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理财十年:货币派生紧缩与四万亿的“神助”

 戈什拉彻 2016-03-02

银行理财十年:货币派生紧缩与四万亿的“神助”

2016-02-14 Bank资管

本文笔者将从一个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论述银行理财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尤其是2008-2014这段时间银行理财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原标题:十年理财:货币派生紧缩与四万亿的“神助”

Bank资管专栏作者:陈虎,供职于某资产管理机构。

前言

理财十年,御风而行。风起即扶摇直上,风停则修德以待。

经过10余年的发展,2015年底,作为大资管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已超20万亿元,其作为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板块重要一员的趋势也愈发不可收拾。只要条件允许,现在几乎没有一家银行不开办理财业务,理财管理部门已几乎成为商业银行总行的标准配置。但短短10年以前,那时候“银行理财”还是个小众的生僻词。本文笔者将从一个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论述银行理财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尤其是2008-2014这段时间银行理财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2004-2007年银行理财发展的拓荒时代,那时理财还只是银行主营“存、贷、汇”业务外的锦上添花,被大部分一线从业者当做为了写进年终总结报告的,“为了做而做”的一块边角业务。其业务模式也较为单一,采用模仿外资行的结构性产品为主,客户接受度和银行自身经营意愿均不高。一方面,银行理财的负债端,也就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他们对这类结构性、预期收益率不稳定的产品并不信任,客户放在银行的钱往往是风险偏好极低的“保命钱/家底钱”,如果这部分钱能承受高风险,客户早就去买股票、买基金、买彩票了,所以理财这类新生事物,除非有保本承诺,否则客户并不是很买账。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的资产端,也就是产品资金的投资标的较为单一且利润相对贷款等产品外并不丰厚,银行做这类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但监管部门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等长远规划鼓励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除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开发这类产品的主要动机则是“高息揽储”,留住或吸引一部分资金丰厚的高端客户,俗话说就是不赚钱赚个好彩头。

相比2004年-2007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初期数千亿的规模,其呈爆发式增长的进程是2008-2014年底这7年的时间,规模接近15万亿,这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可谓生逢其时。这期间,贸易顺差及大量热钱涌入造成的基础货币泛滥使央行不得不提高存准率对冲以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同时为防止国内经济“硬着陆”推动的4万亿刺激计划又要求商业银行发放大量信用(包括贷款、债券投资以及后来的非标投资等)以支持经济发展。一手紧缩派生货币,一手要求充足的信用创造(创造信用不一定创造货币),两难之下的商业银行,在监管的允许以及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配合下,找到了银行理财这“第三条道路”,自此银行理财也乘上了货币政策东风,脱胎换骨,羽化登仙,规模从数千亿直上15万亿。

2015年开始,是银行理财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外汇占款迅速减少,人民银行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等手段补充基础货币,用降准补充派生货币,同时维持稳健的M2增速。在这一大背景下,银行理财的货币政策东风已逝,商业银行从前一个阶段的有贷款需求却放不出去,转而到了没信用需求还要放贷款(人民银行信贷指标要完成),在表内资金投放监管硬性要求尚无法满足的前提下,表外资金运用的动力也就没了。此时留给银行理财的,就只有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一些长期存在的监管指标和税收的利好了,但这不足以像过去那样促进银行理财的高速增长。此后,银行理财将寻求和表内投资的协调发展之路。

一、货币政策东风起,乘风破浪十万亿

只有负债端客户的青睐是不足以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必须满足资产和负债两端的强烈需求,才能促使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积极推进理财业务。一个简单的例证是负债端类似银行理财但流动性更好的货币基金在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前一直不温不火。详情如下文。

1、“银行是不喜欢卖货币基金的”

2015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10万亿,其中货币基金规模4万亿,仅天弘基金一家的货币基金(余额宝)规模就达7000余亿,其峰值曾超过万亿。但这都是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以后的事,2013年以前,公募基金2.87万亿规模中,货币基金不到5000亿元,2011年时不到3000亿。2011年时货币市场利率并不比2013年低太多,为什么货币仅规模却差这么多? 2015年货币市场利率比2011年时还要低,为什么货币基金规模却达到惊人的4万亿?笔者认为答案很简单:销售能力和销售意愿。

在余额宝诞生之前,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代销、基金公司直销、证券公司代销和其他一些代销机构销售。其中银行渠道占公募基金总销售额的7成以上。然而,商业银行是不喜欢卖货币基金的。银行销售的基金绝大部分是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债券基金,抛开这三类基金给银行的销售费等费用远高于货币基金不谈,银行也是不愿意销售货币基金的。原因很简单,卖货币基金会分流储蓄存款。众所周知,货币基金相对于银行定期存款有着不相伯仲的收益率和极高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大力推销,那么势必会很快将本行的低成本存款分流出去,银行得不偿失。

因此,如果仅从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高收益率受客户青睐角度来看银行理财的快速发展是不妥的。因为在负债端,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有着极为相似的特性:相对存款的高收益,低风险。从货币基金滞销来看,如果银行理财只有负债端的优势(2004-2007年期间即如此),其发展会很快达到瓶颈,并不会出现2008-2014年的高增长,也不会出现工行董事长姜建清预言的未来银行理财增长和存款增长1:1的典故。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银行理财这7年的高速发展呢?

