寒并汤、火胜阴精制雾沤溃并汤等6首运气复气立方,黄古潭创拟治疗带状疱疹方瓜蒌散,罗周彦创拟补水益元汤、滋阴益元汤、益火复真汤、益元冲和汤等4首培补先后天元阴元阳系列方,清代汪文誉创制逐疫解毒方乾一老人汤和新制疫救汤,方肇权改正方有改正六味地黄汤、改正四君子汤、改正麻黄汤、改正桂枝汤、改正逍遥散、改正独活寄生汤等34首,并以八味成汤创补气汤、和解汤、升提汤、恶阻汤、胎动汤等80首内科、妇科方,留下了一笔不菲的宝贵遗产。

外,新安医籍引录保存了许多名方验方,而不至于轶失湮没,如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收引柯韵伯方香砂六君子汤,吴谦《医宗金鉴》收载桃红四物汤(原名加味四物汤,明代徐彦纯、刘宗厚《玉机微义》引自元代王好古《医垒元戎》)等,其文献价值不可没矣。

些名方无一不是医家毕生临床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质的具体体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有待发现、发掘和整理,为今所用。运用文献、计算机技术、药理实验、临床试验等多种方法,研究、开发和利用新安名方新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医疗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本文原以“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专题,刊载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28卷第12期,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整理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