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

 博学多思写 2016-03-04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

——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许辛寅,江钢辉,沈创鹏,任玉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中文摘要: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难治疾病,随着科室间的联系增强,针灸科近年来此类病人增多,且疗效相对较佳。笔者研读《黄帝内经》同时,结合老师们的临床经验,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原则总结为“辨病辨经辨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关键词:《黄帝内经》耳鸣耳聋 针灸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中颅内有声响,而外部并无相应的声源的病证,其鸣响或如洪钟,或如蝉叫,或如蜂鸣。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听不真切,重者听觉丧失。此二病可单独存在,可合并出现,故《黄帝内经》对其论治时,有时分别而论,有时合而述之,且多用针灸,故而从辨病辨经辨证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

1辨病

即辨病名、辨病位,辨清了病名病位之后,就可以指导针灸取穴——局部腧穴为主。如《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鸣者,取耳中动脉,即耳门穴,系手少阳三焦经”,所以在治疗耳鸣时,可在耳窍局部取耳门穴。又如《灵枢·厥病》:“耳聋无闻,取耳中,”《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聋无闻者,当取耳中听宫穴以刺之,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以在治疗耳聋时可在耳窍局部取听宫穴。又如《刺节正邪》篇:“耳无所闻……刺其听宫”,则明确指出耳聋可取病位附近的听宫穴来治疗。

2 辨经

此“经”包括经脉、经别、经筋、根结,与耳直接相通者。据此,临床上取穴时可先循经远取,后据“经”之虚实有余不足,而行相应之刺灸法,或补其虚,或泻其实,或平补平泻导气而通其经。《黄帝内经》在对耳疾进行论治时,多从辨经入手,据此,临床上循经取穴,往往有捷效。

2.1辨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卫气篇》:“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足少阳胆经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即听宫穴也。此与《灵枢·根结篇》‘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同。”又如《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至聋者,当取手小指之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即手少阳三焦经关冲穴也,先取此,后又取足少阳胆经之窍阴以刺之。”此处明确给出穴位,即手足少阳经之井穴,关冲穴,窍阴穴,此为二经经气始发之处,刺之可激发经气,再者手足少阳同时刺之,有同名经脉气相求之意。临床上在治疗耳鸣耳聋时,除用此井穴外,常取胆经穴位,如丘虚穴,此为胆经原穴,乃此经原气聚集之处,刺之可激发刺激原气,故取之;足临泣穴,此为八脉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2.2辨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动则病耳聋……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此不仅明言手少阳三焦经脉过于耳,而且三焦经病,首言耳聋,说明耳窍与手少阳经的关系。又据 《灵枢·根结》:“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说明手少阳之经气流注于天牖穴,刺天牖则可以通其脉气。临床上在治疗耳鸣耳聋时,常取三焦经穴位,如中渚穴,此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腧治外经”的理论,耳疾为三焦经之经证,故取之;外关穴,此为八脉交会穴,与前之足临泣相配,一穴通两经。

2.3辨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篇》:“小肠,手太阳之脉……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此言手太阳小肠经脉过于耳,且经脉病中有耳聋一证。《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其直者,出耳上......”;“其病......应耳中鸣痛引颔......”,此言手太阳小肠经筋入于耳中,其经筋病,耳中亦有鸣痛。临床上在治疗耳鸣耳聋时,常取手太阳小肠经之听宫,因其位于耳前,直达病所。又据“荥输主外经之理,取其“输穴后溪,以治其外经之病。

2.4辨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此言手阳明之经别过耳,并且其实证时会出现耳聋,又据《杂病十一穴歌》:“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之时便见功。”所以在遇手阳明大肠经实证而致耳鸣耳聋时,常配合用曲池合谷,泻法。

3辨证

某些脏腑虽经脉与耳窍无直接联系,但因其偏盛偏衰,亦可致耳鸣耳聋者,应辨证论治,根据脏腑虚实,取相应之腧穴,用相应之刺灸法,补虚泻实,以愈其病。

3.1辨肾、髓海之亏虚,与耳鸣耳聋的关系

据《灵枢·口问篇》:“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灵枢商注》:“谓髓海不充”,耳为之苦鸣。又据《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此二句明言髓海空虚可致耳鸣。据《灵枢·决气篇》:“精脱者,耳聋……脑髓消,胫痠,耳数鸣……”上两句说明肾与髓海,肾与耳窍,髓海与耳窍的关系,所以髓海空虚可致肾虚,肾虚可致耳鸣耳聋,故因髓海不足者,可致耳鸣耳聋。临床上针对髓海不足者,可直接取四神聪穴治之,也可重灸百会以补之,又因肾与髓的关系,又可取肾经之原穴太溪,及肾经之母穴复溜治之,皆用补法,补肾以生髓,生髓以养耳,以使耳聪。

3.2辨肝经虚实

肝气实,经脉闭塞不通,则气滞不行,故而耳聋不聪。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耳无所闻”,《类经》十四卷十七注:“肝与胆为表里,胆脉从耳后入耳中,故气虚则耳无所闻也”,肝胆互为表里经,故肝经有病,可以影响胆,而引起耳鸣耳聋。临床上在治因肝之虚实引起的耳鸣耳聋(以实证多见),常选用肝之原穴太冲,或泻或补(常用泻法),调肝之气,以和肝胆,开耳窍,使其聪。

3.3辨肠胃之虚而致耳鸣耳聋

胃之虚证,如《灵枢·口问篇》:“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流,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辨肺气虚而致耳聋。《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虚则……耳聋嗌干”;辨心脉虚而致耳鸣耳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微涩为……耳鸣……”《内经》在对上述三证进行论述时,较为简略,后世医家虽偶有发挥,但在临床上单独出现较为少见,常与其他证相合,故在治疗时兼顾之即可。

《黄帝内经》在论治耳鸣耳聋时,或直接从病论,从病论者可局部取穴;或从经论,从经论者可循经取穴;或从证论(相关脏腑论),从证论者可对证取穴。其中从经论者诸多,后世医家亦多从经来解释各脏腑与耳窍相关病症,故针刺在临床取穴时,应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而重在辨经,以便取得更佳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