2“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负债端客户有需求,且很强烈,与此同时资产端也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的话,那么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就有很强烈的欲望撮合资产端和负债端,并从中赚取手续费。这也是商业银行的老本行,只不过在银行表内,这叫存款、贷款和息差。银行表外,即是理财产品、理财投资和手续费。这二者在法律、制度层面可能天差地别,但在实际操作它们的银行从业人员手中,却是转换的手到擒来、驾轻就熟。理财业务大发展所需要的这资产端的强烈需求,来自于货币政策变迁及2008年到来的4万亿投资。

(1)货币政策变迁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内信用创造受到严重制约。

首先,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不同的是,商业银行除了投融资业务外,还有创造派生货币的职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重要的一环(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不能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因此也就阻断了我国央行直接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的一条重要通路,也同时导致商业银行在国家货币总量调控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图1: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派生货币简图

因此,在基础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的情况下,其可创造的货币总量也是一定的。但自2008至2014年,美国的货币政策为量化宽松,大量美元离开美国寻求风险较小的高收益资产,拥有大量贸易顺差汇率不断升值的中国自然是这些资金的首选,我国境内居民拿到美元后,由于担心人民币升值,大多会立即兑换成人民币,造成了大量美元通过商业银行流入央行成为我国的基础货币发放(由于货币管制,居民拿到美元后要么自己留存要么必须到商业银行换成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由于基础货币过快的增速,如果商业银行继续按照2007年以前的货币乘数创造货币将使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过快增长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央行为维持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速,逐步提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到2014年时已到达21.5%的历史高位。加上超额准备金率,这时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只能发放约75元的表内贷款或投资,相比2007年以前每吸收100元存款可以发放90元以上的贷款或投资,商业银行揽存压力大幅攀升,同时信贷创造能力严重受限。

(2)2008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需要商业银行的大量信用创造

为防止国内经济硬着陆,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这部分钱仅有一小部分由财政出资,大部分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同时由于前期乐观的经济环境及尚未过剩的产能,导致企业的信贷需求极为强烈,当时的情况是企业到处求人贷款,民间借贷盛行,银行到处求人存款,因为有了存款才能放贷,但是存款准备金的提升让银行每单位存款可以创造的贷款逐渐减少。企业融资的需求旺盛,银行新增贷款有限,供不应求。这时候亟需一个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又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货币出口。

(3)不扩表的情况下进行信用创造的最佳路径--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属于直接融资,不创造货币,只是货币的搬运工。详情如下表:

表1 银行理财和货币供应关系表

由于既不影响货币供应量,又能满足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同时在07年监管新政颁布后,银行理财资金可以投资“类似贷款”的资产(后来的非标债权和一部分被认定的标准化债权资产),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如神助,发展理财业务的东风来了。

如果把商业银行看做一个资产管理机构,那么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比如基金公司善于做交易,善于投资权益类资产,善于进行加杠杆的固定收益投资。商业银行最擅长的就是期限错配的存贷款了。商业银行的债务性投资(比如贷款)的风险甄别能力,风险暴露后的事后处置能力,都是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主流商业银行都有着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完善的制度流程以及数以百万计的融资授信客户。让商业银行做自己熟悉的业务,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理财业务规模也程几何级增长,从最初发展多年才有的数千亿规模,一路发展至2014年底的15万亿规模。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商业银行做法不够规范,又没有表内贷款拨备覆盖和坏账核销机制让部分银行理财有了“庞氏骗局”之嫌,但总体而言,银行理财在这7年宏观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高约束下,支持了实体经济建设,只有庞氏结构之嫌而并无庞氏骗局出现,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二、东风逝,且顺流而下

2015年开始,美联储宣布加息并于12月首次加息。随着油价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新兴经济体风险暴露,大量资产回流美国导致了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占款连续下跌,基础货币迅速减少,为维持货币总量稳步增长,对冲基础货币减少央行多次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表内资金运用逐渐宽松起来。同时由于国内经济转型期,大量过剩产能行业经历去产能过程,银行坏账频出,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弱,在货币总量增速既定的前提下,部分商业银行已疲于应付表内资金运用,此时银行理财相对于表内资产匮乏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资产荒。

此时,表外理财逆势增长的动力,无外乎理财投资没有资本充足率约束(表内投资坏账核销和利润增长放缓会造成资本金短缺),理财投资没有拨备覆盖率约束(表内投资坏账需要计提拨备)等所谓的监管红利,部分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动力已经由信用创造(创造信用不一定创造货币)转换到了规避监管。这对银行理财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为大量不良资产出表而存在的银行理财将大大降低自身的口碑和公信力。

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对公存款占总存款比重超过80%,而理财产品的个人客户占比一般超过90%,负债端发展理财业务是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外拓个人客户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理财十年,御风而行;风起云涌,风停则修德以待。虽然宏观货币政策红利已逐渐褪去,银行理财投资在资本占用、税收、投资范围和公私客户联动等方面的优势还是继续存在的。在向资产管理本源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理财势必成为未来银行发展中轻资产业务的重要版图。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