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间文艺深入骨髓的书店”还是关了

 真友书屋 2016-03-02


文| 张知依

摄影| 郝羿 


“好舍不得啊!”“这么好的书店关门,以后就不知道该去哪里了。”四年一度的2月29日,对传媒大学的学生来说意义特别——位于西门外“残街“上陪伴他们近两年的“一個書吧”在这一天正式停业。


“一個書吧”的老板王小源和李汇怡是一对在传媒大学就读的情侣,三天前贴出撤店甩货的海报,消息不胫而走,老顾客在乍暖还寒的春日来到这里,挤在几乎已经被搬空的书店里最后一次挑选心爱的书和小物,和店长告别,也和曾经陪伴自己的文艺时光说再见。曾经一座难求的咖啡区,现在空空荡荡,青阅读记者坐在最后一只沙发上和两位店长聊起“一個書吧”的过去,没过多久,这只沙发也被一位会员买走了。



用文艺的心接手文艺的店


“我们俩刚谈恋爱的时候,这里是一间文艺深入骨髓的书店。我和我女朋友常来,当时她送给我一本《目送》作为圣诞节礼物。”王小源看着坐在小木梯上的女友李汇怡说。他口中的文艺书店,是传媒大学学生人尽皆知的“斑马书店”——这间书店原本是传媒大学的一位老师经营,主要销售影视类精品书和该专业考研辅导教材。2014年7月,因为房东将10万元房租提到22万,斑马书店关门了。


“我们俩原来在学校里做点小生意,卖水果酸奶,负责配送到宿舍楼下,当时oto还没兴起,生意还不错。”王小源说,后来因为小生意遇到瓶颈,加上自己心爱的书店关门,他们想试试有没有可能经营一间实体店,“我和我妈妈说要开书店,需要5万块钱,妈妈当天下午就打来了。”后来生意做起来,他退休的妈妈成了店里唯一的店员。


“残街的房租是出了名的贵,房东开出22万房租,邻居店铺的老板都不敢相信,我们俩觉得可以接受。房东只给我们3天免房租装修。多施工一天就亏800块,只能硬着头皮赶进度。”花了半个月,书吧就装修得像模像样:“我们在想,除了卖书,顾客也能在这儿买到礼物,让喜欢看书的人有个地方歇脚。”情侣二人是同班同学,主修数字媒体技术,根本没有设计经验。没想到,设计的空间得到顾客的认可,王小源拿出一张他之前拍摄的照片,阳光从南面的窗户射进来,洒在一整墙的电影海报上,两只猫躺在沙发上和学生们一起安享时光。


同学和老师开的书单撑起了这家小书店


“好想让时间过得慢一点。”结束营业这一天,李汇怡说。从决定撤店到2月29日,3天时间光顾着甩货搬家,“都没时间吃饭,更来不及伤感了。”熟客们从北京的各个地方赶来,大部分是传媒大学在校生。


王小源他俩几乎能记起每一个老客,看见他们回来,也能想起自己和“一個書吧”相伴成长的故事:“进书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儿,我虽然喜欢看书,但也不知道该怎么经营书店。我们找来身边读书多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开书单。”有了智库们的帮忙,他俩第一次进的书销量就特别好——“国内作者,冯唐、王朔、王小波、毕淑敏卖得最好,但冯唐和王朔加起来也没有东野圭吾卖得好。”书吧开始营业之后,他俩就成了甜水园的常客:“因为必须得买正版书,所以每次都去甜水园进一万块的书,进货价是6折,大概要买500本。”每次进货,他俩都是坐地铁去,打车回。


原本王小源的意思是,就用这间书店卖书,但是李汇怡觉得这样生意做不下去,“后来我觉得她是对的,书进价最低折扣是6折,我们会员卡是商品8.8折,每天走再多流水都得亏。”后来,小商品市场的手套、围巾、多肉植物摊前都有她们情侣俩的影子:“就是买一些女生会喜欢的东西,后来就改成什么都卖了。”


