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天飞讲西游|第二十二讲:唐僧一家的背影

 幸福海宇 2016-03-03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李天飞讲西游”连载,在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每日15:00发布,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各位关注仙儿公号的朋友,大家好。“李天飞讲西游”在新浪微博发布后,受到了热烈关注。本公号是李天飞的自营公号。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同时更新。谢谢大家关注!您的关注就是我持续发文的最大动力!
李天飞讲西游|第二十二讲:唐僧一家的背影
  御弟哥哥终于出场了!

  从这一回开始以下三五回,因为孙悟空还在五行山下压着,只好又把他晾一边了。这几回的故事,甚至早在元代就已经成型了,留给后人发挥的空间实在不大。所以在这里提前向大家汇报一下。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一回是《西游记》争议最大的一回。而且这一回历来就分分合合,甚至现在各出版社出的书,都没有把这一回算在100回之内,而是当成“附录”处理。这在小说史上也可算是罕见的现象了。

  贫道每期几乎都要提到世德堂本,这是百回本《西游记》最早的本子。可是世德堂本并没有这一回。它介绍唐僧,和猪八戒、沙和尚一样,是通过一首诗来介绍的。世德堂本从观音菩萨去长安之后,九、十、十一回目是这样的,这里面就没有唐僧什么事!

  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唐僧出世的完整故事,第一次出现在明代一个很拙劣的版本里(学界称为“朱本”)。到了清朝,大概是大家觉得这么一部大书,孙悟空的故事都占了7回。唐僧的故事怎么可能一点不讲?于是纷纷把它编入了一百回中,但终不能是101回,于是清朝人又把后面几回作点调整,连合并带后串,直到12回才算和世德堂本同步了。

  假如我们找到1955年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它的回目继承的还是清朝的样子:

  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将军遗书托冥吏。

  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

  然而这里是有问题的。比如第九回的开头就说“话表陕西大唐国”云云,和第十回的开头一模一样。第九回里把小唐僧从水里救起的是法明和尚,到了第十回的回忆里,忽然变成了迁安和尚。第九回贞观十三年,陈光蕊才中状元。第十回里贞观十三年,成年的唐僧就已经开法会了!

  就算《西游记》最后这位改定者再糊涂,也不至于出现这样大的bug,实在说不过去。我们只能认为,讲陈光蕊故事的这一回,是后插进去的。于是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西游记》,就把这个第九回单拿出来,标为“附录”。这也好理解,假如我们声称是按世德堂本整理的,那就得依据世德堂本的原貌。只是可惜我们的御弟哥哥,竟然只能从一篇“附录”里出场了。所以有些读过原著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人民文学出版社几次版本的回目居然不一样。这就是原因。

  唐僧原是男一号

  贫道此前讲过,西游故事大致分南北两系。取经故事流传于北方,算是北方系。这套故事唐僧是男一号,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自从人们发现了南方系齐天大圣的价值后,把他慢慢引入北方系来,唐僧男一号的地位就一降再降。比较早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从唐僧告别太宗西行讲起的(这一卷已经缺了,但根据剧情推知是这样的)。又如《西游记杂剧》,第一个故事也是从唐僧出身讲起的。可是到了今天的《西游记》里,忽然就一把推开唐僧,从孙悟空讲起了!连唐僧的故事都找不到了。于是孙悟空正式篡夺了唐僧男一号的地位。

  我们知道男一号一旦篡夺了地位,与之俱来的一定是改动剧情。使剧情符合他的表演。所以我们看到,像哪吒、二郎神这样的人物,就跟着强势的男一号进入西游剧组。因为他们都和新男一演过对手戏,必须带。他们都是大圣的人,形成了一股劲锐的南方势力。朱紫国赛太岁也算,因为那本来是大圣的戏,是让给他演的(详情请见拙注《西游记》本回注释),而大圣在这一集演了反串。

  我们看这些龙套小弟,因为都是常跟大圣演对手戏的,在书里哪个不是重头戏?唐僧做男一的日本藏元代《唐僧取经图册》,里面提到好多北方系的妖精,如瞿波罗龙、野狐精、魔女国、长爪大仙等,说实话都是唐僧的人,可是在今天的《西游记》里踪影全无。毋庸讳言,他们都是过气的演员,虽然资质未必很差,但只因跟错了人,当年在一线的时候都没红,经过几百年的淘汰,竟被剧组开除了!

  但是如果看过贫道第六讲的朋友,也应该知道,本来新男一是还是要带进一些人的,比如什么猕猴王之类,但这些演员,水平比二郎神他们差好多。所以就算这位新男一面子再大,也罩不住这么多小弟。带不进剧组,是情理之中的事。

  沙和尚虽然弱得很,却是北方系里资格最老的。女儿国女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女人国)、老鼠精(毗沙门天王故事)、刘伯钦(宣扬念经超生),也算是北方系唐僧的人。所以可以解释,为何在流沙河一回里猴哥自动退位只当帮手,而几段招亲故事里唐僧才逆袭成了男一,这算是北方系留下的几块领地。总的看来,南方系演员道家或民间宗教的背景多些,北方系纯正的佛家背景多些,而且带着很浓的西域色彩。但这些故事,往往水土不服,被剧组咔嚓掉了。所以,这场南系北系之融,男一男二之争,道家佛家之碰,毋宁说是西游故事本土化的进程(与元代的民族、宗教的大融合似乎是基本同步的)。

  陈光蕊也不是唐僧他爹

  记得前几讲,贫道曾讲过一个“吸星大法”理论,就是说当一个人物被大众喜爱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各种故事,即便和他本来不相干的,只要沾点边,也会往他身上编。而这个故事原来的主人公就此湮没无闻了。孙悟空就吸收了白猿精、猕猴精甚至慧能法师、东方朔各家的内力。唐僧虽然弱一些,但也毕竟是《西游记》的前一号、现二号。说他会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有点抬举他,说他会向问天的“吸功入地小法”似乎正合适。

  历史上唐僧本来没有爹——打嘴,这话说的!贫道是说他爹没有什么出名的故事,但唐僧的远祖倒是留下了一个有名故事。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大师是汉代陈寔的后代,如果大家不熟悉陈寔的话,“梁上君子”这个故事肯定听说过,这个小偷的美号就是陈寔给起的。但是说实话,唐朝人特喜欢高攀远祖,这个是不是真的,不好说。

  玄奘大师的亲爹不叫陈光蕊,而叫陈慧,书上说他“形长八尺。美眉明目”,看来御弟哥哥的小鲜肉形象是有基因传统的。但这位陈太爷并不喜欢做官,更没有什么中了状元之说了。

  那么玄奘大师什么时候换了一个状元爹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唐朝说起。这是唐朝《原化记》的一个故事:

  唐天宝年间,荥阳有个姓崔的(姑且喊他崔生),考上了进士,任吉州大和县尉。崔生的老娘恋土难迁,于是崔生带着夫人王氏和金银数十万赴任。雇的吉州孙家(姑且喊他孙甲)的船。孙甲就见财起意,把崔生推落水中淹死,谋了他的钱财,又逼迫王氏就范。这是王氏已经怀了崔生的孩子,不得已忍辱偷生,也无法送信回家。幸而孩子出生后,孙甲很喜欢,待他不错。王氏夫人也就不敢提起前事。

  二十年后,小崔进京赶考,晚上走到一个地方迷了路,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团火光,飘飘忽忽地引路。小崔跟着火光走进了一户人家,这就是崔生的老家!老太太还健在,见小崔长得和崔生一模一样,大吃一惊,但她哪里想得到这就是亲孙子,只当是巧合。想起儿子儿媳失联二十年,不由放声痛哭,就把崔生的一件旧衣服送给小崔,当作留念。

  小崔进京之后没考上,回到家里。王氏夫人一见这衣服,大吃一惊!忙问这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小崔如实相告。母子抱头痛哭,两人立即到衙门告状,官府把孙甲缉拿归案,沉冤昭雪。但是依法,王夫人应该早点告官。这么晚才告,也有罪名。幸而小崔苦苦哀告,才得以免罪。

  原文很长,这里贫道只是讲个大概。但我们看,这里陈光蕊故事的基本情节,已经具备了。

  另一个故事,是唐朝温庭筠的《乾月+巽子》(艾玛这个字太难打了):

  陈彝爽和周茂芳是同学、发小。两人一起赶考,陈彝爽考上了进士,任蓬州仪陇县令。周茂芳却没考上。于是陈彝爽回家收拾,带着夫人郭氏,两岁的儿子陈义郎,一家子三口要去上任。陈老太太却恋土难迁,于是郭氏夫人给婆婆做了一件衣服,不小心剪破了手,溅了几滴血,就说:“婆婆留做纪念吧,我们走后,会时时想念您的。”那个周茂芳落榜在家,百无聊赖。陈彝爽就约他同去旅游一番。谁料到过江的时候,这个周茂芳忽然黑了心,趁人不注意,把陈彝爽推落江中淹死。趁郭夫人六神无主之际,周茂芳就说:“不如我顶了他的官名,一起上任。”郭夫人没办法,只好从了他。陈义郎年纪还小,根本不懂事。

  周茂芳顶替发小到任后十七年,陈义郎已经十九岁了。进京赶考,正好路过老家。碰上一个老太太,说:“我看你长得像我失联十七年的儿子。”于是拿出一件衣服——就是郭夫人临走做给婆婆的血衣,送给陈义郎。义郎只当是件趣事。