“'一個書吧’要关,真的挺失落的,我喜欢这里的氛围,有书香有茶香,还不像图书馆那么严肃,特别恬静,还有Wifi。老板娘选的东西很好特别有眼光。”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女研究生说。“广院最文艺的书店没了。”“一個書吧”的常客宋佳音昨天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图文并茂的回忆文章,以这句话为标题,“广院周边原本就没有什么向阳的书店,能坐下来晒晒太阳的就更少,卖考研资料和教辅的商店倒是很多。”宋佳音说。




梦想还在,文艺不死


如果不说,很难想象王小源和李汇怡都是95后,“开书吧让我们成长很多,遇到要砸店的,遇到不讲道理的顾客,遇到从来没遇见的问题,往回看都是成长。”除了成长,还有成绩——一年半的时间,“一個書吧”让他们挣了近30万。“平均下来,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好的时候可以到8000元。”李汇怡主要负责经营,除了卖书,她们还在这里组织课程:咖啡课、语言课等等。“我们都是工科生,也不知道怎么做宣传,但没有推广还能这样,我们已经挺开心的。”


这几天,王小源和李汇怡被问起最多的问题就是:好好的书店,怎么说关就关了。按理说,他俩的经营能力,不足以让“一個書吧”囿于实体书店的经营之困中,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因素:“残街上的房租就是很贵,而且这本来是一条小吃街,因为外卖订餐越来越火,生意也不如从前了。”


此外,是情侣俩自己的考量:“我们不想让眼前盈利限制住我们自己。”他俩都是大三的学生,“马上该准备考研了,这是自己前途的事,我们的理想也不能止步于这间书店。自己的生意再小也要费心费力,我觉得有这种经历就够了。”王小源说,希望以后能考上传媒大学的电视新闻专业读研究生,“肯定还是要努力考研。”李汇怡说,未来还很长。


实体书店被关停毕竟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但故事的结局好像并太令人伤怀:在“一個書吧”最后营业的一个小时,一张海报倏地从墙上掉下来,《当幸福来敲门》Chris Gardner拉着Christopher的手躺在地上,阳光从他们背后照过来,仿佛在说“只要我心中有梦想,我就会与众不同,你也是。”




——调查——

百所高校中三成不再有实体书店

文| 刘旭 张知依


在“一個書吧”营业最后一天,不少顾客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看到斑马书店关停时很惊讶,觉得这么多人常去的地方会经营不下去了。其实学校附近的书店关停不是第一家了,最早在中蓝门口有一家大书店,也是可以看书自习上网,后来关了以后我们就转移到了斑马,斑马关了又开了现在这家'一個書吧’,现在'一個書吧’也关了。觉得挺失落的。”

“我们喜欢享受的大多都是'非消费品’,真正买书买物件都是偶尔为之,所以这些书店才都难以为继吧。然后转念一想,大学旁边的书店都这样,其他地方的书店都怎么开下去呢?”另一位顾客说。

然而大学周围的独立书店经营关停确实已经不是新话题了,但如果统计大学周边独立书店的经营状况,大数据依然令人吃惊。记者在去年9月获悉,教育部发文决定对各地的高校校园书店数量、规模、书店性质、经营状况开展摸底调查。在很多人看来,这或是“倒闭潮”中挣扎度日的校园书店“一棵救命的稻草”,又或成为唱衰多年的实体民营书店的新注脚。

但据了走访,记者发现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海淀区高校校内及周边的民营书店,发现短短5年时间,它们中近半数者从高校的“文化版图”中黯然“消失”。消失的,既有规模显赫、名声在外的,如“第三极书店”、“风入松”,也有北大畅春园附近小平房内暗藏的六七家人文小书店。还有书迷还告诉记者,甚至连北大周末书市也“因校园用地紧张”于2014年春天戛然而止。“连买教辅的书店经营也不如前。”有读者补充说。

去年6月,针对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所高校中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57%的高校以教辅类书店为主。

诸多大学周围书店关停的理由,自不可能都如“一個書吧”一样带着某种盎然,在这个春天,高校的书店人文情怀何以生长,这个问题横亘在这个万物复苏的集结,等待有人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