  他考了一回,没考上,于是回到家。谁知母亲郭氏见衣大惊,才对儿子义郎说出前后缘由。陈义郎大怒,趁周茂芳睡觉的时候,一刀砍了他的头。母子到官自首。官府审理此案,念他们情有可原,判了无罪释放。于是祖孙婆媳一家团圆。郭夫人回到老家,在老太太跟前伺候了三年,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和前面那个故事一样。我们看,这里面的情节,和唐僧故事的情节基本是相符的,都是说老爹中了进士(虽然不是状元),带夫人上任,这位夫人要么身怀有孕,要么儿子还小。路上被贼人害死。夫人忍辱偷生。儿子长大成人,偶遇奶奶。通过一些信物,家人才互知音信。大概这位陈义郎的故事,因为手刃仇人,更为有名。于是就安到同样姓陈的陈玄奘头上了。

  至于唐僧父亲陈光蕊这个名字,贫道不大清楚过确切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元代出现的。还有有学者说,连云港一带,早就流传着陈光蕊是三元大帝的传说。这个贫道也没有实地考察过,是不是反过来受了《西游记》的影响,也不清楚,姑妄听之。也留给感兴趣的朋友作研究。

  满月抛江和殷夫人自尽

  至于“满月抛江”,这是另外一类相似的故事,宋周密《齐东野语》里记载的有一条:

  从前有个官员,一家三口出门,在江上碰上了强盗,这位官员被杀害了。强盗胁迫地方官的夫人就范,夫人说:“我可以从你,但是有个条件。你如果不答应,我反正就是一死。”强盗问什么条件,夫人说:“我就这一个孩子,才几个月。现在我把他扔进江里,顺水漂走,死活任从天命。万一留我丈夫的一点骨血,也是你功德一件。”强盗想了想,一个孩子,漂在江里,怎么可能有命?就答应了。夫人用一个黑漆小盒,盛了婴儿,旁边放了两块银子,顺水流去。夫人就跟随了强盗过活。

  十余年后,夫人到一座寺里拜佛,忽然见到长老房里有一个黑漆盒子,就是当年的那只!大吃一惊。长老说:“是我十多年前捡到的,里面还有一个小孩,我将他抚养成人了。”说着就把小和尚叫了进来,果然和他爸爸长得一模一样。长老立即跑去报官,强盗被缉拿归案,沉冤昭雪。

  这件事虽然没说小和尚姓甚名谁,但却和佛寺发生了联系,就更容易往玄奘法师身上编了。

  和玄奘法师有关系的故事,基本就是这些。这些故事因为情节都差不多,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贫道感兴趣的是《西游记》里的殷夫人,最终给她安排的结局竟然是“从容自尽”。这个情节看起来实在是十分反人性的。这件事其实可以这样看。首先,明清以来的贞节观念起了作用,这一点不消说。假如《西游记》没有安排陈光蕊还魂,那殷夫人守着婆婆和儿子,自然没有自尽的道理。但是麻烦就麻烦在陈光蕊又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将如何面对前夫?

  今天这种事情也是有的,随便网上一搜就可以知道。比如一位男子失踪后,家人不得已去办理宣告死亡手续,不想过了许多年,此人又出现了,重新来找他的妻儿。但是,妻儿已经有了新的生活,妻子不愿见丈夫,儿子不愿见父亲。

  这谈不上谁对谁错,只能说,造化弄人。对人性的挑战,太大了!

  事实上,大家也不大乐意接受这个结局,例如在福建莆仙戏《陈光蕊》中,给殷夫人设计的情节是装疯躲过了刘洪的玷污。自然也就不必自尽了。但是装疯这么多年,这在人性来说 ,也够挑战的了!

  况且小唐僧并不是殷夫人一手养大的,而是将他抛江而去,任从天命。虽然说迫不得已,但在当时人看来,这二十年养育之功,毕竟算不得她头上。

  更何况这些故事,对殷夫人的苛责,早在原型期就种下了。贫道讲的小崔的那个故事,王氏夫人竟然是有罪的!因为站在官府的立场上,她没有及时报警!陈义郎那个故事,郭夫人虽然没被判罪,也给她安排了一个三年而死的下场。这些无疑是让殷夫人“从容自尽”的种子。丈夫还魂转世、儿子光宗耀祖,于是她,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那么这几位夫人,为何不及时报警呢?她们的理由如出一辙,王夫人对儿子说“此为汝幼小,恐审理不了”,郭夫人对儿子说“吾久欲言,为汝幼,吾妇人谋有不臧(不臧:不善),则汝亡,汝父之冤无复雪矣”。也就是说,单凭一个妇女去告,很有可能是告不赢的。由此可见,妇女实在是极苦极苦的,怎么做都是错。至今仍然如此!贫道每读到此,都要为古今女子发一大哭!

  陈光蕊是唐僧杀的?

  又有一些朋友,拿着一些网上流传的“解读”来问贫道,说其实是唐僧杀死了父亲、逼死了母亲云云。还能列出一二三四诸多的证据。贫道一再和这些朋友说:可以当作娱乐看,没有任何问题。这些解释都很有才华,贫道自己也喜欢看。但如果以为这就是《西游记》的本意就不好了。

  其实贫道把陈光蕊故事的几个原型列在这里之后,这些所谓的“揭秘”也就不攻自破了。比如说那些一二三四的证据说原文的漏洞:殷小姐为什么不及时报案、水贼为何敢带着殷小姐上任、殷小姐为何从来没有回过娘家之类。所以这些都是阴谋的表现。假如单看一篇《西游记》,而且抱着找阴谋的眼光看,自然觉得到处都是阴谋。其实我们看这几个原型故事就知道:这些女主角,都没有及时报案。有一位甚至因为没有报案,还几乎受到惩罚。她们不报案的原因,自己也说了:孤儿寡母,告不赢!贼人敢带着这几位女主角上任也是的,女性的活动能力,在古代是极弱的。她们很少识字,也没有什么文化。多年不通音信,也是的。在古代,通个音信其实是很困难的。而且就算能通信,这类故事既然被编出来,设定的前提就是不能通信的!而且必然设定一些原因:比如1)在小崔的那个故事里,孙贼还是很喜欢这个小崔的,“养为己子,极爱焉”。王氏夫人为了将小崔抚养大,也只能顺从,不能随意报案或通信。否则新丈夫倒了,她远在他乡,带着一个小孩子投奔谁?这是软手段。2)陈义郎的那个故事,不能通信的原因是周茂芳“防虞甚切”,看得死死的,想通信都不能。这是硬手段。不管是“爱如己子”还是“防虞甚切”,说这么一句,就已经杜绝了通信的可能了。

  前二十多讲,贫道反复强调《西游记》的民间性:第一,成书是民间的。是几百年积累而来的。是由许多不知名的民间作者创作叠加的。纵使有天才的有学识的作家,起到的作用——至少在整体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很少的。第二,信仰是民间的。我们看到的玉帝、观音等神仙,都已经融合了。都不能简单地和道教、佛教划等号,所以表面化地去理解佛道斗争肯定是有问题的。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第三点:故事也是民间的!《西游记》中很多故事,是从民间故事改编来的。民间故事,和作家坐在家编出来的故事完全不同。在这里贫道简单讲一下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是集体创作的,所以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所以我们会在全国各地都听到什么斗法故事、坏哥哥好弟弟的故事、智斗财主的故事、青蛙王子的故事……除夕那天,因为春晚播了一首《六尺巷》的歌,贫道还写过一个深八“六尺巷”的故事的文章,这所谓的“六尺巷”也是全国各地哪里都有的,根本就不是桐城的专利,对应的人物也是王英、郝天官、刘罗锅、王安石各朝各代的!这就是一个故事类型!甚至这些故事不分国界全世界流传。强盗劫杀而后孝子复仇故事,也是其中一种类型。民间故事的传承,是口头的,是靠模式化传承的。所以主人公的名字、时代、职业都可以变,唯独模式不会变。所以陈光蕊这个故事一演再演,主人公可以姓崔,可以姓陈。可以写进唐朝人的著作,也可以编进明朝人的小说。我们如果用今天宫斗剧、潜伏剧的思路,去想这类故事,那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了!单看过一本《西游记》,断章取义地找一些漏洞,就说这是害死陈光蕊的阴谋。那民间这么多类似的故事,你都用阴谋论讲讲看?

  最近接到一些朋友提的意见,认为贫道既然讲《西游记》,就只该讲《西游记》。为什么要拉扯古往今来那么多书?这和《西游记》的情节有关系么?别的书这么讲,能证明《西游记》也这么讲么?答案是当然有关系。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只靠和他见个面吃个饭,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知道他的职业,去询问他的同事;知道他的身份,去询问他的合作者;知道他的交际圈,去询问他的朋友;知道他的家庭,去询问他的家人。如此才能对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所以,这必然要牵扯的别的人进来。如果懒得这样做,你怎么知道面前这个人,是好人还是骗子!如果动辄就说“我忠实原著啊”,那和见到一个人,不分好歹就说“我就信这个人了”有什么区别捏?


  李天飞《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责编有《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藏徐悲鸿书札》、《张籍集系年校注》、著名学者编年事辑系列等。个人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亦工诗词、书法。宗二王帖学一路,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欢迎关注仙儿(xianer-xianer),一对小夫妻自己做的公号,分享自己的生活。长按二维码弹出识别界面,点击关注本公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